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9-21 01:36:57

对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要:儿童文学在人的一生成长中起着为生命奠基的作用,然而儿童文学却在儿童教育中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传播者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7-02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终身的发展的作用人人皆知。儿童文学启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对于儿童文学的看法,如果只认为不过是对儿童有益罢了,那真可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然而,现今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一、问题探究

(一)高校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与儿童教育实践严重脱节

1.问题描述:据不完全调查,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主要局限在基础文学理论研究、文本研究、作家作品研究以及创作论研究等这些方面。对于如何将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一直鲜有人涉及。例如,作为儿童文学其中的组成部分的幼儿文学,也同样呈现这样的局面,即鲜有人真正将高校幼儿文学研究与幼儿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2.原因探究:①高校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忽略了儿童文学研究的目标除了对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类别,其特质、作家作品等文学本体的研究外,不应忽略儿童文学本质目标,即如何让儿童接受并喜欢阅读儿童文学,从而受到儿童文学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作家和孩子的事情。众所周知,文学被称之为人学,毋庸置疑儿童文学在人的成长经历的初期会起到的巨大作用。例如,在高校《幼儿文学》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但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理论讲述,轻实践研究,从而导致无法真正有效指导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挥其作用。②高校片面强调学术研究,忽略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由于受到近些年高校片面强调的学术研究的影响,高校儿童文学研究成果主要在理论层面,加之我国文人常有“以艰深文浅陋”的弊病,文人说话或作文,常爱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而故意把问题说的很深奥、很复杂、很玄乎,让人看不懂。而这样的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对于一线的幼儿教师或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而言,无异于起到的是雾里看花的效果。至于教学层面的研究则被认为是低水平、低档次的研究,并且与此相关的课题申报受到学科特点以及学界对儿童文学研究认识的局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因此“如何将高校儿童文学研究与儿童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的关键性问题,也就无人问津。

(二)幼儿教育领域对幼儿文学认识的局限性

1.问题描述: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文学沦为道德教育、语言教育的载体和工具。在许多幼儿教育研究者眼里,幼儿文学主要是作为实现智能目标的载体而存在的。把幼儿对语法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幼儿文学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阻碍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2.原因探究:幼儿教育领域缺乏既拥有一定幼儿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基础,又拥有幼儿文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者。许多幼儿教育研究者仅仅从幼儿教育的角度看待幼儿文学,忽略幼儿文学的文学性。幼儿文学和幼儿教育产生学科的交叉,如何既把握两个学科的共同点,又把握相互间的差异,也是实现高校幼儿文学研究与幼儿教育实践结合的关键。

二、策略建议

1.立正确的幼儿文学研究与教育观念。要确立高校儿童文学研究和教学要走与儿童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将高校幼儿文学研究的重心下移至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做到高校研究真正为基础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发挥高校研究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并进的方法,及时采取短期培训、不定期讲座等方法,梳理在职的一线教师的正确幼儿文学教育观念。使之正确把握幼儿文学与幼儿教育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2.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服务。①调整课程内容专业特点紧密结合。该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内容体例。是具有不同专业领域特点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教育对象。

②制订符合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以及遵循儿童文学特征的课程目标。有了正确的目标,才能确保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偏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能够顺利进行。为此,在与教育实践结合过程中可以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了解到一线教师在幼儿园的文学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及时调整高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手段以及评价方式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在高校的《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存在阅读量不足的严重问题。因此,在课程目标中应该制定对于学生阅读量方面的有关要求,并在课程评价里予以检查。③课程内容选择遵循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以基本的儿童文学理论内容基础,拓展儿童文学在一线教学中的判断、分析、操作能力。在传统儿童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儿童文学的写作能力,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完儿童文学课程之后,并不能真正进行儿童文学的创作。原因不仅是写作技巧不熟练、训练时间有限等问题,同时阅读量的缺失是一个主要原因。儿童文学的实践能力还应该包括对于作品优劣的评价能力、对于作品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利用作品开展活动的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比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园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幼儿教师对于什么是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缺乏判断能力;在利用幼儿文学作品开展活动过程中,对于分析幼儿文学作品措手无策。由此导致,活动设计不符合幼儿的特点,缺乏文学特质,幼儿对于活动不感兴趣的现象。④创新课程实施和评价方式。创新课程实施的方式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方式变化。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文学》课程为例,可以在幼儿文学课堂学习之外,利用专家讲座、各类会议和校内外实践,搭建多角度、多方位的立体学习平台。使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实践相结合,弥补幼儿文学教学中与幼儿园现实脱节的缺陷,注重幼儿文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幼儿文学的实际功效。具体方式有:参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利用儿童文学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学生儿童文学社团等形式。对于课程的评价方式也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评价。例如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的作业模式就可以大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改革。儿歌单元采取单人表演式、儿童诗单元采取集体演绎式、童话故事单元利用小组论文答辩式、图画书单元采取讲解式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作业模式。⑤为了解决儿童文学有限的课时所无法完成的内容,同时也为了满足学生想更多了解、掌握儿童文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愿望。在有限的课时内,以完成儿童文学基本理论框架,并为儿童文学实践做准备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围绕儿童文学的创作、运用等,可以开设了系列儿童文学的选修课程。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可以开设系列幼儿文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幼儿文学创编》、《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幼儿诗歌》、《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童话》等。同时根据具体课程的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安排在在不同的年级。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可以开设《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幼儿诗歌》,大二开设《幼儿文学名篇赏析之童话》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儿童文学的兴趣,并积累一定的儿童文学的阅读量。大三上期在开设《幼儿文学》同时,配套开设《幼儿文学创编》。而大三下期则开设《幼儿戏剧编排与表演》、《幼儿园文学启蒙活动指导》。

对于当今的高校教学质量,以及与社会需求的比配度相去甚远。真心希望高校注重教学质量实质性的提升,这才是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昆建.儿童文学初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5).

[2]彭斯远.中国儿童文学悖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7).

上一篇:《麻醉设备学》的教学改革探索 下一篇:基于TOPCARES-CDIO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