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录井技术的运用富力

时间:2022-09-21 03:51:14

“三位一体”录井技术的运用富力

[摘 要]本文针对录井困境中的三个现象,分析了影响录井的三个原因,并找出一个主要问题,开题研究“三位一体”录井技术。结合录井工作应用实际介绍“三位一体”录井技术三大部分内容:井身轨迹在构造图上有形跟踪、地层的定性建模、油区构造形态及其石油地质规律的利用。以构造的有形跟踪、地层定性分析、录井多元观察,地质整体认识的思维模式增强现场判断能力和地质预测能力,解决录井难题。

[关键词]身轨迹、建模、地层、构造、三位一体、录井

中图分类号:TD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33-02

1、三位一体录井技术的研究

1.1 井身轨迹在构造图上的有形跟踪

在现场的钻井过程中,实钻井身轨迹往往不能与设计轨迹完全一致,而这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可能会对录井现场的判断和整个录井的过程有着较大的影响。井身轨迹与设计的偏差可能导致钻遇地层与邻井地层不符,然而在构造图上对井身轨迹进行有形跟踪却可以及时反馈实钻情况。例如Y13-1井(图1)在地质录井前对设计进行分析可知,该井设计井身轨迹紧贴断层,实钻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前钻穿断层进入下盘,录井过程中,通过对井身轨迹在构造图上的跟踪及时预判出了这种情况,且返出的岩屑也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准确性。本井自垂深2894.00m后井斜下降直接导致提前进入E1f4段,并未钻遇本井设计的E1d3段目的层,较设计井深提前近150米完钻,因而在现场录井的过程中,利用井身轨迹在构造图上的有形跟踪能及时有效的反馈实钻情况,对钻井和录井的下一步施工调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1.2 地层定性建模

地层定性建模首先建立在地层的两大要素基础上,即岩性特征和岩性组合特征。岩性特征能直观的反映地层,如区域标志层(戴一段上部五高导泥岩、阜二段上部七尖峰泥灰岩等)、局部或辅助标准层(阜三段底部泥尾巴段、阜二段顶部泥脖子和王八盖子)、火成岩(辉绿岩、玄武岩等)、生物灰岩。岩性组合特征以苏北盆地永安地区Y16井戴一段为例:该段地层主要岩性特征为深灰色、棕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细砂岩互层,上部存在标志层“五高导泥岩”,岩性为黑色泥岩,齐全时有五个单层,且厚度不一,此标志层可作为录井过程中进入戴一段的依据。通过岩性特征可以清楚、准确的获取所钻地层的信息,知晓目前层位。

现如今,已有油田开发了三维地质建模软件,但该工程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资料的收集与完善相对复杂,实用性较低。而我们可以利用岩性剖面、岩电组合特征、沉积相以及沉积环境对所钻井分段建立模板,该方法可极大程度上提高现场录井的效率,增强地质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确保录井资料及时性、准确性,提升整体录井水平。以永安地区Y16井戴一段“五高导”为例,通过该段的岩性特征和岩性组合特征来定性建模,可将其分为四个亚段,第一段以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泥质砂岩薄层,由此反映为浅湖、半深湖相沉积;第二段以紫色泥岩、浅灰色砂岩互层为主,反映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第三段主要为紫色泥岩、深灰色泥岩、浅灰色砂岩互层,反映为三角洲前缘末端相沉积;第四段以深灰色泥岩、浅灰色泥岩为主,反映为前三角洲相沉积。在该区块另一口井的现场录井之中,我们可依据该模板中的岩电组合特征以及沉积相、沉积环境对所钻井进行预测和验证。再以苏北盆地垛一段为例,该段自上到下分为七个亚段,整段沉积环境为河流相沉积,氧化环境自上而下渐弱,泥岩电阻值逐渐变低,且在该段高导泥岩处阻值达到最低。

1.3 油区构造形态及其石油地质规律在现场的利用

在录井前对本井所在区块的构造形态及其石油地质规律需做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对邻井资料的分析获取相关的参数,如上部地层与下部地层是否整合、是否存在断层,沉积环境因素、该区块油气运移聚集的方式等等,得到录井前的评价标准。

首先,利用好油区构造形态及其石油地质规律可做出预判,例如,W19断块(图2)位于高邮凹陷北斜坡瓦庄南构造,花庄与瓦庄结合部,是由近东西向断层和北东向断层共同控制的断块圈闭。E1f3储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本区整体呈北高南低的斜坡面貌,区内发育大量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主要为反向正断层。北斜坡下部侧向连通,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顶部侧向遮挡,E1f4稳定泥岩做为良好的盖层及封挡层,因此油气的运聚条件较好。本井在钻至E1f3段时极有可能在第一层便发现油气显示。

其次,在录井过程中也可根据油区构造形态、石油地质规律可及时地对已录取的资料进行检验。W19(图3)井在录井过程中,钻井使用PDC钻头钻时较快,砂岩研磨程度较大,岩屑细小,并且本井井斜较大,现场技术人员把E1f4底部灰质砂岩薄层描述成E1f3顶部砂岩,将E1f3的顶界划分在了井深2495.00米,在井深2662.00米发现油气显示后,现场技术人员再次对构造图进行了分析,发现井深2662.00米处才是从本井E1f3的顶界,及时更改了之前的错误判断,从构造剖面图(图2)上不难发现,油气运移聚集在断层顶部,E1f4稳定泥岩能做为良好的盖层及封挡层,起到侧向遮挡作用,在E1f3的顶界就发现油气显示这种可能也得到了验证。因此在录井工作开始前,对本井所在油区的地质构造形态多加了解和判断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利用油区构造形态、石油地质规律不但可以及时地进行现场地质预测、预告,也能及时检验已知的录井资料的准确性。

2、“三位一体”综合录井方法的研究

随着油田地质录井技术要求的提高,单一的录井技术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也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会降低工作的效率,因而研究综合的录井技术成为重点方向,而“三位一体”综合录井方法,即是结合了井身轨迹、地层、构造等因素,全方面、多元的录井,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工作的质量。通过对以上三个因素的逐一分析得知,这三点要素缺一不可,而录井过程中,以岩屑录井为基础,井身轨迹、地层、构造的分析、认识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例如,H24-7井录井前对地质设计及邻井资料进行分析得知,本井完钻层位在E1d2,而本区块E1d3尚未有良好的油气发现,通过对邻井资料认真分析得知,本井属该区块高部位,E1d3有较大的油藏潜力,录井过程中及时对地层进行分析、对比,钻至设计完钻层位后,在打电测口袋过程中,不出所料发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最终本井加深钻进258米,E1d3加深井段共发现油气显示17层74米,测井解释油层5层23.6米,油层单层厚度达9.1米,另外油干层4层17.2米。以上实例足以证明录井开始前和进行中对井身轨迹、地层定性建模、构造形态及其石油地质规律了解的重要性,而录井后通过对井身轨迹、地层、构造的追踪、反馈也能验证之前的预判,这不但能累计对录井工作的经验,而且对整个录井工作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三者的结合,能够提高录井的准确性,减少施工中的安全质量问题,提升整体的施工效益,这势必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3、录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虽然油田录井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实际施工中仍然面临各种问题:现场录井过程中所利用的原始资料、地质设计只是定性的,故对其判断也只是初步的,现场判断有时还可能出现偏差;钻井使用PDC钻头导致岩屑量少、岩屑细碎、岩性难辨、采样困难,钻时与岩性的对应关系不明显等;预探井、评价井邻井资料少,依据少;大位移井、水平井的钻井施工与直井相比有着相当大的风险性,如钻井事故增多、钻达地质目的的难度增大等,同时,也给现场录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岩屑混杂更加严重,代表性变差,造成岩性描述困难,油气显示层归位难度增加,钻时不能准确反映地层岩性和物性。这些难题需要从几个方面加以改善:其一,录井前熟悉所钻井所在区块的地层、构造及岩性特征,对地质设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出预判。其二:录井后通过收集本井的实钻资料,熟悉区内的地层岩性特征及岩性组合特征,及时地进行分析对比,保证资料的录取质量,特别是对于卡准标志层这个关键环节,必须要对本区块的构造形态及其石油地质规律、地层沉积特征,上覆岩性组合特征等有充分的认识,注意寻找标志性岩层,并参考综合录井实时采集处理的参数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可能出现的假象,以及时准确地卡准层位。终归结底,井身轨迹、地层、构造这“三位”始终贯穿于整个录井过程中,只有以岩屑录井为基础,综合录井为辅助,在录井开始前和过程中通过对井身轨迹、地层、构造不断预判、分析,真正将“三位”融于“一体”,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成本,提高录井工作效率和效益。

4、结束语

“三位一体”录井方法在录井中的运行,能突显地质判断能力和预测能力的作用,确保录井资料及时性、准确性。该方法的优势体现在有形跟踪、多元观察、定性建模、整体认识。与建模技术相比优势为经济实用,简便易行,不仅注意(地层)形的观察,而且注重(地质)性的研究与利用,根据录井实际及时作地层结构调整,保证其在录井全阶段的适用性。总之,先进的录井方法是油田地质勘探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我们探讨“三位一体”录井方法,为石油探索的工作提供更好的保障。

上一篇:探析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 下一篇:预脱硅溶出工艺的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