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时间:2022-09-21 03:12:52

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研究

摘要:建设和发展产业园区对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为湖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是,湖北省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大发展,并且应该重点提升产业园区发展的质量。文章分析湖北省产业园区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明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大发展的基本思路,并提出了重点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园区;发展质量;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7(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1-0121-07

产业园区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林业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商贸加工物流区以及各种具体的产业功能区如文化产业园区等。建设和发展产业园区对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产业园区特别是工业园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湖北省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为湖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但是,湖北省在未来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型增长向内生型增长转变,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需要进一步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园区的大发展,并且应该重点提升产业园区发展的质量。

一、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1.全省产业园区的分布特点

(1)全省产业园区重点分布在武汉、宜昌、襄阳、孝感、荆州、黄冈等6个地区。截止2011年底,湖北省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认定保留名单共141家,其中部级开发区8家、省级开发区90家、县(市区)级开发区43家。其在全省的地区分布状况,见表1、图1。其中武汉、宜昌、襄阳、孝感、荆州、黄冈均超过了12家,所占比例均超过9%,合计分别占全省的86家和61%,成为全省产业园区的重点分布地区。

(2)全省产业园区重点分布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和湖北省实施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将全省国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部级重点开发区、省级重点开发区、部级限制开发区、省级生态型限制开发区、省级农业型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湖北省141家开发区(产业园区)在全省主体功能区的分布状况,见表2、图2。其中部级重点开发区、省级重点开发区均超过了35家,所占比例均超过25%,二者合计分别占全省的83家和61%,成为全省产业园区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分布地区。全省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重点开发区。说明全省产业园区的分布基本上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3)全省产业园区均衡分布在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从湖北省“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来看,湖北省141家开发区(产业园区)在全省的地区分布状况为武汉城市圈71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70家。它说明全省产业园区在发展战略区域中的分布也是基本平衡的。

2.全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湖北省产业园区在全省经济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增长极,对于拉动或者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010年全省产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为1110.7平方公里,单位土地开发强度和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园区成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GDP、税收、就业、科技创新的最大来源(见表3)。全省产业园区发展所取得的经济绩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省产业园区成为全省GDP的最大来源。2010年,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15967.67亿元,其中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生产总值为6183.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72%。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21623.12亿元,其中各级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13483.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2.36%。

(2)全省产业园区是吸纳就业的主阵地。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强,是解决城乡居民就业的主力。2010年湖北省总从业人员为3645万人,其中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从业人数为296.4万人,占全省总从业人员的8.13%。

(3)全省产业园区是重要的科技创新区。湖北省产业园区的科学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对全省其他地区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创新能力有较大的示范和引领作用。2010年湖北省各级各类产业园区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329个。在全省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聚集了一批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形成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二、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全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绩效,但是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全省产业园区高技术企业(1329个)占园区工业企业数(19030个)的比例仅为7%。这说明,全省产业园区的发展来自技术进步特别是高技术的支撑还不够。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有待大幅度提高。

经过研究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湖北省产业园区的总体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布局)散、(管理)乱、(技术)低”,园区发展质量在总体上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

1.产业园区占用耕地多,开发强度偏低,单位土地面积产出不高

一方面,全省每个市(县、区)甚至有的乡镇都设立和建设产业园区,各个产业园区在开发前一般都是农村耕地甚至为良田。在规划为开发区后征用耕地,并建设开发区,形成开发区建设热潮。产业园区大面积地占用农用耕地,使得耕地面积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多数产业园区侧重数量增长或者规模扩张,开发强度偏低,全省各经济开发区的建成区占开发区总规划面积的比例较低,单位土地产出较低。2010年,全省各级各类开发区批准的规划总面积为1825.6平方公里,实际开发面积为1110.7平方公里,仅占总规划面积的60.8%。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该开发区管理范围19217平方公里,其中102平方公里为新开发区域,然而建成区仅为40平方公里,只占开发区总面积的21%。2010年全省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开发面积为1110.7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483.2亿元,实际单位开发面积(平方公里)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21亿元,与上海、北京地区的经济开发区实际单位开发面积(平方公里)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60.1亿元、464亿元相比,湖北产业园区的开发强度和产出效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地方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开发面积、税收/实际开发面积)明显偏低(见表4)。

2.产业园区分布散乱

全省141个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分布于全省各市县州,全省17个市州都有国家、省级或市县区级的开发区,全省开发区呈现星罗棋布的分散分布状况。从表1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武汉市有18家各级各类开发区,宜昌市、襄阳市、孝感市、黄冈市均有14家开发区,平均每个市的开发区数量为8.3家。在全省范围内大量设立各级各类开发区,甚至在不具有条件设立建设经济开发区的地区如鄂西南鄂西北的山区、三峡库区等生态型限制开发区也批准建设开发区。使经济开发区呈现较为散乱的分布状况。这说明全省经济开发区建设缺乏有序的总体规划,它不利于全省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省有一部分经济开发区设立在农业型或者生态型限制开发区内。这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要求相冲突。根据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在限制型开发区范围内要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然而,表2的资料数据显示,目前在湖北省部级限制开发区内有28家经济开发区,省级限制开发区内有27家经济开发区,在限制开发区内设立的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占全省开发区总量的41%,比例明显偏高。一些山区县在缺乏成片建设经济开发区的条件下,将批设的经济开发区办成“一区多园”,将工业分散到各个乡镇,形成“乡乡点火、镇镇冒烟”的状况。

3.产业园区人才缺乏,高技能劳动力明显不足

湖北省科教、人才、智力资源在全国有较大比较优势,特别是武汉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湖北省各类人才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失却非常严重。形成了教育大省、科技大省反而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的数据表明,在武汉高校毕业生中,每年有99%的博士、96%的硕士和89%的本科生流向市属以外的单位。湖北省人事厅抽样调查显示。2005-2010年间全省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分别是引进的6.45倍和4倍,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骨干力量因此而减少了50%。这使湖北省产业园区长期面临着人才缺乏、高技能劳动力明显不足的困境。

4.产业园区的产业技术含量较低

从总体来看,湖北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有电子通信、机械制造、汽车、食品饮料、物流、包装、生物医药、旅游等产业。这说明全省经济开发区中重点培育发展的产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发区(产业园区)的产业技术水平较低而需要大幅度提高。从产值和企业数量来看,全省经济开发区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占比均较低。2010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占全省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7%,部分市州的比例仅为3%。

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工业大省,在全国产业转移进程中承接了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从行业门类看,不仅有食品加工制造、饮料制造、纺织业、服装鞋帽制品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有化学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虽然承接转移的产业涉及高新技术产业,但是大部分承接转移产业还是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即使承接转移的少数高技术产业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部门或者环节,研发等核心部门并未转移到湖北省。例如,2011年“富士康”落户武汉,建立了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引进大量生产线,但是其研发中心仍然设立在北京,武汉地区并无研发中心。这使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成为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组装园而非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业园。

此外,部分工业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接了与园区发展要求不相符合的产业如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进入工业园区,不可避免地给湖北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带来了重大的负担,成为产业园区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主要阻碍。

5.产业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湖北省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总体上是较弱的,多数经济开发区均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产业园区产业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并且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数量占全省开发区工业企业总数的比例仅为7%。二是除了少数大型企业外,全省产业园区中的多数企业缺乏或者不具有研发能力,少数企业虽然掌握了创新技术,但是其专利成果和创新技术未能与生产紧密结合,未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例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所创造出的产值,占其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不大。湖北省产业园区内企业申请的专利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能建立自己的创新体系、并形成有效的研发队伍的企业很少,这使得湖北省产业园区内的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能够依靠低廉价格、薄利多销的策略而不是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来取得市场份额。

6.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有待调整

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兴起主要源于地方政府政策的强力推动,各类产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表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这使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政策的作用超过了规划的作用,规划原则往往屈从于政策目标而使规划约束力逐步递减或者规划科学性下降。一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与湖北省区域发展规划不完全相容,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经济开发区设立在限制型主体功能开发区内。根据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限制开发区内需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态的保护。以工业发展、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与整体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相悖。需要调整相关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二是产业园区的现有规划落后,缺乏战略规划,产业配套、制度配套及机制配套工作还不够细致。一些产业园区在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难以满足产业园区的发展要求,这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一大阻碍。

7.产业园区体制机制不完善

湖北省各地产业园区的管理,一般是将传统行政体制移植到产业园区,建立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为政府对园区的直接派出机构或者全权的综合性管理机构,使园区管理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机构膨胀、人员增多、职能细化等现象,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产业园区发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政府和相关机构的管理体制离产业园区“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有距离;管理机制所形成的“强政府、弱市场”导致园区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园区产业发展对政府管理的要求。此外。产业园区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机制不完善。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园区投资政策、融资政策方面的管理机制不够灵活,支持力度稍显欠缺;高技术人才和技能劳动力流失较大,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不完善,成为湖北省各个产业园区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的基本思路

湖北大跨越需要大园区、大产业、大企业的支撑,更需要强园区、强产业、强企业的支撑。建设强园区,重点是促进园区由追求规模、速度的外延增长向追求结构、效益的内涵发展转变。着力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

1.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要通过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来实现湖北省的跨越式发展。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有助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助于推进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要求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因而,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作为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2.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湖北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化的要求

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化强调要坚持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着力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和规模。湖北省明确提出了力争5年内实现金省工业规模和效益翻番,工业增加值达到15万亿元的目标。而实现转化的关键在于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业是园区发展的基础与支撑。园区是省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化必然要求产业园区超前实现由数量型园区向质量型园区转变,要求产业园区的发展超前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需要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因而,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作为实现湖北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转化的基本途径。

3.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途径

湖北省政府提出要把“两圈一带”战略作为一个整体来部署,作为一个系统来推动,促进两圈互动、圈带融合。湖北省的发展规划提出需要加快“一主两副”(武汉、襄阳、宜昌)中心城市率先发展,加快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促进武汉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荆州振兴崛起;加快大别山革命老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山区城镇化进程和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些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各地产业园区的健康发展和质量提升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作为实现湖北“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途径。

4.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

湖北省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湖北省要想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必须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而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由大产业支点和强园区支点共同组成。这必然要求湖北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主动参与或者主导武汉、长沙、南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中三角”)构建,重点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支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全面推进与湘赣城市群的对接。其重要途径是湖北加强与湘赣的产业对接和园区对接,努力建设中部崛起的大产业支点和强园区支点,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显然,提升产业园区的发展质量是促进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因此,应该将提升湖北省产业园区发展质量作为湖北成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途径。

四、提升湖北产业园区发展质量的主要建议

1.严格控制现有产业园区开发面积。加大工业园区开发力度,提高开发强度

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提高产业园区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园区提高发展质量。

一方面,要明确规划开发区的合理规模。严格控制现有产业园区的开发面积。近年来,湖北省出现了“开发区热”,各地开发区的大规模建设成为耕地大幅度减少的最大原因。一些地方为了突破原有的开发区土地规划,采取各种不合理甚至非法途径圈占耕地。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发展要从规模扩张和速度冒进转向质量型发展,就应该严格执行国家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证基本农田面积。现阶段,除了重大工业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之外,在全省范围内应该暂时停止增加经济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减缓“圈地”进程,不能让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占用更多农用耕地。

另一方面,要加大产业园区开发力度,提高园区开发强度,保证园区单位土地开发面积上的投资和产出有较大幅的提高。严格执行园区投资密度和用地控制指标的要求,并逐步提高该类指标标准,同时通过引进优质企业和有实力投资商,加大土地开发强度。政府和相关机构通过各类政策支持,改善园区企业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园区企业技术创新,保证单位土地开发面积上的产出的有效增长。

与此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加大对开发区用地的清理整顿。促使各地开发区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对在规定时间未能开工建设的一般工业项目进行审查,坚决采取收回土地的措施,促使园区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制定开发区厂房建设规范,要求园区兴建多层厂房,鼓励中小企业租赁标准化厂房,以提高园区土地综合利用效率。

2.鼓励园区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

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产业园区自主创新,建立园区健全的创新体系,促进园区实现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技术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引导园区高技术产业集聚和高技术企业集群,大幅度提高园区产业技术水平,提升园区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引进或者推动园区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创新型企业的研发,推动高技术的产业化。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资金主要流向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加大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政策引导力度,放大“高地效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引导高技术产业项目向园区聚集。对于产业园区的新上高新技术项目。要在研发资金、人力资源支持、项目融资及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倾斜。壮大和延伸主导产业链。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集聚到园区配套产业链上。第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推进技术改造,转化科技成果,加快打造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商标和品牌产品。第四,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鼓励以园区骨干企业为核心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湖北地区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鼓励和引导园区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研发能力。

3.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只有产业园区成为人才集聚区、创业区,才能使园区成为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从而使园区成为创新区。这要求湖北省各地加大产业园区科技型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把园区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第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活创新要素。关键是要创造优质的投资创业环境,为高科技、高技能人才和管理型、创业型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创业和安居条件,例如为园区科技型创业给予有力度的资金支持。第二,通过设立创业基金、风险基金和天使计划基金,为新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帮助高端人才设立实验室、技术检验机构。第三,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企业家队伍、科技队伍、管理队伍、职工队伍的建设,形成尊重和重视人才的氛围,形成各类人才的集聚效应。

4.引导和增强产业园区之间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战略交流与合作

湖北省产业园区之间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在空间上包括三个层次:湖北省内各个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与(鄂湘赣)“中三角”地区以及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业园区之间的合作、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园区的国际合作。按照产业链、资本链、技术链、企业组织链要求,加强项目、科技、人才、管理合作,有利于合作方产业共同发展、互利共赢。武汉“中国光谷”与美国硅谷战略合作、正在规划中的荆门(屈家岭)“中国农谷”将与美国加州纳帕谷的合作,将促进湖北省产业园区的开放,推进园区的国际化。提升园区发展质量。

从湖北省内来看,增强产业园区之间的战略合作。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需要建立合作园区的互动机制。由直接合作(协作)双方(多方)的园区政府牵头,动员双方(多方)园区管理机构,共同建立湖北省的部级、省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间的联动机制。鼓励双方(多方)开展多层次、多途径、多方式的长期或者短期合作,共同促进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要鼓励和支持部级开发区对省级开发区、县(市区)级开发区的技术、人才援助,提高部级开发区的技术溢出效应、产业辐射与带动效应。充分发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综合优势,引导其加强对湖北省重点产业园区的科学建设与现代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湖北省鼓励全省的部级、省级和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进行企业(资金或者股权)联合、技术转让、管理援助、联合研发、产品定向采购、服务承包、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第三,需要建立合作园区的利益分享机制。可以按照“离岸”和“飞地”原则,建立“离园”、“离区”,鼓励在全省产业园区之间相互建立各自工业园区的分园。为了鼓励部级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引智向省市级开发区流动,各个园区分园的工业产值在园区生产总值核算时划归其原来所在的工业园区所有,其税收依共享原则按照一定比例在主分园区之间进行分享。

5.促进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职能

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湖北省各地的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职位的复归主要表现为应补充具体职权,如增加或强化管理委员会对产业园区发展规划、战略管理、综合协调、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加快产业园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其一,在管理体制方面,主要对产业园区实行实体化管理。调整和完善现有管理机构的行政职能,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理顺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职责,构建授权到位、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其二,在机制方面,主要创新产业园区融资机制,将产业园区资金来源由政府资金、政府引资为主转变为市场化资金为主。这要求园区积极开拓市场化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园区开发资金,例如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包括外资和民间资本)、募集市场资本及开拓金融租赁渠道;同时,发挥产业园区政府在融资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定期组织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园区企业沟通合作,为银行和园区企业搭建银企战略合作平台。

6.根据经济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修改“经济开发区条例”

湖北省各个产业园区规划应根据“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立足各产业园区所在地区的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合理的园区发展定位,修改和完善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各园区应该客观分析园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劣势,立足各自的经济社会环境。科学定位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各园区在发展中要明确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壮大和延长。应在全省范围内引导各地产业园区制定各自主导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整体考虑不同园区规划方向,尽量实现资源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促使各个园区产业发展与“两圈一带”发展战略规划相配套。

同时,以科学的产业发展观促进湖北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全省产业园区规划的功能定位从单一性、专业型向多元化、综合型转变,结合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的思路。推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促使园区发展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配套。《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是1996年公布实施的,因而有必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新要求进行适当修改。开发区应当将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未来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明确开发区的发展必须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为此。“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应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即在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内设立的产业园区,应该符合该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产业园区以发展现代工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在限制开发区,主要发展生态经济或现代农业经济,严格禁止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进入,对已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进行改造或者淘汰或者外迁。对于不符合所在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应该按照该类型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调整园区产业结构,重点转移或者淘汰不符合所在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的产业、大力引进符合所在主体功能区发展要求的产业。通过修改完善“湖北省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引导园区的产业发展和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促进园区所在区域实现其主体功能的主要推手。

7.修改完善开发区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合理引导开发区注重发展质量

《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2010年修订)》是各个开发区管理工作的“指挥棒”。但是该“指挥棒”与建设质量型园区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需要尽快修订完善。主要通过对《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2010年修订)》中有关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修改完善,合理引导各级各类开发区由注重发展规模转向注重发展质量。主要建议包括:

第一,将《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办法(2010年修订)》第四条中有关四个发展目标(“经济规模”、“发展质量”、“速度效益”、“投资环境”)的“权重比值为5:2:2:1”调整为“权重比值为3:3:2:2”,即更强调发展质量和投资环境指标的权重。

第二,建议对《湖北省开发区综合考评指标体系》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具体修改的权数和指标,见表5所示。

8.加强对全省产业园区的宏观管理,促进开发区提升发展质量

第一,调整和完善经济开发区的审批与监管。省政府应该逐步提高建立省级和县级经济开发区的申报条件,进一步规范申报部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的程序。严格控制新增加省级和县级经济开发区的审批数量。对现有各级各类开发区实行动态考核和评估,对其中综合绩效不高的省级经济开发区降为县级经济开发区,强化省级政府以及职能部门对各级各类开发区的集中审批权;同时,建立由政府、园区、专家、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增强社会对集中审批权的公开监督。

第二,从宏观上引导经济开发区进行园区整合和产业整合。为了克服全省产业园区所存在的十分明显的产业同构、同质竞争问题,省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经济开发区进行园区整合和产业整合。一方面要通过重点投入来引导园区整合和产业整合。加强对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产业的投入,特别是对其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重点园区的软硬环境,促进园区兼并和产业兼并,提高园区集中度;另一方面要通过规制来引导园区整合和产业整合。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园区产业准入与退出规制,提高园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入的准入标准,强化技术研发等核心指标以及“低碳”、“PM2.5”等新指标在园区整合和产业整合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园区整合和产业整合,逐步实现园区和产业的合理布局,实现园区和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从而提高全省产业园区及其产业在全国以及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上一篇:唑来膦酸注射液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恶性肿瘤所... 下一篇:舒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插管期间生命体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