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式住区的交通组织研究

时间:2022-09-21 09:21:25

街坊式住区的交通组织研究

1街坊住区的道路系统规划原则

街坊内道路主要为生活性道路,适宜的位置、良好的通达性、丰富而具特色的景观是规划设计街坊内部交通的要素。生活性道路大多为两侧建筑毗邻的道路,两侧建筑大多是居民使用频率较高和能吸引居民的公共服务设施。街坊内部交通本身是都市居民生活水平重要特征的反映。在我国传统的住宅区中,街坊内部道路、空间往往集通行、观景、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于一体。街坊内部交通布局规划应在住宅区交通组织规划的基础上,采用适合于相应交通组织方式的路网形式,遵循以下原则。

⑴ 顺而不穿,保证街坊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住区内的路网布局(包括街坊入口的位置与数量),应吻合居民通勤交通的流向,避免产生逆向交通流;应防止不必要的交通穿行或进入街坊,应使居民的出行能安全、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避免在街坊单元内穿行。

⑵ 逐级衔接,保证街坊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

根据通路所在的位置、空间性质确定人、车流归属的相应空间层次。

⑶ 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街坊内部道路空间

街坊内部通路应属于生活性,并具备居民日常活动(包括交往活动)的功能。人性化的街坊内部道路空间的营造是住宅区适居性的重要方面。

⑷ 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整体的街坊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街坊道路应将住宅、服务设施、绿地等区内外的设施联系为一个整体,并使其成为属于所在地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2街坊式住区道路系统

⑴格网状道路系统

以街道来划分不同的街坊在一个,有序的城市中,方格网是最常用的街区格局,同时依赖慢速交通的综合通(如图1所示),这种简单直接了当而安全的系统的是街坊式住区公共空间中过境交通的基本形式。⑵道路系统分类

建立在强调邻里关系融洽基础上的街坊式住区的道路系统主要以街道来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在本论文中,大型街坊式住区中道路系统采取的分类方式是以道路处于社区街坊单元中的位置和其功能以及相邻用地的使用性质为分类标准,分为街坊边缘道路、街坊中心道路、街坊主要道路、街坊内部道路等四级道路。

①街坊中心道路

位于街坊的中心,是街坊住区中最为积极的空间。服务于街坊中心的商业区、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开放空间,是社区成员日常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一般与广场和街头公园相连,是社区环境中的“起居室”。

强调创造有活力和吸引力的邻里中心活动空间、变化多样的公共空间以及非常舒适的步行环境和交往空间。

②街坊主要道路

是街坊的主要街道,通向街坊住区的中心,通常与邻近街坊单元的主要街道相连接,构成街坊之间的主要联系通道,也是主要道路骨架。分布有邻里层级的商业,居民工作与休闲的街道。

道路设计着重强调其能作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景观和高舒适度的走廊以供社区成员步行、骑自行车和通行。同时应营造高标准的步行环境,以及在低速行驶状态下容纳尽可能高的交通量。

③街坊边缘道路

城市边缘道路是确定街坊的物理边界,服务于邻里间的连通和城市的主要运输网络。街坊边缘道路有时同时是城镇和城市的主要干道,可以促进多个邻里间的协同。

着重强调道路的宽度、交通的便捷以及与沿街商业区的关系,注重步行的安全与舒适,以鼓励邻里间的良往。

④街坊内部道路

道路位于社区街坊的边界和中心之间的街坊内部,服务于街坊生活区。街坊内部道路着重强调步行、自行车系统、安全的邻里人居环境、便捷的可达性。在设计中给予适当中的景观、绿化带、人行道、街道停车、自行车道更多的优先考虑。在新型社区当中,社区居住建筑应沿邻里内部街道布置,入口面向道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外来车辆穿越街坊内部,同时又不妨碍内部的连通。

3人车混行的道路模式

街坊式住区规划中强调对人的重视,采用了人车混行的交通模式,强调我们的街道不仅是只有交通功能,而且还起到交往、安全、同化孩子作用。人车共存是指在不威胁到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前提下,允许汽车低速通行。这样,道路除了是大家上下班、上下学或到附近商店买东西的通道外,还是孩童的游戏场,更是人们散步、聊天和休闲之处。

街坊式住区中的“邻里道路”也非常有必要发展“人车共存”,实践表明,住区内街道在不负担城市交通的前提下,对街道的线形、宽度、铺装、和小品等精心设计,人和车是可以合道共存的。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提高街道空间的使用率,也可以使人在享受汽车带来的便利同时,拥有人性化的居住生活环境,从而使街道空间恢复勃勃生机。当步行或汽车交通以慢速行进时,就没有理由要求将停留、玩耍的区域和交通区域分隔开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出入家门的交通是住宅区所有活动中最为广泛的活动。因此,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他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对于走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以及住宅附近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交通综合的政策将会使不同的活动相互启迪,相得益彰。调查表明,如果宅前车辆速度超过20公里,居民就会感受到噪声的骚扰。通过道路设计控制车辆行驶速度是人车混行的关键,一些区分人、车行驶范围的地面铺装、绿带隔离、车挡等的运用,也能起到很好的限速作用。

4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停车方式

⑴ 集中停车

一般采用建设单位单层或多层停车库(包括地下)的方式,往往设在住区和几个住宅群落的主要车行入口或服务中心周围,以方便购物、限制外来车辆进入住宅区,有利于减少住区内汽车通行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住宅群落内的安静和安全。地下停车库,或架二层人行活动平台将停车场覆盖(如图2所示),需注意停车场出入口的处理,防止噪声干扰和景观破坏。此外,停车尽能与街坊绿化相结合,适当采用植草砖或停车带之间的高大树木等措施可提高停车环境质量,亦可藏匿面积较大的停车场地以改观停车区的整体环境。

⑵ 分散停车

通常以院落为单位,设置分散的停车场或停车位。一般按照每户或每一住宅单元为单位设置停车位。可在住宅单元出入口(或附近)的路边(如图3所示)、路上或在住宅单元的底层和在住户的院子里等。分散停车也可以采取住宅群落(包括居住组团)为单位的分散型集中停车房,停车场。可利用居民停车具有“朝发夕归”的特点,采用时段性控制方式(如白天健身、游憩的小型旷地,在晚间可供车辆停泊)。

参考文献

①王受之著. 《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②武汉市总体规划(1996――2010). 武汉: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③丁良川. 《当前城市边缘大型住区的问题与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④张晋庆等. 《新世纪居住模式探讨》. 规划师. 2003(05)

(作者单位:1.嵊州市规划管理处 312400 2.嵊州市建设局 312400)

上一篇:园林苗圃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限塑令”后对企业及消费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