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城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09-21 04:44:44

衡阳市城区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在衡阳市城区建设移动学习体系是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重大创新。在对国内关于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研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建设数字学习型社区的构想,认为开发适合数字化学习的移动学习应用程序将是建设该体系的关键点。

关键词:移动学习;数字化社区建设;衡阳市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24-02

根据CNNIC第34次调查报告,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 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发达的互联网络技术带来社区学习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学习的方式由面对面的学习转变为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电子学习和移动学习。社区居民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机会的增加有效地保进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并通过居民个人学习和社区组织学习不断促进和谐社区的发展[1]。

一、国内关于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研究综述

在数字化学习模式方面,张琪[2]指出随着信息网络日益完善,加快社区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已经是整个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是在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中,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支持服务过程和形式。也有学者认为数字化学习社区,指的是通过信息网络形成的、以“旨趣”为导向的线上学习虚拟社群,是一种“学习虚拟社区”。这种“学习虚拟社区”已超越构成现实社区的“特定的地域性”和“成员心理文化属性共同性”的两大支柱。数字化学习社区,其实质是对现实社区的一种“解放”,已超出社区教育的研究范畴。

在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实践探索方面,周建华认为,创新发展数字化学习社区,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不断探索与思考,从而促进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科学发展,满足广大群众口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要[3]。陈学建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手段,以数字化学习作为切人点,是学习型社区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4]。

笔者认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是以现实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学习信息网络形态作为中介的一种学习方式,居民能够在社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开展社区学习的新型社区。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社区人本主义取向。其实质是虚拟空间“重返”现实社区的学习实践,是社区教育自身范畴内应着重研究的内容。

二、衡阳市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实践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精神,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在天津、广州、西安、北京、宁波、深圳等地选择城市社区、企业社区、乡镇社区进行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典型应用示范,开展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衡阳市社区教育在城区建立了社区教育四级网络,2010年依托衡阳市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了市社区大学,在珠晖、雁峰、石鼓、蒸湘四城区建立了4所社区学院、21所社区学校、116个社区学习中心。初步形成了市社区大学―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居委会社区学习中心的四级网络体系。2014年4月,常宁市建立了衡阳市首家县级社区学院。

衡阳市社区大学已建成高清数字电视双向视频会议室、录播教室、录播控制室,数字化媒体教室,建成了拥有200M宽带、4万余个学习课件的“衡阳市终身学习网”,搭建了网上学习平台,各区也相应配套增加了社区教育投入,基本实现了社区教育有场地、有网络设施、有专兼职人员。衡阳市社区大学推出了“社区大讲坛”,社区学院有雁峰区的“社区教育大巡讲”、“社区诗社”,石鼓区的“社区京剧学校”,蒸湘区的“家庭伦常道讲习班”等传统讲座。

三、利用智能移动终端建设数字学习型社区的构想

1.数字学习型社区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建设。通过其自身的上网优势,实现在线学习功能,使学习者可以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从而实现移动学习;将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的学习资源呈献给学习者,实现教学资源的一体化,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形式,解决学习资源跨地域流通的问题,师生间进行实时互动,为学习者展现更优越的教学形式;设置学习进度跟踪系统,方便教师了解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进展及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线发放试卷,不受地域及时间限制,对学习者进行测试,并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为学习者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2.数字学习型社区智能移动终端学习资源开发。通过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但并非所有的Internet资源和内容都适用于移动学习。现有众多的针对PC机的e-Learning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中有些是可以直接被基于WinCE操作系统的PDA和便携式电脑通过TCP/IP协议访问的。对于这些资源,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处理,作为移动学习资源进行使用。但是由于PDA和台式机的屏幕尺寸、媒体支持种类的不同,对于同一个知识资源浏览时,台式机可以正常访问,而PDA中的页而格式布局却可能会出现明显变形,无法阅读。所以这些都是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3.数字学习型社区智能移动终端应用体系建设。一是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目前终端的具体操作系统往往集中在三大系统中,分别是Android、IOS和WP7。需要针对这三种操作系统的智能移动终端开发相应的终端程序。虽然要针对这三个操作系统开发不同的应用程序,但是三种应用程序的后台管理和服务器和功能可以是一模一样的,不再需要去重复建设三种不同的后台管理系统和资源体系。二是建设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学习型社区应用系统。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建设只是解决了智能移动终端的应用问题,要给智能移动终端推送丰富的学习内容必须依赖远程教育应用系统的建设。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的特点,统筹使用各地软、硬件资源,提供强大的远程教学能力和资源提供能力;各地远程教育中心能够统部署建设资源,有效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对于不同用户,系统以做功能上的定制而非代码级定制,不需要独立部署,提供灵活的自定义功能,从而很好地满足不同学校的教学需求;系统还能方便地进行调整,以支持单位的变化与发展,达到按需使用和随处使用;在用户数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无须更改应用架构,仅需增加硬件设备的数量,就足以支撑应用规模的增长;而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系统小且强求高性能的服务器,各地普通的服务器组成“云”来提供高性能的服务,节约了硬件投资;“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远程教育单位也无需再负担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三是建设开放的远程教育资源系统。数字化学习教育资源建设一般包括四方面内容:数字化学习教学支持系统的开发、课程库建设、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数字化学习教学支持系统是保证现代远程教育正常开展的基础,能够提供完备的教学辅助与辅导工具给现代远程教育的施教者和学习者,该系统的开发包括多媒体集成软件、网络课件写作工具、各类教学与管理的数据库软件和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网上作业等教学辅助软件的建设;课程建设包括课程开发、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它是根据远程教学和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综合集成各种教育资源。课程建设是和素材库建设紧密联系的;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指课件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素材、媒体素材、教育资源索引、常见问题素材的建设。建设教学素材库的目的是能够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集中起来,避免课程建设过程中进行重复性工作,以此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效率,加快建设进程,降低建设成本;教学素材库是一个具有实用性、科学性、方便性的大型知识库,服务十课程建设,同时也可服务十科技与经济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类资源主要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积累来进行建设。

4.衡阳市城区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需注重阶段式发展。一是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将随着无线网络和资源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移动学习的基础环境,逐步形成市、区和社区三个层次应用的网络环境和主题资源的学习环境,这个阶段将持续四至八年,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移动服务商和厂商;二是知识体系化建设阶段,将在已有完善的移动环境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完成学习内容内化关联和已有资源的共享兼容,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和需求进行分类和定制化应用构建,这个阶段将持续五至十年,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参与社区教育机构和企业;三是学习服务建设阶段,这个阶段将是衡阳市全面教育社会化发展进程的新起点,环境的交互成为隐性的移动学习过程,国家级的移动学习服务中心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移动学习成为社会化的教育形式,相关资源进行系统化的兼并和整合,这个阶段将持续五至十年,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政府。

总之,社区数字化学习,是以现实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区学习信息网络形态作为中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社区人本主义取向。其实质是虚拟空间“重返”现实社区的学习实践,是社区教育自身范畴内应着重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马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36.

[2] 张琪,李娟.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建设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6).

[3] 周建华.创新发展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0,(9).

[4] 陈学建.建设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责任编辑 吴明宇]

上一篇:我国生态文明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途径 下一篇:宿州市桥区物流业发展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