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通” 7期

时间:2022-09-21 03:23:57

摘 要:本文对中国古代的十部政书从其成书、内容、体例、功用等方面加以介绍,同时予以评价,由此可见查检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指南之一斑。

关键词:十通 ;古代 ;政书;

中图分类号:H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人们通常将古代社会制度和法令称作“典章制度”,它包括土地、田赋、贡税、职官、礼俗、乐律、兵刑、科举等制度,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以上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就是“政书”。 政书本是我国历史著作中的一个门类。政书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古今”的“三通”、“九通”、“十通”;另一类则是断代的,即所谓“会要”和“会典”。本文专述“通古今”的“十通”。“十通”是指古代带有“通”字的十部政书。它们分别是唐代杜佑的《通典》、南宋郑樵的《通志》、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这三部是最早的政书,被人们称作“三通”。另有《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这六部与“三通”合称为“九通”。加上《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部合称为“十通”。下面分述“十通”的主要内容概况。

《通典》是唐代杜佑编撰的一部记述古代经济和政治制度沿革的史书。《通典》的出现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较好地反映人类历史,唐以前的史学家曾创造了不少形式的著史体裁,如《春秋》、《左传》之类的编年体,《史记》、《汉书》之类的纪传体等。但是截至唐杜佑时,专门反映历代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还未出现。而典志体史书的产生则是适应了这种历史文化的发展。《通典》的体例是仿效纪传体正史中的志书,即把断代体改为通史体。因此《通典》史实的历史时间,上起传说时代黄帝,下至唐代为止。全书200卷,并以“经邦济世,富国安民”为依据,设立9门(大类),即食货典、选举典、职官典、礼典、乐典、兵典、刑典、州郡典、边防典。每一门下又分若干子目;每门前有总序;后面许多地方有论;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通典》取材广泛,门类篇目安排次序和以往的正史诸志不同。《通典》的体例以事类为中心,分门别类地叙述历代重要的制度沿革和史实发展。它对历代典章制度复述、注释、评论,较明确地反映了经济优先的观点,强调社会的物质经济条件对于社会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决定作用。《通典》一书材料丰富,考核确当,保存了大量的可贵资料。在记载典章制度时,往往援引前人具有参考价值的议论,从而保留了不少资料。为了写此书,作者参考引征了200多种书籍。杜佑当时所见到的书籍,有不少今已亡佚,由于《通典》书的引述,从而保存了许多资料。清人严可均纂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很多篇章和片断就是从《通典・礼典》中辑录的。

《通志》南宋史学家和著名目录学家郑樵编著的,是继杜佑《通典》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洋洋500多万字的典志体史书。《通志》的体例与《通典》有所不同,《通典》著录的内容只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典章制度,不收人物传记。《通志》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纪、传、表(谱)、志(略)俱全的通史。第二部分是。《通志》全书200卷,共分为5大类:分别是《帝纪》18卷,记述三皇五帝至隋各代帝王事;《后妃传》2卷,记叙前汉至隋朝各代后妃事;《年谱》4卷,记述三皇五帝至隋朝各代的重要史事;《略》52卷,记叙上古至唐各代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也包括文化发展的情况;《列传》124卷(包括世家、宗室传、列传和载记),记叙了西周至隋朝各代的重要人物,内容比较繁杂。《帝纪》、《后妃传》和《列传》的取材,多是抄录西汉至隋诸史旧文,略加删改而成,《年谱》是仿照《史记》诸表而著,都没有什么创新。《通志》全书的精华在“略”,“略”的性质和正史中的“志”相似。所谓“略”,就是大纲、概略的意思。在二十略中,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为郑樵独创而成。他在其中提出不少精辟的见解,具有较高的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文略》、《校雠略》和《金石略》。它们都是有关目录学的著作,也是当时目录学方面的总结性著作,反映了郑樵在目录学理论方面的特殊见解。《通志》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的一部纪传史通史,它对封建时代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文献通考》是元初历史文献学家马端临编著的一部历史著作。《文献通考》的编纂方法与杜佑的《通典》相似。《文献通考》分类详细,条理清晰,全书上承正史、志、表,下取会要的有益因素,综合而臻完备。全书始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公元1208年―1224年)年间,共分24个门类,348卷。分别是《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通典》所无,采正史、会要的编排而加以改易撰成,其余19门虽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而分门别类的精细合理,实又过之。“三通”之中的《文献通考》后来居上,自属必然之势。《文献通考》的价值和影响主要有三:第一是开创历史考证学的先河。第二是将“会通”观点运用到典章制度史的撰写过程中,并寻求“变通张弛之故”,开始触及到从典章制度的变化,来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三是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续通典》系清代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由纪昀等人校订而成。它的编撰目的主要是为衔唐

代杜佑的《通典》。《续通典》记录了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近900年的有关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尤以明代的制度为详。《续通典》始编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成书于乾隆四十八年。全书150卷,分类体例相似于《通典》,惟从《兵典》中析出《刑典》。计有《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14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卷首有凡例十四则。《续通典》的资料比较丰富,引用书除各代正史外,还有《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集礼》、《明会典》和《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另外对古今名贤的有关议论,择其精要者收入。《续通典》有武英殿刊本,清末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有《十通》合刊本,《续通典》影印精装一册,这是目前较好的一个本子。

《续通志》系清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纪昀等人修订,成书于乾隆五十年。全书640卷,包括《本纪》70卷、《后妃传》10卷、《略》100卷、《列传》460卷。《续通志》记事与郑樵《通志》相衔接,编撰体例也与《通志》相似。纪传部分,始于唐初,终于元末,下接清修《明史》。《列传》的一些类目与“郑志”相较增加了“孔氏后裔”、“贰臣”、“奸臣”、“叛臣”、“逆臣”;删除了“游侠”、“刺客”、“滑稽”、“货殖”等。均抄录诸史,无所创造。诸略始于五代,终于明末,各目均同“郑志”。但《艺文略》增加“著者爵里”等项,《图谱略》细为分类,《金石略》于撰人、年代、地点并为“详载”,《昆虫草木略》补正“郑志”之失,有其所长。另外,对“郑志”所载唐制之缺,予以充实,也是其优点之一。《续通志》有乾隆武英殿本、光绪间浙江书局“九通”合刻本等。

《续文献通考》系清乾隆时三通馆臣奉敕编撰的一部典制文献。该书除原有的24考外,增“节义”、“氏族”、“六书”、“谥法”、“道统”、“方外”六考,合为30考。此书起自宋理宗宝庆六年(公元1225年),终于明毅宗崇祯十七年。全书计250卷,汇集了宋、辽、金、元、明五代400多年的事迹与议论,其门类仍从马书,只是从《郊社考》中析出 “郊社”和“群祀”两考,从《宗庙考》中析出“宗庙”和“群庙”两考。全书对四库馆辑访遗文悉加采录,采用的诸考事迹均以正史为主,而参以说部杂编,议论则广取诸家论文集,而佐以史评语录,材料相当丰富,是了解自宋至明各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考书,其价值在《续通典》和《续通志》之上。《续文献通考》作为清编“续三通”中的佳作,版本情况同于《清朝通典》,较好的本子是《续文献通考》影印精装二册。

《清朝通典》系清代嵇璜、刘墉等人奉敕编撰。该书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高宗乾隆五十年近170年的典制沿革,是研究清开国至乾隆年间社会典章制度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清朝通典》始编于乾隆三十二年,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其编撰主要是根据《清律例》、《清一统志》、《大清通礼》、《大清会典》等书中的材料删并编纂而成。它的体例与《续通典》完全相同,分为九典,计100卷;其中《食货典》17卷、《选举典》5卷、《职官典》18卷、《礼典》22卷、《乐典》5卷、《兵典》12卷、《刑典》10卷、《州郡典》7卷、《边防典》4卷。卷首有凡例四则,其中细目因古今沿革的不同,略有更改。如《礼典》中的封禅,清统治者认为前朝弊法,清代未推行,所以一律删去。又如《兵典》专述八旗军事制度;《州郡典》分省排列,因清代疆域幅员辽阔,超过前朝,再按九州叙述,已不合适。《清朝通典》从实际出发更改部分细目,这是可取的。《清朝通典》现存的版本情况相同于《续通典》,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十通》合刊本是目前学者常用的一种。

《清朝通志》系清嵇璜、刘墉等人编撰,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清朝通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全书126卷,记事始于清初,终于乾隆五十年。该书无《本纪》、《列传》和《年谱》,仅有二十略。诸略名目与《通志》、《续通志》完全一致。但细目则根据实际情况作了删减或增补。删减后的《都邑略》仅载清统治区域;《谥略》仅录“尊谥”,“赐谥”;《金石略》仅收钦定或奉敕之作。增补后的《天文略》述历数、仪象,比“郑志”更为全面;《地理略》备载各地河流,比“郑志”更为详细;《六书略》收载满、蒙、回等多种文字;《七音略》以汉、满、梵音翻切配合十二谱;《昆虫草木略》多作考校,以上所述都优于“郑志”。总的说来,各略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它对研究清代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有很有帮助,是一部很好的工具书。《清朝通志》的版本情况完全同于《清朝通典》。最常用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

《清朝文献通考》系乾隆十二年敕修《续文献通考》的一部分。总裁是清嵇璜、刘墉等,纂修是齐召南等人。乾隆三十二年,此书成稿后,乾隆又命清朝自为一编。全书记事起于清代开国的1616年,止于乾隆五十年,主要记述了清代前期的社会典章制度,是一部叙述古代典章制度重要的工具书。《清朝文献通考》全书300卷,体例与《续文献通考》完全相同,也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等26考,只是卷首有凡例十六则,细目有所增删,这是根据清代的实际制度加以改变的。如增加的有《田赋考》的“八旗田制”、《钱币考》的“银色银值”和“回部普儿”、《户口考》的“八旗壮丁”、《土贡考》的“外藩”等。删减的有《市籴考》的“均输”、《选举考》的“童子科“等。以上内容对研究清代前期的社会典章制度很有帮助。《清朝文献通考》现存的版本,同于《续文献通考》,而目前最通行的本子是1935年至1937年上海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

《清朝续文献通考》系清代刘锦藻编撰。记事上起自与《清朝文献通考》相衔接的乾隆五十一年,下止于宣统三年。主要记述清代后七朝126年的典制沿革,是我们了解乾隆之后清代社会经济情况最主要的参考工具书之一。该书400卷,30考。书中的26考与《续文献通考》相似,只是新增加了“外交”、“邮传”、“实业”和“”4考,卷首有凡例十则。《外交考》记录了清代与外国之间的关系来往,华工在海外受压迫的情况。《邮传考》和《实业考》记载了我国民族工业、航运、铁路、矿山等兴办的过程。《考》叙述了清末改良派的各种活动以及他们在当时政治上所起的作用。这些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清朝续文献通考》目前较好的版本要算1935年至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二集的《十通》合刊本。此书影印精装4册,前有陆润庠的序,因另有一册索引,所以使用极为方便。

参考文献:

[1]彭斐章.目录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唐嘉弘.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大辞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陈颖,女,1966年出生,广东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公开4篇。

上一篇:典籍英译―问题与反思 下一篇:星座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