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危机

时间:2022-09-22 12:21:05

软实力危机

近年来哈佛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引起了大批美国思想家的讨论。在约瑟夫・奈看来,美国宜更多地依赖其“软实力”――价值观、文化、生活方式而非军事武装来建立对世界的影响力。硬实力是强迫性的,软实力则是吸引性的。但学者们也看到了一个问题:软实力也是权力,同样会树敌。

实际上美国的的确确如社会学家所称的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美国的软实力不单单是流行文化,文化大杂烩中有google、麦当劳、现代艺术博物馆、好莱坞、哈佛,众人耳熟能详。在欧洲甚至在文化感至上的法国,有2/3的电影打有英文字幕,而在图书译介上美国的统治地位更是如此。每1本德语著作译成英语,就有9本英语著作译为德文。而过去却是另一种情形。一百多年前,汉堡大学是世界大学的圣地,不少大学当时都对其高山仰止,难以望其项背。东京大学、霍普金斯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这些现在赫赫有名的大学,就是在仿照德国大学并巧妙结合了它的教学和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忆往昔,欧洲大学光芒不再,开始探讨大学改革,而其参照对象乃后进之辈美国。

美国文化无处不在,但这对建立其真正的影响力似乎关系甚微。美国渗透到全球千千万万人的吃穿住行中,但他们并不认同每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国。扬基帽是美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但并不是人人皆知它所代表的纽约橄榄队,更遑论热爱它。全世界250部最卖座电影中,其中246部是美国制作和共同参与制作的,只有4部是例外(英国的《光猪六壮士》、意大利影片《美丽心灵》、日本《千与千寻》和《哈尔的移动城堡》)。但这些美国影片有多少能直抵人心,让人产生共鸣?假象难以产生感染力。如果说这种无处不在的软实力有诸多影响的话,那它产生的厌烦感而非吸引力让人出乎意料,这就是美国“软实力”硬币的背面。1960年代的欧洲学生运动导火索乃1964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言论自由”运动,1964年后西方学生运动狂飚。但矛头很快指向了美国,美国遭到反戈。

美国的形象总是与外界对它或美国政府的谴责相伴,这样有趣的现象反映出人们对美国的又爱又恨的复杂心态。在2004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成百名示威者抗议美国入侵伊拉克,后来被警察驱散。电影《怪物史莱克2》的制作商在大街上放置了大量印刷有史莱克绿色大耳朵的袋子,为该片做宣传。示威游行者散去时,许多人顺手带走了袋子,人们喜爱史莱克的大耳朵,为它的傻气吸引。

越战后,美国文化渗透无处不在,这同样导致了其他国家对美国软实力的怨怼。法国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情感甚至强化到影响了国家决策。法国通过“杜蓬法”,使用英文单词将受到处罚。1993年法国劝说欧共体在贸易条款中增加了“文化特例”条款,豁免文化产品可或多或少不受通常自由贸易规则的限制,其他欧洲国家也不拘形式地对美国电视节目配额进行了限制。

美国的精英文化命运比大众文化也好不到哪。2004年柏林现代艺术馆展出了美国200件当代艺术作品,百万名观众排着长队观摩来自大西洋彼岸的作品,有的参观者甚至不惜排了9个小时的长队。然而观众的热情换来的却是失望,展览在德国恶评如潮。德国两大主流报纸左翼的《南德意志报》和温和派《法兰克福日报》的评论火药味甚浓。最先发起批评的是慕尼黑的《南德意志报》。甚至没有看到展品,它的评论家当仁不让地直接把矛头指向了美国文化的帝国主义。影射美国文化有何可傲慢自居, 言下之意要傲慢的也不是美国,大有希特勒曾经宣称“贝多芬的一首交响乐蕴含的比美国创造的所有文化要深奥得多”之架势。在欧洲人看来,二战后美国以两种低廉的方式取得了“艺术霸权”,一个就是新的“抽象绘画学派”――抽象印象主义,自吹自擂捧上了天,另外就是美国财富,“老欧洲现在还有用的东西都被买光了”,“偷盗来的现代艺术理念堂而皇之地在柏林展出”。美国文化又被增加罪状:小偷小摸和横行霸道。《法兰克福日报》更为尖锐犀利,抨击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柏林展是一种虚假策略,“帝国主义阴谋”。它的目标不但将消解欧洲的伟大,而且抹煞了20世纪欧洲对美国艺术的贡献。

这个事例中两派批评家的观点有一个共同点:对软实力的诅咒。在国家事务上,硬实力结果导致的不是屈服而是抵抗。同样, 伟大的软实力也不能俘获人心,反而激起怨气和愤怒。硬实力可通过结盟、联合而消除,但怎么权衡软实力?欧洲大学同盟无法超越哈佛、斯坦福,欧洲政府补贴欧洲电影以抵御好莱坞霸权的努力也收效甚微。打破美国软实力的阵营,欧洲首先需要放下身段学习、模仿,模仿再超越是历史上最古老的国家游戏。欧洲哀悼长达一个世纪的文化霸权丧失,用配额和“文化例外”条款绝缘自己,或在贬损美国文化粗俗、虚假中寻求自我安慰。如果要问弗洛伊德博士,估计他会深深地吸引上一口雪茄,侃侃而谈人类以傲慢和诋毁来补偿自卑感的心理问题。

上一篇:火烧超女等 下一篇:财富新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