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没意思”开战

时间:2022-09-21 05:13:18

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不论遇上好事坏事,也不分时间地点,一张嘴就是“没意思”。他自己是真的没意思了,也给别人扫了兴,弄得大家都很没意思。我有个熟人就是这样,平均每两句话总要带出一句“没意思”。

工作,在他眼里肯定是第一件没意思的事。钱拿不了几个,官也不大,还得按时上下班。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恋栈,他是个说干就干的人,马上打报告提前退休。

退休后,不用上班,愿啥时候起床就啥时候起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啊!刚舒服了几天,他又觉得没意思了。他才五十出头,身体也不错,却整天在公园闲逛,和一帮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厮混,或待在家里闷坐,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上网聊天没意思,看电视剧没意思,练书法更没意思。老伴怕他闷出毛病,就拉他出去旅游。

旅游是好事,别人都兴致勃勃,流连忘返,他却不然,还是张口闭口没意思。游九华山,庙宇宏伟,佛像庄严,他进了两座庙便不想拜了:有啥好看的,供的都是那几尊佛,拜的还是那几个菩萨,大同小异,没意思!去九寨沟,奇水怪树,风景旖旎,宛如人间天堂,大家都很陶醉,唯有他提不起兴趣:天下山水,换汤不换药,无非都是那些东西,没意思!

钓鱼,可是他曾经唯一感到过有意思的事。听说邻居老马钓鱼战果颇丰,一天下来能钓好几十斤,吃不完,都晒咸鱼干了。他兴致来了,不惜血本买来全套进口钓具,几天下来收获不大,他开始泄气了。坚持到第七天,他终于彻底放弃了。见人就说:“我发现,钓鱼是世界上最无聊的事,坐在那里傻等,鱼半天也不咬钩,好不容易钓上一条,连给猫吃都不够,没意思,真没意思!”

事实上,科学家对人类“没意思”心理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心理学家普遍认为,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生活没意思;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外部刺激带来的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此外,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

在人类生活中,有三种重要的关系:自己和内心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自己和自然的关系。如果其中任何一种关系缺失了,就会让人感觉心里没着落。和自然失去联系,容易感受。而另外两种关系,流失起来无声无息,可一旦感觉到的时候,心灵就会很空虚。

像我的那个熟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和周围的人处不好关系,也没有毅力坚持培养爱好,自然觉得生活没意思。一个人只有清楚自己的内心需求,才能耐得住孤独,更不会无聊得心慌。

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总是被“没意思”占据,他就应该换一个生活环境,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和参加注意力训练。只要肯改变,肯用心感悟生活,“没意思”也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责编:孙展)

上一篇:不妨试一试“减码弱欲” 下一篇:更年期幸会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