插叙,为文章增色添彩

时间:2022-09-22 12:24:54

插叙,为文章增色添彩

【导语】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而从事件起因叙述到事件的结果的写法,往往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既没有排天的浪头,也没有低陷的浪谷,自然不能激起冲浪者的激情,没有什么看头。这时,你不妨试试插叙的写法,给文章增色添彩。

【技法解读】

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叙述的主线,插入另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内容,可以是过去的事,也可以是另外一件事。

叙述性文章如果能巧用“插叙”,不仅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而且思潮起伏,内涵厚重,意蕴深刻。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并没有从于勒以前的种种“罪行”写起,而是先写了“盼于勒”,从而设置了悬念:于勒是谁?为什么让全家人如此热切地盼望他“就在这条船上”?接着插叙“赶于勒”这一情节,解开了悬念,然后又把话题拉回来,顺着“盼于勒”的情节叙述了“赞于勒”这一情节,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使结构紧凑,情节跌宕,引人入胜。又如鲁迅的《故乡》,开始用顺叙写“我”回到故乡的见闻和感想,当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自然地插叙了“我”儿时与少年闰土相会的一段回忆:少年闰土看瓜的形象,两人初次相见闰土讲的故事。插叙后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再沿着原来的线索写下去。正是因为有了这段插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就构成了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苛税、兵、匪、官、绅”为患的社会现实,大大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

一般来说,插叙的写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直接插入叙述。就是直接在文中插入一件事来进行叙述,多则一段、几段,少则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多用“原来”“过去”这些表时间概念的名词来引入插叙部分。如黄蓓佳在《心声》中叙述李京京在小树林子朗读讲义时,直接插叙了他小时候在乡下和爷爷生活的情景:“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又如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叙述作者衣襟上戴着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参加毕业典礼时,直接插叙了爸爸生病住院的情况:“爸爸病倒了,他住在医院里不能来……”

二是借用人物转述。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叙说来进行插叙,这种方式往往用“听人说”“据说”“有人说”等引入插叙。如鲁迅在《孔乙己》中通过别人的议论插叙了孔乙己以前的生活状况:“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

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

了……”又如彭荆风在《驿路梨花》中,通过与瑶族老人的对话插叙了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情况:“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三是通过人物联想。通过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写“我”在收到一封很厚的匿名信时回忆插叙了同级会上,干事在黑板上广告中的“漏”字旁边画圈讽刺他的事:“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当然,在使用插叙时一定要注意插叙的内容与文章的主要情节或中心思想要密切相关,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插叙完后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继续叙述中心事件;插叙时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

痕迹。

上一篇:假如真有时光隧道(二) 下一篇:大年初一没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