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朗读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09-22 12:18:15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朗读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语文新课标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特别强调加强朗读,抓好语文教学的朗读训练,是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感受语言本身、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本文以元江县“青龙厂镇中心小学”(在校学生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尤其以彝族和傣族最多)为例,指出要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进一步抓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 朗读现状 提高策略

一、青龙厂镇中心小学朗读现状

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地处玉元高速旁,距离元江县城30公里,共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80余人,学生中90%以上是少数民族,如彝族、山苏族(彝族中比较落后的支系)、傣族,等等。

我选择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作为调查对象,主要依据如下:

1.现代文明与传统落后的交汇点。元江县境内居住的人数较少的山苏族是典型的落后民族,这个族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与其他民族交往,不讲究卫生,缺乏文明礼貌,生活习惯较差。

2.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为典型的农村少数民族小学,90%以上是少数民族,其中有彝族、山苏族(彝族中比较落后的支系)、傣族等民族。教师的构成、学生的来源与其他几个乡镇小学校很类似,具有元江县少数民族小学校的共性和特点。

3.从学校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来看,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居山区民族小学校的中上水平。它虽然为山区学校,但它的管理在元江县教育界是有良好口碑的。其次,山区的孩子比较单纯,吃苦耐劳,学习很刻苦。教师也很敬业,不但要上课,而且要照顾学生的饮食起居,更要查夜。可以这样说,元江县青龙厂中心小学的教师、学生及其教育教学质量是元江县山区小学教育的缩影,很具有代表性。

在边远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在青龙厂中心小学,能够把文章正确流利有地朗读出来的只占32%,13.5%的学生朗读结结巴巴,存在停顿不到位,大部分是两个字连着读,不知道哪些字词该轻读,哪些该重读,不知道哪些语句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有5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普通话一般,有63%的学生在朗读中掺杂着民族口音。受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影响,能很好地朗读一篇文章的学生很少,久而久之便影响到朗读兴趣。有62.5%的学生觉得他们讲故事一般,有21.5%的学生讲故事讲得不好。这说明在农村小学,加强学生的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语文成绩重要的前提条件。

学生对于朗读课文或者其他课文读物的兴趣还是颇高。有59.5%的学生喜欢朗读,41.5%的学生喜欢朗读课本。在课堂上齐读课文的时候比较多,有56.5%的学生喜欢大声朗读。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比较沉默,他们比较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更多时候都是老师点名。其实更多的学生还是希望通过朗读得到老师的称赞,但是他们就是不喜欢主动举手朗读。

在平时朗读时,65%的学生认为老师会纠正他们的错字错词和教给他们朗读的技巧、84.5%的学生觉得语文老师朗读得好,这说明了这里的老师整体素质还是不错,普通话好而且朗读得很有感情。会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朗读提出的意见并改进的学生占71.5%,会考虑接受同学对自己的朗读提出意见并且改进的学生占65.5%,这可能由于老师的话比较有权威性,他们认为老师说的一般都是对的,所以会去接受和改进。

二、原因分析

1.语言环境的限制。

从社会环境到校园环境都没有形成良好的普通话环境,从社会环境看,青龙厂镇内居住有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主要作为他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学生回到家里,用普通话和父母交流的机率为零。在校园环境中,教师与教师用彝语、哈尼语或者方言交谈,教师与学生也用方言交谈,这就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普通话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使学生在校园里也用民族语言和方言进行交流,使那些想用普通话表达的学生没有训练的普通话环境,从而使朗读教学遇到由一种地方语言带来的麻烦。

2.朗读形式单一。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课堂上朗读的形式单一,大多都是齐奏,如男女分开读、小组读、四人小组读。这些朗读方式是在课堂上最常见的,老师很少会尝试用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班上和学校很少会举行朗读比赛,学生朗读的机会都是在课堂上,而且朗读的形式就那么几种,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对朗读失去兴趣,对于他们来说,朗读只是一种需要。

3.课堂上教师语感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朗读感情的缺失。

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朗读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就有了基础,但仍须进行方法的指导。凡课文,都有自己的情感基调,朗读起来,自然也会传达这种情感的相应语气。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经过训练,学生是能够悟到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语气的。然而在这方面,老师没有很好地讲解和泛读,学生只知道文章大概讲了什么,不是很清楚在文章的哪些段落、哪些语句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最普遍的是没有节奏;词的连续、停顿不到位;唱读;不知道哪些字词该轻读,哪些该重读,不知道哪些语句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

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朗读水平的实效性策略

1.加强朗读指导。

(1)通过训练,学生逐步懂得,句子中的动词谓语、用作修饰的词、对比的词、比喻的词、或能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的一些特殊的词,要读重音。另外,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一些表示强烈的兴奋或悲伤的地方,可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

(2)通过训练学生知道,表示欢快、激动、高兴、愤怒的词句一般要读得稍快一些,表示悲愤、忧郁、抒情的重点句段要读得慢一些。在整篇课文朗读中,要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3)通过训练,在实际的朗读中学生逐步体会到表示欢快的、赞美的、喜爱的、美好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高昂激动、响亮明快;表达悲壮的、凄凉的情感的课文要读得深沉舒缓。一般的文章,都以宁静、轻松、恬淡的语调为主。

2.采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

(1)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演一演,让他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即让学生边朗读边做动作。

(2)配乐朗读。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喜欢参加竞赛,而且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可以在班上开展朗读比赛。

3.创设朗读情境,培养学生强烈的朗读感情。

在课堂上,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可以在上每篇课文前,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作者的情感,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符・尼・阿克肖洛夫.朗读艺术.广播出版社,1984.

[2]唐婷婷.朗读与朗读教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4]祁德川.云南民汉双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上一篇: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下一篇:创新高校统战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