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21 02:30:51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的思考

【摘 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一项迫切任务。本文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从而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对策略;环境管理

1 引言

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在1980年代末开始建立,经过近30年的实施,对环境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无可否认,我们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其功能的发挥和使用。应该注意到,过度的资源消耗会导致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当前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争论变得激烈起来。我们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了更多的反思,为了实现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亟待完善环境评价制度。

2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统执行机构分布不均

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共有环境影响评价机构1637个。数据显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越多,当然,这取决于发达地区有更大的需求,环境评价机构在中国,大多数集中在北京、江苏、山东、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有不均匀分布的现象。然而,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建设密切相关,该地区需要根据建设项目的数量来决定需要多少环评机构,并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

2.2 环境监测能力的不足

在我国,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下属的监测站因为日常监督性监测工作量太大,基本没有时间完成环评中的现状监测,因此近几年涌现了大批私人监测机构。但是,他们缺乏技术能力,经常会出现数据造假,从而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可信度。

2.3 环境现状调查结果缺乏准确性

环境现状调查是一项环境评价的基本工作,它能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现状信息和数据, ,是用来确定环境污染的科学的评价参数。因为环评经费、环境评价工作的时间和评价人员业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在现状调查分析中存在很多不足。

2.3.1 环境监测方案不够科学

除了引用已获取的信息外,还需要环境现状监测。一般来说,首先通过环境评价机构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案,委托环境监测机构监测。因为,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对环境监测知识的了解不够完善,导致监测方案设置不合理,最终影响现状调查结果。

2.3.2 现状调查存在的问题

建设项目资料收集是环境评价初级阶段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作为搜寻、整理和分类编制数据业务的单位和个人的存在差异,有些图片和数据和实际项目的数据有一些差异和不一致,导致明显的错误。此外,一些评价单位或者个人为了高效率的完成任务,加上缺乏相关信息,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并不充分。因此,调查结果将与实际情况有偏差,最终影响报告总体水平。

2.4 公众参与可信度不高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是指建设单位或其授权的机构,对其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信息进行公开,并征求公众意见等。它的功能也很明显,就是让公众了解项目建设,并反馈给环评机构。但是,目前公众参与选举代表并不具有代表性,没有真实的反映公众对项目的意见,限制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此外,建设单位有时也没有完全采纳公众的意见。有时,由于建设单位担心公布项目信息后,公众不支持项目建设,所以,在公布项目信息时可能出现公布信息不实的情况。信息公布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公众无法知道项目情况。

3 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

3.1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

《环境影响评价法》应明确规定违法的法律责任:①环保部门对未规定公众参与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不予审批:建设单位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的.由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处以罚款,并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②建设单位对公众的合理意见不予采纳而开工建设,由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处以罚款,并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3.2 加强公诉制度,为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提供保障

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公众环境权利和其他相关权利的诉讼活动。为了保护公共环境福利,必须通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监督和管理系统。

3.3 进一步拓展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范围。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不应只局限在污染类项目上,针对非工业项目,如与遗址公园、保护区、旅游开发区、度假区等相关的建设项目,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可能造成的影响。政府及其部门出台有关政策时考虑环境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不仅可以防止可能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可以减少事后治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社会矛盾。建议早日将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法纳入法规程序。

4 结语

科学的立法及有效的实践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何落实这些法律制度,不断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果,是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永恒的主题。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和执行必须结合实践,开拓创新,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为环境保护执法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武器。

参考文献:

[1]童健,李科林,王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7).

[2]李剑文.试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

[3]焦盛荣,郭武.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评价”与完善[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6).

[4]蒋希利,张亚强,马红霞.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现状及对策[J].科技风,2011(2).

[5]丁玉洁,刘秋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的思考[J].生态经济,2010(6).

[6]刘磊.快速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与方法―――以城市发展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1).

上一篇:对天然气制氢后续脱碳工艺的探讨 下一篇:全球私立高等教育发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