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

时间:2022-09-21 11:25:53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

摘 要:刑事诉讼启动程序作为整个刑事诉讼的开端,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程序能否顺利进行,对实现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目的的实现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在整个刑事诉讼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以立案作为程序启动标志的立法和司法现状以及对现行刑事诉讼启动程序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的角度进行论述,以期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功能;必要性

一、刑事诉讼启动程序概述

(一)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的概念

刑事诉讼启动程序是指公安司法机关认为犯罪已经发生或确已发生,着手收集证据和查获犯罪嫌疑人的活动,它是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开始,也是国家启动司法权开始对犯罪进行追诉的标志。

刑事诉讼启动程序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主要包括学理上和司法实践中的分类,前者主要分为随机型、程序型启动模式及对人模式、对事模式;后者分为对人的随机型、对事的随机型、对事的程序型启动模式。①

(二)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的功能

刑事诉讼启动程序作为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开端,对后续的诉讼阶段起着重要的输入、分流和屏蔽功能,对案件顺利进入刑事追诉程序,保障人权有着重要的作用。输入功能,即使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以实现刑罚权对犯罪的追究,达到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的目的。屏蔽功能也即使案件或公民免于进入刑事诉讼程序,这一功能与其屏蔽功能有紧密的联系。程序分流是指对特定的构成犯罪的案件,在侦查或者环节中即作终止诉讼的处理,并施以非刑罚性的处罚,而不再提交法庭审判的制度和做法。

二、 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现状

(一)立法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由五个独立的阶段组成,即:立案、侦查、、审判和执行,立案作为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被设置在侦查程序之前。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第113条规定:公安机关对已经立案的刑事案件,应当进行侦查,收集、调取犯罪嫌疑人有罪或无罪、罪轻或者罪重的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立案是每个刑事案件都必须经过的法定程序,只有经过立案,其他诉讼阶段才能依次进行,公安司法机关进行侦查、、审判活动才有法律依据,才能产生法律效力。②由此可知,立案是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启动的标志。

(二)司法实践现状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程序的规定是严谨且合乎逻辑的,但在司法实践中,立案程序依旧存在着司法资源浪费、诉讼效率低下,阻碍刑事诉讼价值的实现等诸多问题。依据公安部的规定,对某一案件材料的接受和审查过程中,侦查人员要写的法律文书就有四种之多。如此繁琐的立案程序很容易造成司法资源浪费,诉讼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在司法实践中,立案程序还存在着——“有案不立”或“不破不立”的现象。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在接到或者发现犯罪材料时,应当按照管辖的规定,迅速进行侦查。但法律又规定在立案决定作出前不得进行侦查活动,再加上公安机关内部高破案率的考核机制,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现象的存在、不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更不利于实现刑法目的的实现。

三、我国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的必要性

(一)实现刑事诉讼目的的要求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结合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刑事诉讼法的基本任务和制定的目的。

犯罪是对国家、社会、人民侵害最为严重的违法行为,所以,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以及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必须对犯罪予以追究和惩罚,这就需要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来实现。保证准确及时的查明犯罪事实,正确运用法律惩罚犯罪,是刑事诉讼法的直接任务,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定的宗旨之一。《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着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并赋予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以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案件进行监督,保障对犯罪的惩罚。第171条、180条规定,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案件应当提起公诉,法院审查后,应当开庭审理,及时作出有罪与否的判决。惩罚犯罪是国家维护内部秩序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起到震慑犯罪,维护公民合法权利的的作用,也是在公民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后获得有效救济的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地惩罚犯罪这一目的和任务贯穿于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之中,在刑事诉讼启动阶段也应有所体现。

惩罚犯罪并不是刑事诉讼的唯一目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也需要对人权加以保障。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及时惩处犯罪人来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和生命等合法权利,以及在打击犯罪的同时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只是保护人权的一个方面,公民的财产乃至生命等权利不仅可能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也可能因为国家权力的滥用而遭受损害,因此,刑事诉讼中“保护人民”的内涵还应当包括:保障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在内所有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使之得到充分行使,保障有罪的人受到公正的惩罚,即做到:程序合法、事实准确、定罪准确、量刑适当。③在刑事诉讼启动阶段对人权的保障主要体现在,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相应的权利以及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等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和行使。以便于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有相应的权利及程序保障。从因果关系上讲,惩罚犯罪即是为了保护人民,保障公民人权,刑事诉讼法的直接目的是惩罚犯罪,其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权,维护社会治安,但是,不能为了最终目的而放弃直接目的,并且在刑事诉讼的启动阶段,直接目的则显得更为重要,不可以为了保障人权而忽视惩罚犯罪,否则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便没有进行的必要。当然,刑事诉讼也不能片面追求对犯罪的惩罚而忽视对人权的保障。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作为刑事诉讼的两大目的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重,在难以找到平衡点的时候,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应当有所侧重,比如,在程序启动阶段应更加侧重于惩罚犯罪,而在审判阶段则应更加注重对人权的保障。

(二)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需要

诉讼效率指诉讼中所投入的司法资源(包括人力、财力、设备等)与所取得的成果的比例。公正和效率是现代司法的两大价值目标,司法效率的实现有赖于刑事诉讼法对诉讼期间的科学规范和司法机关对法定期间的严格遵守,为此及时性原则已经成为各国指导诉讼效率和期间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控制诉讼时间,提升诉讼节奏,简化诉讼程序。④在刑事案件高发的今天,提高诉讼效率显得更为重要。国家对司法的投入是有限的,无论是人力、物力、财力还是相应的司法设备与现阶段刑事案件数量相比都显得非常不足,为了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就必须贯彻诉讼效率原则。贯彻诉讼效率原则不仅仅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还可以使犯罪分子及时得到惩罚,无罪的人免受刑事追究,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保障,体现了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诉讼理念。贝卡利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到:“惩罚犯罪的刑罚越是迅速和及时,就越是公正和有益”;“诉讼本身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法官懒懒散散,而犯罪人却凄苦不堪;这里行若无事的法官享受着安逸和快乐,那里,伤心落泪的囚徒忍受着痛苦,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对比吗?”⑤诉讼效率作为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被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加以推崇和遵守,并在立法中加以规定。《日本刑事诉讼法》第1条(本法的目的)中及规定:“本法以在刑事案件上,于维护公共福利和保障个人基本人权的同时,明确案件的事实真相,正当而迅速的使用刑罚法令为目的。”美国宪法修正案第6条规定:“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享有获得迅速、公正审判的权利。”不仅如此,诉讼效率原则在国际公约中也得到肯定。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正与效率的关系的定位是公正第一、兼顾效率,诉讼效率也是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的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体现了诉讼及时原则,法律对侦查、提起公诉、审判等活动作出的时间限制也是诉讼及时性及诉讼效率的要求和体现。诉讼效率作为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而刑事启动程序又关乎侦查、、审判程序的进行,对及时有效地追诉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刑事诉讼启动阶段,更应当贯彻诉讼效率理念,遵守诉讼及时原则,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用尽可能少的司法资源实现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目的。

(三)弥补现行刑事诉讼启动模式的缺陷

我国以立案为诉讼程序开端的启动程序是继受前苏联刑事诉讼启动模式和我国传统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及对人权保障理念的侧重的影响而设立的。法律规定的独立的立案程序及较为繁琐的立案步骤确实对国家刑罚权的滥用起到了很好的遏制作用,不利于国家刑罚权对犯罪的追诉,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无罪的人受刑事追究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确实实现了通过对刑罚权的滥用保障人权的目的。但是,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现行刑事诉讼启动程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远远小于其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繁琐的立案程序不利于国家刑罚权对犯罪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诉,不利于侦查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利于及时惩罚犯罪,不利于对被害人的权利及时进行补偿,不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不利于提高诉讼效率……,高标准的立案条件和对立案结果的过度重视,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的现象,不利于刑罚及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严格的立案条件及检察机关对立案的监督权迫使公安机关在立案决定作出前行使法律赋予其在侦查阶段才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的行使既无法律依据也无法律保障,甚至这些事实上的侦查行为在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中并不是侦查行为,也就是说犯罪嫌疑人对侦查机关滥用侦查权利对其合法权利造成的损害并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的救济措施及救济程序。刑罚权的行使本就是国家公权力对公民私权利的一种干预,在其行使过程中应赋予公民相应的救济权利以约束刑罚权,否则公民的人权无从得到保障。立案程序的设置不利于侦查权的及时启动,不利于迅速有效地追究犯罪,保障人权,亦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诉讼效率低下,对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我国以立案为标志的程序型启动模式没有很好的贯彻刑事诉讼法的理念价值,不利于刑事诉讼目的实现和刑事诉讼任务的完成,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为了适应我国的司法现状,更好地实现刑事诉讼的目的和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刑事诉讼启动程序加以完善。(作者单位:南昌大学)

注解:

① 毕惜茜 关于我国刑事立案程序的几点思考 J 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学刊),2004(2)

② 刘玫 刑事诉讼法学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286

③ 陈光中 刑事诉讼法 M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16页

④ 陈卫东 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 M 法律出版社2005年4月 87页

⑤ 内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法 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0、71页

上一篇: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政府监管乏力的因由及对策 下一篇: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产值增长作用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