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课程伦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9-21 04:12:09

浅析我国高校课程伦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摘 要】在我国高校基础课程研究过程中,由于影响课程实施的价值存在一定的分歧,使我国高校课程理论建设和研究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其实,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会带来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变化,课程变革也不例外,它还会引起教育方式上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他必然会使课程伦理研究陷入伦理困顿之中。

【关键词】课程伦理;课程价值;教师;学生

在社会领域内,只要存在着一定的共同体,就存在着相应的伦理规范。在此共同体中,教师、学生都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而且都具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课程也因此在教育伦理中成为重要的载体。与此同时,课程领域充斥的伦理规范与纷争也使得课程伦理的讨论成为必要。

一、课程伦理的含义

我们要研究高校的课程伦理,必须了解一下什么是课程伦理。课程伦理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也可以理解为广义与狭义之分。宏观的课程伦理主要是指课程编制主体与课程改革主体在强调编制和改革课程时自觉坚持或不自觉表露的道德伦理倾向。它具体体现课程编制者和课程改革家的课程的主体。在这里,课程编制和改革的主体不完全局限在学校,也有相关专家与行政人员,它涉及到课程改革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包括与课程有关的各级政府机关。狭义(或称微观)的课程伦理特指在学校范畴内发生的,参与课程的主体所应遵守的或体现的道德秩序或道德规范。

二、课程伦理的价值

(一)课程的个人价值。(1)就学生个人而言,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的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他们是活生生的,具体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处于中体地位,而不是一个既定目标强迫接受的。课程需要他们去接触、体会、给予意见,课程才能变得更加完善、合理。因此学生不只是对既定课程的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主观能动对课程进行开发和创造。(2)就教师个体而言,教师是以教育工作为业的社会职业劳动者,“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课程是需要师生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教师通过课程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生活经验、文化底蕴、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从而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传授个学生的也是丰富的知识和人生价值观,因此,教师不是既定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同样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二)课程的社会价值。从政治上讲,学校课程是国家对未来人才要求的意志体现。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就应该设立什么样的课程,只有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价值观念相适应的课程,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文化上,由于课程作为独立的教育活动,本身并不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活动,课程只有通过文化继承和传递的过程来运行,其政治、经济等价值是作为课程文化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本身也是起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传递、复制、再生产社会文化是学校课程唯一不变的使命。为此,制度化教育中设置的各种课程必须保证文化传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文化的完整延续和持续发展。

三、构建课程伦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行业比重也随着发生重大改变。比如,信息技术行业、媒体行业近几十年在市场上的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而一些传统行业却销声匿迹退出市场大潮中。我国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就必须要求我国高校专业进行调整,教育课程也必然要进行改革。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必然涉及课程价值观念全方位的改革。然而我国现行课程伦理的理论和实践上仍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因此新的课程伦理规范在形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伦理困境。

(一)课程概念的理解不清晰。我国建国前就是使用的“课程”这一概念,解放后学习苏联,才引进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一套三位一体的概念来取代过去的“课程”概念。再加之课程本身是一个较难定义的教育概念,导致在当前改革当中,不少高校对有些与课程相关的概念在思想上仍然模糊不清。由于概念上的不清晰或不一致,在实践上的直接后果就是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进行改革。

(二)教师角色转变的不适应。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高校参层次差异很大,教师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课程的开发就会遭遇很大阻力。而且,在现代重知识和技能的背景下,大部分教师仍然只单纯的负责知识传递,很少教师作为课程开发者与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因此,对于不同教师在课程方面的素质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既是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也体现出教师伦理方面的差异,这是社会走向多元化的必经阶段。

(三)部分课程主体的道德立场不坚定。课程编制者和课程改革家的作为课程主体,他们课程行为的善与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需要进行更多的探讨。有时,更多的个人行为,特别是课程方面的行为善与现实联系起来时,就会面临暂时性的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权利通常与资本或货币相联系,随着课程权利的下放,部分课程主体也常常会面临更多金钱和权力方面的诱惑,如受政治影响对教材进行不和事实编排、参考书目选用时遭遇了“回扣”等问题。他们在各种诱惑面前,忘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这也是一种伦理的或道德的拷问。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开展充满人性的课程才能使学生和老师共同发展,所有我们需要重视课程伦理的研究,从而制定更完善的学校课程来激活教师的思想和智慧,丰满教师的精神和情感,使其在工作中不断的超越、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使我国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高校课程。

参考文献

[1] 龚群.社会伦理十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樊浩.田海平.教育伦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 J.P.蒂洛.伦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 王永红.课程改革的伦理取向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03).

作者简介:李超阳,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浅析新课标下中学化学的课堂教学评价 下一篇:浅析如何科学管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