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厘米的认识”教学遭遇尴尬引起的反思

时间:2022-09-21 05:29:13

由“厘米的认识”教学遭遇尴尬引起的反思

[摘 要]课堂教学中遭遇尴尬,教师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思考,促使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尴尬 厘米 认识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31

“认识厘米”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上过此课的教师想必都经历过以下的尴尬。

尴尬一:测量课桌为什么不用尺子?

如下图,这是学习新课前教材安排的例题,在此之前,还安排用各种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教学片断A:

师:同学们,前面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现在我们继续测量课桌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橡皮、铅笔、水彩笔……

师:方法很多,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测量课桌的长度。(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师随机板书)

师(观察结果):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尺子。(由此引入尺子、厘米的认识)那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课桌的这条边大约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现在不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来量?(学生面面相觑,陷入沉默)还可以用橡皮、铅笔等物品去量。(学生觉得奇怪:“这些东西怎么可能量出物体的长度?”迫于老师的压力,学生只好充当操作工,花了好大力气量了半天,最后被老师告知“这些方法有局限性,还是要统一单位,回到尺子的学习上去”……)

【思考:张奠宙教授指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追求学生能够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所学知识的核心内容,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既然要让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个体验是必须的,那是否可以换个形式呢?】

教学片断B: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想不想听?(想)在很久以前的英国,那时尺子还没有发明呢!一天,有人给国王送了一块珍贵的布料,这块布料到底有多长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有我的2个手臂那么长。”有的说:“用我的一柞去量,有6柞。”还有的说:“比我的4支毛笔短一些。”听了大臣们的话,国王的头都晕了。同学们,你们听懂了这块布到底有多长吗?(生说“没听懂”)

师:国王也没有听懂,想了想说:“那就用腰围来量吧。”这时有两个大臣开始量了,可不一会儿,又争吵起来。一个大臣说:“这块布有四围长。”另一个大臣说:“这块布有二围长。”咦?这又是为什么呢?来看看。(课件出示:这两个大臣一胖一瘦)真的,腰围不一样,测量的标准就不一样,矛盾又产生了。

师:怎么办呢?聪明的人们想呀想,终于想出了办法,即规定大家统一用三种小棒测量物体。一根这么长(出示1米长的小棒),它到底有多长,下个星期我们就来学习它,可以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另一根这么长(出示1分米长的小棒),二年级下册时我们再来认识它;还有一根闪亮登场了(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你知道它有多长吗?(板书:1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

【思考:课始通过故事引入,效果非常好,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学生进入角色,既感受到了度量方法的多样性,又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效地达成了目标。】

尴尬二:1厘米的小棒好难拿呀?

1.一看:拿出1厘米的小棒,记一记。

2.二比划。

师边说孔雀飞的口令,边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并用1厘米的小棒来验证,然后生尝试比划验证。

3.找1厘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汇报,师用小棒验证)

师:把你找到的1厘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估一估:这一条线段(4厘米)能摆几根1厘米长的小棒?

师:如果线段长5厘米,老师要摆几根这样的小棒?20厘米呢?100厘米呢?

……

【思考:教学中,我设计了记、比划、找、估、摆1厘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但在实际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老师,我的小棒掉到地上了!”“老师,我拿不牢!”……原因何在?正所谓“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只能望“棒”兴叹,束手无策。这时,同年级的教师送来了“曙光”:给1厘米的小棒装上一个长柄(如右图),便于操作。于是,我让每位学生用牙签或塑料小棒做1厘米的小棒,1厘米的小棒很短,为了方便学生操作,可在小棒的侧面粘上一根短柄。这样教师、学生拿起小棒想怎么验证就怎么验证,高效简便。】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从情景中抽取问题 在探究中直抵本质 下一篇:适度探究 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