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

时间:2022-09-21 05:46:45

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

【摘 要】 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要联系生活,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关注教学细节,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富有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精神栖息的家园。努力创设理想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务实、高效,充满人性。

【关键词】 兴趣;基础;细节;积累;创新

叶澜教授说过:理想的课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的课堂需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所以我追寻诗意语文,追求真实,扎实,简约,富有灵气的语文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精神栖息的家园。努力创设理想课堂,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下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意见。

1 语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来自于对老师的喜欢。所以,老师平时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对学习语文就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渐渐地学生喜欢上语文,学习的兴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后劲力量。

2 要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要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文字,品读精妙词语,咀嚼文章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例如;结合语文课本中每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开展以下活动;一是背诵比赛。采用小组为单位进行背诵比赛的办法,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提高了背诵的速度,节约学习的时间;二是故事会。在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学起来也不太难,如《杨氏之子》等,可让学生先自读,读后让学生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效果也很好;三是朗读比赛。像《匆匆》等语言精美的散文诗歌,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朗读,然后课堂上随机抽人朗读,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3 教给学生学会积累,提升知识储备

学生知识的增长是点滴积累而成的,因此语文学习要由少到多、由浅到深的积淀,这种过程积累显得尤为重要。积累就是将摘抄内容熟练背诵,牢记不忘,久而久之,无形中你身体里储存的“粮食”就多了。在教学中,我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背诵展示活动。每天背诵的内容不同,概括为“一段二句三词一整篇”,一段即周一背一段优美段落、诗词;二句即周二被两个名言警句、歇后语或俗语等;三词即周三、周四背三个积累好词,说意思并造句;一整篇即背一篇精美文章。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背诵量,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或多或少的积累背优美段落,不断巩固背熟练,力争篇篇课文有背诵,记忆内容要熟练。通过最大限度的记忆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另外通过两周一次的“背诵大展示”活动,让学生默写强化,从中尽情享受识记的乐趣。

4 联系生活,善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例如,在《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5 关注教学细节,追求和谐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理念需要我们关注教学细节,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要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这些教育教学目标,就没有理由忽视教学细节,必须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当中。因为任何一个细节它一定都浸润和包含作者或教师的课堂理念,这些细节有的时候是预设的,有的时候是生成的。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在研读父亲这一板块中,我在教学“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这个重点句子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朗读。(一读)当学生说父亲挖了很长时间,我追问:“同学们,36小时,那是2160分,129600秒呀!如果从现在开始挖,父亲要挖到什么时候,”当学生回答后,师导:“时间是如此漫长,你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吗?”(二读)想象一下,在这36小时内,父亲必须承受哪些痛苦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不但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还承受着心灵上的煎熬)同学们,父亲仅仅忍受了36小时的痛苦吗?(不)你从哪儿看出?(省略号)这省略号在你眼中,它就像什么?对!这省略号就是父亲那粒粒汗珠、点点泪花、滴滴热血、道道伤痕……让我们轻轻地读这段话,用心地体会父亲挖掘的艰难。(三读)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满脸灰尘,浑身衣服破烂不堪,像个要饭的;双眼布满血丝;疲惫不堪;狼狈……)为了救儿子,这位父亲忍受了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啊!正是因为爱,父亲才能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地整整坚持了38小时。此时,老师的心被深深感动着,从你们的眼神中,我感到了你们也被深深感动了,那就让我们用朗读读出我们心中的感动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慢慢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不能图快,只能一点点儿的充实,像充入空气的气球慢慢鼓起来,像一条条小溪汇聚成江河那样,乐此不疲。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务实、高效,充满人性。

上一篇:自主性绘画活动中如何培养创造力 下一篇:对诗歌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和课题研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