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态学思考

时间:2022-09-21 05:53:4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态学思考

摘要:随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逐步提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一种现实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生态学意义在于,可以促进青年初步联系社会,适应社会,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认识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的过程。在生态学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的认识基础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生态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生态学 就业心理教育

“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是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提出的。他将生态学理解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科学,这个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说,对于生命体自身组织及功能、特有的环境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认识,是对于对生命体有完整认识的前提。这种动态的、联系的、系统的观点应用于教育,其优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生态学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长久以来仅仅被看作是一门教学课程或者一个教学过程,没有在社会大的系统或背景当中来考量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样,“研究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学校,在学校这个空间内又仅仅局限在大学,在大学的教育中又仅仅局限在高校德育,在高校德育中又被进一步窄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原本丰富的研究内容逐步被狭隘了,学科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专门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这些单一的要素上,而没能很好地把这些因素统筹起来并纳入到一种生态学的系统阈中予以探究。

生态思维或生态学方法揭示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循环性,倡导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引入这一思维形式,试图以此替代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在满足社会适应性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获得实现。”对生态的关注已经显示为人类社会当展的最新特点,在以人为本、重视生态的观念影响下,教育必须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所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积极启示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要整体性地奠基于对人及其所存在的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把握的基础上。”这是一种把生态学视角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作的有效思考。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随着对大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逐步提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思考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一种现实需要。高校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有机的、大的生态系统,大学生置于其中,又是一个支持这个大的生态系统的有机个体,两者互相依赖,互为促进。“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同学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大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是高校整体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前提,高校整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又为大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联接纽带即是教师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所联系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对社会的影响和适应又密切相关。不断增强的社会实践环节,在思政课教学上已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不断增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的主体是思政课教师。这并不是说,这二者的关系是一种静止的主客体关系,而应是主体间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着眼于简单的理论说教,忽视了可以达到的实际效果,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也没有得到充分张扬,是一种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主体性的观念和作法,束缚了大学生的个性与才能的健康发展,已越来越为学生所排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使高校、教师、大学生之间具有良性的互动,贯穿于其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例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大学学习课程本身也有很好的心理锻炼时机,在这个环节上重视学生的面对社会挫折的心理教育,很好地利用这些时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生态学意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生态学意义,在于可以促进青年学生初步联系社会,适应社会,自我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认识社会责任、参与社会的过程,对以后明确其社会责任、政治义务和道德要求,认同自身的社会角色形成帮助。

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进行正确的就业心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进一步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体制改革在逐步推进,我国大学正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在校大学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毕业时,大学毕业生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压力,使他们面临着更为严酷的竞争环境。就业心理教育成为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关键问题。大学生由于对于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入,在就业的时候更易产生一些心理压力或问题,这些压力如果得不到缓解与释放,会给青年学生的心理构成极大危害。思政课作为文理科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所面对的学生对象是最广的。而且思政课的课程内容,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所以,就业心理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不应只局限于大学生毕业时给予短期心理辅导或是个别学生的心理教育,而是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在日常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生态学功能。

社会通过多种媒介与高校发生着联系,推动着高校文化和学生思想的激荡,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心理需要复杂多样,且热心参与社会实践。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生态学思维方式来对大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思考。

根据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都在调整增大社会实践的环节。笔者在2009年暑期对浙江省高校抽样作了调研,可以发现,各高校产生多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例如,通过三农问题现状分析,进入现实,学会观察;通过屏幕交流,观看记录片,写感受等。在思政课建设和05方案实施过程中,某高校最为突出的特色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开展,例如,在学习考察交流后,拟定方案;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现实,通过专题讲座,情境体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2010年对浙江省普通高校思政课的抽样调查发现,由学生分散进行社会实践,深入农村,深入街道,深入企业,将学习过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社会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思索对策,撰写社会实践论文,既认识了社会,又增加了实践经验,起到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的接触能力,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实践论文。既增加了大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在校内的社团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其角色扮演的能力和参加劳动的能力都得到增强。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多样性的形式,把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起到了非常好的互动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三、生态学视域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

在生态学特别是教育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的认识基础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可充分发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生态功能,促使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为适应社会现实需要作准备,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仅仅只是教学课程的一个环节或过程,这个教学课程的环节同样是一个与社会关系密切的问题,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可能与社会的关系更为密切。与社会相关的问题,还得回到社会实践当中去解决。脱离了基本的实践过程,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单独的研究,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没有指导意义,陷入一种空谈。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就业心理教育,凸显了对于大学课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机理和关系更好的把握和研究。这种生态思维实际上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生态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种体现,也应该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之一。这是生态观或生态学方法应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展现出的一种新思维。

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当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即将就业的群体,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适应社会的综合心理素质,明晰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做系统深入的研究,实践上更为薄弱。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凸显了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从实践层面来讲,选择适当的调适方法,促进大学生平稳有效地就业,已成为社会和学校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不认真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程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给教学工作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因此对课堂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总结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弄清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实践教学这个有利环节进一步找到解决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从理论层面来讲,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应该有更大地、可以发挥的作用。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正向发展,与学生见面的次数多,时间长,应该有更多可以作为的空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分工,形成正确的就业态度,处理好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择业、有一个方向正确的发展起点。如果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则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可能会有怕吃苦而逃避现实的想法,进而可能影响自身的长远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敬业、诚实、努力等优秀的职业道德,会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绩,得到周围更多人的认可。而偷懒、缺乏诚信、逃避等做法,会让单位对大学生产生排斥心理,直接影响社会实践效果。大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体验,认识到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这样,不但有利于毕业生自己的长期发展,也有利于毕业生以后在就业市场的长期发展。这可以说是大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所能实际经历的难得的初步锻炼。

生态学视域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重视系统与联系的观点。思政课教师所主导的实践教学在高校、就业部门与大学生之间架构起了一座桥梁。高校和就业主管部门在重点向毕业生介绍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及其原因的同时,也要努力在平时提高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了解就业政策,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让毕业生科学定位自己,制定容易实现的就业目标。在这项工作中,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可以在平时就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增强择业的自主意识,坦然承受心理压力;学会正确了解自己,关心社会就业信息,成长为就业主体。

通过社会实践而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是受益匪浅的。正确稳固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在社会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从被动的就业观转向主动的就业观。帮助学生积极实践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做好参与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并且在不同的就业形势下灵活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通过老师对学生在实践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大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这正是他们在大学最后两年,以自身作为主体,应该着力去调整和提高的地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大学生积极的成长过程。对于大学生以后在求职过程中,以自身为主体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锻炼。

参考文献:

[1]李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

[2]张洪春.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维的价值向度[J].社会科学家,2009,(4).

[3]杨增岽.生态学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种视野[J].理论与改革,2010,(5).

[4]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4.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项目“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就业心理教育(yb1048)”研究成果。

上一篇:以《楚辞》为例,论典籍英译在翻译发展中的意义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基督教信仰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