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

时间:2022-09-21 06:20:24

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

慧眼关注

一位乞丐不久将获得来自海外一笔巨额遗产。记者问乞丐:“得到遗产后,您首先要做什么事?”乞丐说:“我要买一个金饭碗,还要再配一根更结实的打狗棍……”

乞丐的悲哀,就在于他不仅物质上贫困,精神上也贫困。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就处于这种状态。

物质上的贫困不可怕。事实表明,一个人只要有奋斗精神,甘于吃苦,肯于动脑,总会摆脱贫困。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富豪,没有一个靠继承祖业致富。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富裕,有的甚至一贫如洗,但靠白手起家终成大业。可怕的是,一个人在贫困之中,精神也猥琐低贱,不讲诚信,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治穷,要治愚,首先要充实灵魂。抖擞精神。

警惕“精神贫困”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从总体上步入小康,然而,在物质生活逐步富裕的同时,一些人包括个别领导干部的精神生活却显得“贫困”了。“精神贫困”助长了消极腐败乃至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应当引起高度警惕。

“精神贫困”是对理想信念淡化、内心世界空虚、工作不思进取、生活情趣不高等现象的一种比喻。比如,有的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上缺乏“主心骨”,不能正确看待形势,消极悲观,随波逐流;有的放弃理想追求,不奋发向上、锐意创新,而因循守旧、贪图安逸,“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忘记党的宗旨和自身责任,私心杂念作祟,争名于朝,逐利于市,斤斤计较,欲壑难填;有的解除科学武装,不辨是非正误,精神无所寄托,传播封建迷信,听信歪理邪说;更有甚者,丧失尊严,不顾名节,把腐朽当神奇,把痈疽当宝贝,蜕化变质,腐化堕落。“精神贫困”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腐蚀剂,危害极其严重。

人要有点精神,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精神。倘若没有精神,人就不能称其为人;“精神贫困”,必然庸碌无为。一个民族要发展,一个国家要强盛,同样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人们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专心致志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并推动伟大的事业。克服“精神贫困”,一方面应当加强教育,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全社会的表率,既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努力培育高尚的道德追求,又要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现实生活,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

(摘自“南方网”)

简评

时下,精神贫困不仅仅体现在党员领导干部身上,还开始向更广的领域蔓延。

缺衣少食,只是暂时的物质不足,缺少进取心、意志i力等的精神贫困,才是国家进步、民族昌盛最大的隐患。精神贫困消磨意志,折损品行,使人腐化堕落,萎靡不振,是很多不良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世相直击

精神贫困主要存在于哪些人群?

盲人的精神贫困

据报载,目前全国只有一家盲文书店,100名盲人一年平均只有一本书,而且一本书售价高达几十元,盲人阅览室凤毛麟角,盲人图书大都内容陈旧。

农村精神贫困

很多闲来无事的乡亲,宁愿打牌睡觉,也不想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草;有的虽已脱贫,可仍然沿袭陋习;有的已经富裕,但在子女初中毕业后便迫不及待地将他们送到城市当童工。保守、封闭、安于现状甚至愚昧,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农村精神面貌。

贫困生的精神贫困

据报道,南京某高校一位大二的贫困生,一家企业每年捐助他10000块钱,他却因此学会了抽烟、喝酒、上网、打牌,把钱花得精光,从来没寄过一分钱给家里没钱买油的父母。老师教育他要学会节省,他却理直气壮地说,企业利用他来做广告,每年10000块钱是他应得的广告费。这是多么可怕的逻辑!

有些贫困生明知知识改变命运,但当现实生活与他们的主观想象有一定差距时,就会对理想、前途产生怀疑。有些贫困生因为内心的极度自卑而用外表的极度自傲来掩饰自己,极度的逃避心理使他们离群索居,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关心周围,更不关心集体。更有甚者,觉得自己家里没有钱,没有背景,读完大学也难找到好工作,于是得过且过,不去上课,也不去勤工俭学。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可能有出头之日,每天唉声叹气,还宣扬读书无用论。

中国基础教育网

留守儿童的精神贫困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孩子则往往留在老家,他们中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

情感缺乏造成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当问及“你父母一般多长时间回来一次”,59%的人回答一年一次,16%的人回答半年一次,8%的人回答几乎不回。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相当少,更不用说经常沟通。亲情的缺失,严重影响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致使他们亲情淡薄,集中表现为冷漠、自卑、孤独、不安和自我封闭。

当问及“你有烦心事会怎么做”时,32%的人说憋在心里不说,10名的人写日记,仅有3%的人会和父母说,2%的人和监护人说,其余的选择和同学或朋友(其中包括网友)说。由于缺少倾诉,这些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和自我封闭的性格。

缺少与父母的沟通还易造成人格发展不健全,当问到“在受到挫折时你会怎样”时,45%的儿童说“想念父母”,31%的觉得“活着没意思”,14%的人想离家出走,10%的人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数据提醒我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摘编自《社会科学报》周爱民文)

知识分子的精神贫困

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平庸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娱乐代替思考。充斥媒体的偶像剧、言情片、武打剧、搞笑片,文化商人制作的廉价情歌,各类明星的逸闻趣事填充了他们的大脑;部分知识分子满足于这些低档的文化娱乐,不再进行严肃的思考,嘲笑那些讲理想、谈生活意义的人;甚至有许多人已经丧失思考问题的能力。二是以消费替代创造。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享乐观念和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七八十年代曾经引领时代潮流的人文知识精英被迅速边缘化,失去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成功的商人、企业家、政客、艺人、体育明星登上社会舞台并占据中心位置;追求高档消费和豪华奢侈的生活成为时尚和理想,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在喧嚣的商业浪潮中;一切皆变成消费,听音乐会、看足球赛、观小剧场话剧、追明星的歌会,逛歌厅、进酒吧、入迪厅;爱情变成调情,变成调侃。在这种情况下,部分知识分子难耐寂

寞与孤独,不再创作有严肃社会意义、人文精神的作品,陷入商业化的炒作之中。不少更是完全失去自我,失去最起码的精神追求,彻底陷入精神贫困状态。悲乎!

当然,精神贫困决不仅存在于以上人群,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慧心烛照

为了更好地了解精神贫困,先来看一下它的主要表现:

丧失志向,感觉前途渺茫。整天浑浑噩噩,没有理想、信念,没有进取的意志。

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

妄自菲薄,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灰色的脸折射出灰色的价值观。

非理性与走极端。缺乏理智和科学精神,按所谓先人经验办事,按天命办事,按感情办事,以致陷于远离科学的非理性崇拜,心智混乱,走极端。

犯罪和暴力。在精神贫困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违法与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比如盗窃、欺骗、抢夺等。

自私。越是缺少财富,就越是希望得到,越希望占有。

惰性。一旦生存威胁解除,生活有着落,对其它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

寻求解脱。在巨大的生活或社会压力下精神崩溃、理智丧失,追求梦幻中的幸福境界,以求得精神解脱。

自我封闭。不能愉悦地和他人正常交往,心里筑起厚厚的墙,阻挡了外面新鲜空气的进入。

沉迷虚拟世界。沉溺在虚幻的世界,不敢正视世事人生。在虚幻的泥潭中挣扎,沉迷。

依赖性强,“等、靠、要”思想严重。活在父母、师长的襁褓之中,生理上长大了,心理上还是幼儿。

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习惯于传统、经验。

下面是一些新鲜的事例或认识。

江苏镇江一私企老板为帮助贫困学子,拿出3万元一次性扶持了100名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寒门学子。他并不想得到什么“回报”,但想不到的是,春节将至,在他收到的所有贺卡和短信中,竟然没有一张、一条是来自这100位大学生的!

人生的征程,最糟糕的境遇往往不是贫困,不是厄运,而是精神和心境处于一种无知无觉的疲惫状态。当感动过你的一切不能再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一切不能再吸引你,甚至激怒过你的一切也不能再激怒你,你就要去寻找新的能够让你激情涌动的途径。

治理精神贫困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通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文化建设和人口流动,实现日常生活方式的更新,实现文化、价值等重建,培养起贫困人口反贫困的主体精神,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和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精神不脱贫,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脱贫,精神脱贫比物质脱贫任务更艰巨。

心湖荡桨

第一重涟漪

1 精神富足催生物质生活的富足;

2 精神贫困造成思想意识的匮乏;

3 精神贫困造成思维活力的枯萎;

4 精神贫困造成心理状态的失衡;

5 精神贫困造成精神大厦的坍塌。

关键句:“精神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精神“营养不足”,却不及时汲取新的知识,补充新的“钙质”,医治“疲软”的精神之腿。

精神贫困

冒 号

现今,对“贫困”二字诠释得最全面具体、认识理解得最深刻透彻的,莫过于那些从“”的“废墟”里“爬出来”的和饱尝“三年自然灾害”之辛酸与苦痛的人们。那年代、那岁月留给他们的记忆,虽说不上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堪称是一部诲人不倦、富有“魔力”的生活教科书。

生活的贫困是不是必然催生出精神的富足,我说不清楚,但生活的现实与历史的现实都证实了这一点。那时,人们虽然吃,不饱、穿不好,整天就着红薯叶蘸盐水,往食道里艰难咽下那直掉渣、干巴巴、粗拉拉的棒子面窝头,但凭着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天天有“亩产卫星”在那些勤劳双手的推动下升上天空、还有那用血汗铸就的鳞次栉比的“高炉群”,以及科学家们发出的“催人奋进”的“高谈阔论”。在那个连肚子问题都没解决好的年代里,不是靠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何以“成绩斐然”,何以一日千里地“向前进”呢?

如今,又出现“精神贫困”。这种贫困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的今天出现的。那么,是不是生活的富足必然也催出精神的贫困,我还是说不清楚,但生活的现实和历史的现实也同样证实了这一点。也许这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动态平衡”吧!值得庆幸和欣慰的是,如今的“精神贫困”已受到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消除“精神贫困”的号召。打破这种“平衡”是为更好地向前进,对此我深信不疑,因为“精神贫困”对提高人的素质,对改革开放事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和阻碍作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精神贫困户”随处可见。前两年流行的顺口溜“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就是“精神贫困”孕育和产生的雏形。还有一句话:“我穷,我只剩下了钱。”更是给“精神贫困”者惟妙惟肖地画了一张像。“精神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精神“营养不足”,却不及时汲取新的知识,补充新的“钙质”,医治显得“疲软”的精神之腿。如果长期贫困下去,必将使“贫”者更贫,“困”者更困,实乃国之大患。

“精神贫困”必然造成思想意识的凝滞、思维活力的枯萎和心理状态的失衡。思想意识的凝滞,容易使人看不清事物的本来面目,“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思维活力的枯萎,容易使人丧失理智,丢掉理性,想问题、办事情鼠目寸光;心理状态失衡,容易使人思想偏激,处处不如意,甚至心浮气躁,精神萎靡,其结果将造成肚皮越来越“大”,脑袋越来越“小”,发展下去,很有变成“不倒翁”的危险。

“精神贫困”会不会滋生出“精神腐败”,我说不清楚,但对于有权有势者,确实是一个能减少麻烦、减少苦恼、得以安生、得以快活的“温床”。他们不用多思多想,更不用更新观念去开拓、去进取、去奋斗,躺在“温床”上就可以呼风唤雨,就可以要啥有啥,就可以享尽荣华富贵,那神仙般的快活日子,怎能不使他们乐此不疲呢?但我还是担心。当他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过腻了的时候,当他们想要“更高、更好、更强”的时候。当他们想过另一种比神仙还神仙的日子的时候,他们的所思所想,又将是怎样的态势呢?

请神仙告诉他吧!

(摘自“读书会”)

简评

精神贫困是腐蚀肌体的毒药,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可以物质上贫困一点,但不能在精神上贫困。精神贫困让人从骨子里失掉奋勇争先的勇气,磨损披荆斩棘的壮志,折断生命飞翔的羽翼。很多人,没有被物质的贫困打败,却被精神的贫困击倒,教训多么惨痛啊!

第二重涟漪

1 我们受精神的贫困折磨已经很久很久了,在文化的层面上尤其典型,大概经圣人立言之后,后人便只能在圣人圈定的范围内精耕细作。

2 在众声喧哗的粗鄙文化洪流之中,国人满足于一切既有的精神成果。

3 麻醉式的自足思想是阿Q式的,这种成了不少人思想的潜流,被一些人加以崇奉。

4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妨摸摸自己的胸口,然后问一声“我是既有的奴隶,还是未有的主宰”?

关键句:东方的画师呀!麒麟死了,狮子睡了,你还不应该拿起那枝当时伏羲画八卦的笔来,在朝阳的丹凤声中,点睛,让困在壁间的龙腾越上苍天吗?

上一篇:精神的长久贫困在折磨着我们 下一篇:当梦想无法走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