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长队伍建设

时间:2022-09-21 03:52:32

浅谈校长队伍建设

中小学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的主导地位,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带头人。如何加强和改进校长队伍建设,造就一支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是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校长管理机制是:校长公开竞聘制、任期目标责任制、校长职级序列制、培训提高制和民主监督制。

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选用大致有两种方式:委任和聘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选任中小学校长,主要是采取传统的做法实行委任制。其主要程序是先由教育行政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根据校长任职的条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人选对象,然后经过考察,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可否选用的意见,最后按当地任免校长的规定审批。这种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曾产生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学校纷纷进行校长职务聘任制试点试验,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聘任制又可以分为两种途径:一是直接聘任,合同管理;一是公开竞聘,民主选举。

2006年党中央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届满,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可续聘,可连聘连任两届。在实行任期制的同时,还要实行干部交流制。《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可以说也是校长职务实行任期制的政策依据。实行校长任期制,改变过去那种一旦被任命为校长,只要不出现严重的工作事故,就一直干到退休的保险状态。实践证明,由终身制转变为任期制,能够增大一校之长的工作压力和时间紧迫感,加强校长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促进校长奋力进取、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少数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教育家型校长来说,规定校长任期可能会影响他的学校管理科研和实践成果,但对一般中小学校长来说,在一所学校任职时间过长,超过七年八年以上,就有可能出现工作精神倦怠、因循守旧,不求进取,裹足不前、难以开辟新局面新境界的状态。也许换一个环境,管理一所新学校,更能增强新鲜感,让他不敢掉以轻心,更能激活他的工作智慧和激情。

学校校长实行任期制。校长每届任期可规定为3年,任期内原则上不调离、不交流。校长任期届满,经考核称职的可以连任,除专家学者型名校长外,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一般不超过两届。

校长目标责任制。教育行政部门与新聘任校长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明确任期内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促使校长在任期内更好地履行职能,努力工作,实现目标。校长上任后首先要向全体教职工陈述自己的任期目标。任期届满时对校长的考核考察,以校长任期目标完成情况为主要权重。

建立校长交流制。对于超过规定届数的校长,经考核认定管理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可以交流聘任到其他学校。鼓励优秀校长到薄弱学校、偏远学校应聘。

坚持校长述职制度,完善校长考核机制。考核奖惩是管理工作中调动积极性的必要手段,有利于促进校长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教育、抓管理、抓质量上。对中小学校长实行年度考核、届中考核和届末任期目标考核。校长任期内的考核,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据校长任期目标,按年度进行。着重考核校长的个人行为、基本素质和工作实绩。在校长任期届满前三个月内进行届末考核,届末考核主要考核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领导能力、教育理论水平、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特别是履行职责实现任期目标情况等。考核结果作为校长奖惩、岗位津贴以及续聘或解聘、任免的主要依据。

成立校长考核委员会,由校长管理部门领导、有关专家、教师代表组成,校长考核委员会集体研究对校长作出考核结论。考核程序主要有校长述职、问卷答辩、民主测评、个别访谈、查阅材料、分析业绩等。校长考核要建立专项档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凡通过考核确定为不称职的,即予以解聘或免职;确定为基本称职的,由聘任或任免机关对其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次确定为基本称职的,也应该解聘或免职。

开展多渠道考察,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可以通过电话、网络、

局长信箱、意见箱、征求意见表、书面评议等,多渠道采集对校长的工作与思想品德情况的反馈信息。同时要构建校长自我评价制度、校长述职制度、民主测评制度、教代会代表评议制度、上级领导评价制度、分级考核制度等。为保证考察结论可靠,还须建立考察人员资格制、考察岗位职责制、考察责任追究制。我国中小学校长过去一直按行政级别管理,享受相应待遇。这种挂靠行政机关级别的做法,有意无意中强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并且按照现在的地方用人体制,一名教师一旦当上校长,在某种程度上事业也就达到了顶峰,再干多么好也无非仍是校长,基本没有了发展的空间,这不利于调动校长们的办学积极性。有的地方,农村中小学校长一旦做出业绩,就调其进城或调往规模更大、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如此安排虽可体现对有能力的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关心和重用,但此举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学校或学校与学校之间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产生其他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薄弱学校刚有好转就校长易人,则很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别说建成名校、特色学校。对业绩突出的校长如何肯定和激励,推行校长职级制,应该是科学、可行的管理举措。

所谓校长职级制,是指对普通中小学专职从事学校行政领导工作的校长职务所设置的岗位等级系列。它既是一种职务(岗位)的标志,也是校长学识、资历和管理能力以及业绩的综合体现。校长职级制是对校长业绩评价的一种科学机制。它有利于强化校长的职业意识,引领校长走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使校长姓“教”而不姓“官”。它有助于激励校长主动积极地钻研业务、研究管理、提升自身素质能力、提升办学层次。

上海市从1994年起,开始试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初步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国务院于2001年也提出全国要“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但是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如何推行,到现在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看法是:

1、市、县分别成立校长职级评审委员会。市级评审委员会负责中小学优秀校长、特级校长(或一级)的评审,县级评审委员会负责中小学骨干校长及其以下(或二级校长及其以下)等级校长的评审。评审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负责,吸收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并可聘请少数老校长、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及关注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人士参加。

2、采取校长自报,学校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无论自报或学校推荐的,均需提供实事求是的工作实绩报告。凡申请评为二级校长(或骨干校长以上级别)的,还需提交本人达到发表水平的文章(包括教育论文、或科研成果、或校长工作总结、或校长工作随笔等一类材料)。

3、评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学校教代会(或全校教职工大会)首先听取校长申报职级的述职报告,教代会代表(或全体教职工)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投票。然后市、县的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查阅材料、面试答辩等途径,按照校长职级制评估细则,结合校长参加提高培训、参与管理科研的情况,对校长做出整体性的评价,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校长的职级。依据评审结果,表现达标的校长“正常晋级”,表现突出的校长“跨越晋级”;表现一般的校长“暂时停级”,表现不佳的校长“给予降级”。

4、校长职级的评审,原则上每2至3年一次。评审结果,于教师节公布。

校长的素质能力是决定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因素。他既要具备一般行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还必须具备校长职业本身要求的一些专业素质。作为校长,既要正确把握办学方向,规划办学目标,领导教育、教学改革,又要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懂得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还要懂得知识分子政策及知识分子特点,善于引导全体教师教书育人,因此校长应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学校建设发展的经营、公关能力。一名好校长应是长、宽、高均合乎国家人才要求的典范。长,就是学有专长,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专家;宽,就是心胸宽广,严于律己,公正无私;高,就是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高。只有不断致力于培养和造就这样的校长人才队伍,提高教育执政能力才不是空话。

当前,我国校长队伍的整体水平可以说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校长都基本上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及管理科学知识,学校管理工作明显改进;各校均开展了教育教学环节的改革,促进了教育新理念的正确运用;校长队伍整体治学严谨,作风正派,求真务实,正由事务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化,在办特色学校的认识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还较普遍的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学校管理流于一般。大多数学校有较明确的常规管理要求,学校工作也能正常运转,但往往停留在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局限于维持工作秩序上,办学层次较低,还难以形成具有特色的优良校风与校园文化。二是教育理论功底较薄弱,教育思想不够活跃。现在中小学对学校常规的任务能勤勤恳恳地完成,而结合学校实际,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开创性工作则不够。这是教育改革既要深化又难以深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如果校长队伍不解决这些问题,就谈不到办一流学校,出一流质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校长职务要求,有计划有系统地对校长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素质。

过去我们对校长不是没有培训,但那种培训往往缺乏明确的中长期规划和培训目标,每一期培训之间也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有些培训经常是邀请全国各地的一些教育专家作报告,但各位专家术有专攻,自己兴趣在哪方面就开讲哪方面,每一期培训邀请的几位专家一般是各自为政,讲授内容很难构成完整的系统性,并且有的还偏重理论或远离我们管理一线的

实践,对校长们少有实际效用。定期安排专家讲座对于长期奋战在基层的校长们充实头脑、开阔视野是完全必要的,专家学者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新颖独到的讲授内容常常令台下的听众感到振聋发聩、受到启迪引导、群情振奋,心神向往。但是我们各级教育干部培训机构,应该是校长培训的基本平台,我们必须构建与完善校长培训的长效机制,充实培训力量,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各校长培训机构的作用和职能,对校长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成系统、讲实效的培训。由于校长的成长过程具有阶段性,因此应区别不同情况,不同需求,不宜搞大一统的培训。要结合校长任期,制定校长培训中长期规划,并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适时培训。可以考虑每年至少搞一期教育后备干部培训,主要对象为经过群众推荐、组织考察、按规定程序确定的校级后备干部;搞一期在职校长岗位培训,中小学校长全员参加;搞一期高级研修班培训,主要对象为办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管理能力较强的骨干校长。另外根据教育改革形势,适时举办各类短期专题培训,满足校长学习理论、提高认识、交流信息的需要,如暑假校长培训班、校长论坛、教育管理沙龙等。同时要积极选派校长参加全国、省、市培训机构组织的有关培训,选派校长、副校长到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去挂职锻炼,为校长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培训要侧重在校长工作和发展最需要的内容上,不空谈理论,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引导校长立足理论高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问题,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要全面开展专业培训,校长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因此要加强以学校创新管理为主的专业理念培训,加强以课程改革为主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以教育教学管理为主的专业能力培训。为了有助于校长们开拓思路,扩大视野,培训中应有意识的为校长提供新的信息,介绍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各领域中的新成就、新趋势,使他们从未来教育的角度认识到教育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发展的需要,这有利于形成他们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思路。

要规范培训内容。在培训内容和目标上要力求达到“四加强四做到四提高”, 努力提高校长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做到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提高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二是加强教育政策法规学习,做到自尊、自爱、自省、自励,提高依法治校、洁身端行的自觉性。三是加强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思想学习,做到勤思考、勤研究,勤动笔,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四是加强领导科学和教育教学管理知识学习,做到善待人,办实事,言必信,行必果,提高领导艺术和效益。总之,培训工作一定要讲究实效,理论学习要少而“精”,讲课内容要有针对性,要与一线实践相结合。

有计划有系统的培训,是提高校长素质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校长尽快具备所需的思想、业务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有机会获取更多的信息和他人成功的经验,开拓视野,活跃教育思想,加快自己的成长。形成系统就是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对校长半年或一年一次的培训要形成制度,每次培训的内容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前后联系,争取用三五年的时间,把校长应该了解掌握的有关学校管理诸方面的知识全面而系统地武装校长的头脑。要编写校长培训的专门教材,让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都有本可依。校长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办学理念、素质修养、治校方略、管理创新、人际交往、团队建设、德育创新、教学改革、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物管理、文化环境、未来发展、国外借鉴等。

鉴于中小学校长都具备自学能力,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此培训方法不宜一概采用“班级授课”的方式。可以针对校长的不同需求,采用多样的方式,如组织读书班,由培训机构指定必读书籍,规定阅读进度,进行适当辅导,让校长结合自己工作实际,写出读书报告,并在读书班内宣读,进行交流、评议;也可以组织研讨班,选定若干专题(这些专题都应是基于教改实践中提出来并有一定理论价值的),由校长本人自愿选择,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写出论文,同类专题或相近专题可以组织交流研讨。也可以组织专项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弄清问题,分析原因,调查内容应以当前深化教育改革中碰到的重大问题为主,切忌一般性的"走马看花"式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帮助校长们提高认识,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督促校长们自我学习,带着问题学习,通过作业、考试、考察、问卷、述职、答辩等不同的方式,促使校长主动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校管理。中学校长与小学校长应分开培训。可以按学校的不同层次,组织不同的活动。不论是参加或不参加培训的校长,每人均需选择一项科研课题,与学校教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写出科研论文。每学年结束,校长均需亲自写出工作总结。这些材料都作为校长的业务档案,连同参加上级培训的记录和成绩,都是今后考核校长工作和评定校长职级的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日常工作对校长进行指导帮助,是教育行政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指导、帮助校长订好学校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工作总结;要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表扬推广。对校长要多一点教育思想的启发;要多介绍一些中外教育的新情况、新观点、新思路;多进行分类指导,分层研讨,少开一些“一揽子”事务会议。

1999年12月30日教育部颁发8号令,即《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参加培训既是中小学校长的权力,也是中小学校长不可推卸的义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忽视对各级各类校长的业务培训,不创造条件提高校长的素质能力,就是缺乏对校长队伍的关爱和保护,这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也有一些校长,总是借口工作忙没时间等理由放弃自己的学习提高,有了很好的培训机会,却不认真利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根本不去参加,这实际上是对工作对自身的极大不负责任。

大连市政协委员屠广越女士曾大声疾呼,“要建立中小学校长任职准入制度”,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建议,也是向校长职业化迈进的关键举措。屠广越指出: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层次不高,工作能力与年龄结构呈反比,而且自主发展意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很多校长现代意识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有的校长甚至从不上网,无法成为学校进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领头人。很多中小学校长平时只是忙于应对各种检查,对学校的主要教学领域深入程度不够。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学校体制调整、校长自身素质所限等原因外,还与目前各地区在中小学校长的管理体制和遴选任免程序及方法有很大关系。校长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根据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有必要建立规范、科学的中小学校长任职准入制度,以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建设。

要真正落实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达到一定的素质、能力和水平,通过测试考察合格,取得校长任职资格证书,这应该逐步成为聘用校长的首要条件。新任校长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书”才能上岗;在职校长每年都必须接受国家规定

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才能继续任职或升级;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派新任校长或后备干部到同类管理水平高、办学成绩突出的学校挂职跟班研修。要加强培训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按计划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应督促其改正,并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要重视和加强对副校长和中层教育干部的培训。怎样当好副校长?怎样当好一名学校中层干部?这是学校管理科学中研究比较薄弱的一页,甚至说是一片空白。认真研究这项内容,对副校长和主任进行切切实实的培训,用以规范和指导副校长、主任的工作,才能够使整个学校领导班子真正成为团结、高效的领导集体,副职和正职形成有效的互动和默契,才能更好更轻松的做好学校各项工作。

在学校内校长拥有最高权力。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有效的监控机制能帮助管理者正确运用权力,搞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益;能使管理者少犯错误,加速自己的成长。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校长队伍监督管理的规范化体系和长效的运行机制,扩大监督范围,突出监督重点,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执法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监督网络,使每位校长时时处处都置身于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监督关口要前移到选拔阶段,监督范围要延伸到8小时以外,监督内容侧重在行政管理、教育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监督方法和目标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例如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实行上任交底,任中监察,离任审计。重大事情实行事前监督,严格约束;事中监督,及时纠偏;事后监督,总结教育。这是爱护校长,鞭策校长,保证校长健康成长,造就高素质校长队伍的重要举措。

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校长的监管力度。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的办学自扩大了,要帮助校长用好手中的权力。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要建立健全学校领导班子议事制度、学校重大经济活动操作规程、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上级领导谈话诫勉制度、离任审计制度、校长请假制度、校长住校制度、局长反映热线等。要每年与校长签订行风建设责任状,经常进行违法犯罪案例的警示教育,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要建立民主评议校长的通报制度,及时让校长知道自己在群众中的形象和群众对自己的意见。要稳步推行会计委派制度,强化监督职能,杜绝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要建立内审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和校长任期内的经济情况进行审计,加强监督。要配强、配足纪检监察干部,严肃查处各类违纪事件,及时有效的揭露和遏制各种违规、违纪乃至腐败行为。

建立完善学校内部民主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大会和教师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管作用。凡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关教职工切身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校长都应该向教职工公开,由教代会同意、批准。群众要定期对校长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发挥学校党支部的作用,逐步完善学校内部的监控机制。建立校长定期向师生通报办学情况制度,以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设立“学校办学情况通报栏”,定期通报学校的学年(期)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学校和学生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各种成绩、获奖以及模范评选、职称评聘等情况。建立“学校工作报告制度”,每周通过集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及时向广大师生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动态、重大活动开展情况、学校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动态。建立“校园信息网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电子信箱、博客等方式把学校的管理动态、教育教学工作和师生活动等情况向全体师生公布。

实行社会监控,运用社会力量对学校工作进行调查、评估,并帮助学校改进工作。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校长工作进行监控的辅助手段。校长每月都要设立定期的群众或学生家长接待日。学校要聘请社会有识之士、学生家长代表、人大政协委员担任学校的社会监督员。教育行政部门要常年设立群众监督举报信箱和电话热线,随时掌握校级干部的各种动态,对人民群众关心的事项予以监督;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校长进行批评;对于群众要求解答的问题,要责成有关校长解答;对于群众对学校或校长提出的具体要求,则要及时予以研究并反馈结果,要求学校和校长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给群众满意的答复。

对工作不作为或违规违纪校长予以必要处理。1、免职:因年龄到岗或在任期内发生不宜继续担任校长职务的情况,应予免职。2、辞职:校长因为自身工作能力、身体健康等原因,不能胜任现职或难于履行职责,不适宜继续担任校长职务,由本人提出辞职报告,经同意后可以辞去校长职务。3、引咎辞职:在任职期限内,任职学校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校长应引咎辞职。(1)学校出现重大政治事件;(2)学校发生重大刑事案件或学校发生重大;(3)学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4)在学年度全校教职工民主评议中,评议校长不称职人数占实际参评教职工数的30%及以上,或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人数之和在40%以上;(5)校长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或行政记大过及以上处分。

上一篇: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下一篇:我国大众体育迅速发展的社会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