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中与手相关部首的六书浅析

时间:2022-09-21 01:20:22

摘要:“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从它一开始出现到现在,应用、研究它的人无数,《说文解字》作为工具书的开山鼻祖更是将其应用得如鱼得水。《说文》中基本每一个字都标明了它的六书。本文将以与“手”相关部首字为例来探讨《说文》的“六书”情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手;“六书”

一、关于六书

“六书”一语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周礼》并没有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现在的“六书”我们采用许慎的名班固的序。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二、《说文》中与手相关部首的六书订误(排字顺序按《说文》中部首先后顺序排序)

(pú):甲骨文作“”,康殷①:“形之再讹省形,即‘’省形、省声,古文无独立之字,‘’象着有尾饰之服的奴隶手捧箕之状。”《说文》②:“,渎也。从从廾,廾亦声。”段注:“渎,叠韵字。渎,烦渎也。,如《孟子》书之赵,云‘烦猥(wěi)儿’。”《甲骨文字典》:“象身附尾饰,手捧箕以执贱役之人,其头上从,以示其人曾受黥刑。”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③:“”。

廾(góng):康殷:“象捧物、操作的双手之形。”《说文》:“廾,竦手也。从,从又。”段注:“此字谓竦其两手以有所奉也。”徐灏笺:“廾,共,古今字;共,拱亦古今字。”宋育仁《部首笺正》:“廾,会意也。竦手者,有所奉持,合其手,故从二手相对。古文与拱同为一字。”《甲骨文字典》:“廾,像拱其两手有所奉执之形,即共之初文。”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奉”。

(pān):康殷:“象向外推、披的双手之形。”《说文》:“,足刺也。”徐锴《系传》:“两足相背不顺,故刺也。”段注④:“刺,叠韵字。”饶炯:“刺古语,谓足动止不自由,形容其行不前儿也。”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樊”。

共:甲骨文作“”,金文作“共”。康殷:“象双手捧口(釜)形,愚以为即象双手捧晁(cháo)形的甲文,口乃鼎形之形。”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龚”。

:甲骨文作“”,康殷:“象左手形。”《说文》:“,手也。”朱骏声:“经传皆以左为之。”《正字通》:“,古左字。”综合上述,视此字为象形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卑”。

史:甲骨文作“”,金文作“史”。康殷:“予以为仍较晚此前本作,象手举柄网捕豸之状。”《说文•史部》:“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段注:“《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有关其中的伸”有“簿书、简策、盛算之器、笔、捕兽器具”诸说。徐中舒认为是“捕兽器具”,可从。依以上说,“史”字本义为手持捕兽器具狩猎。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事”。

支:康殷:“罕见于古文,鼓(),后变为鼓,从支,不知是否即此篆之来源。”《说文》:“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确象半竹形,综合上述,视此字为合体象形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jī)”。

聿(yù):甲骨文作“聿”,康殷:“象手持毛笔之状,应即笔字初文。”《说文》:“聿,所以书也。”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此象手持笔形,乃象形非形声也。”《甲骨文字典》:“甲骨文从又执,象以手持笔形”综合上述,视此字为合体象形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

殳(shū):金文作“殳”,康殷:“手持工具,各种活动的泛形。”杀人之初文。《说文》:“殳,以殊人也。从又,几声。”林义光:《文源》:“古(殳)象手持殳形,亦象手有所持以治物。”手持工具以活动。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dú)”。

寸:罕见于古文。《说文》:“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林义光《文源》:“又,象手形,一识手后一寸之处。”其中的“一”为指事符号,说明在手的确切位置之处,即人手退一寸的脉搏处为“寸口”。综合上述,视此字为指事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寺”。

攴(pū):是晚起的笼统的概括形――泛形。《说文》:“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段注:“经典隶变作扑。”徐灏笺:“疑本象手有所执持之形,故凡举手作事之义,皆从之。”类似于殳,综合上述,视此字为会意字。

教:甲骨文作“”,金文作“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段注:“上施,故从攴;下效,故从孝。”《玉篇》:“孝,呼教切,效韵,宵部;……教,古孝切,效韵,宵部。”二字同属一个韵部。综合上述,视此字为形声字。《说文》中此部首代表性例字:“”。

三、总结

(一)各书在与手相关部首字中所占比例

1.象形。经归纳总结有以下字为象形字:爪、又、、支、、聿、、,共8字,占30.7%。

2.指事。经归纳总结有以下字为指事字:寸,共一字,占3.8%。

3会意。经归纳总结有以下字为会意字:、廾、、共、、舁、臼、、史、隶、、殳、皮、攴、,共15字,占57.6%。

4形声。经归纳总结有以下字为形声字:、教,共两字,占7.6%。

5假借。无。

6.转注。无。

从以上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象形字和会意字占主要部分,而其中会意字更是主流,这和前面我们提到的《说文》各书比例还是相吻合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形声字非常少,这和“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约占82.7%,共7697个。”是不相吻合的,那么说明形声字一般不出现在部首字中,而以出现在部首下属字为常。

从上述的统计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部首六书情况,可能存在很多纰漏,还请批评指正。虽然《说文》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误断,但是作为当时物质文化并不发达的几千年前问世的著作,她仍不失为经典,是我们今天从事文字工作不得不参考的工具书,在今后的研究中,她仍会继续绽放光芒。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

注解:

① 本文中康先生言均引自《说文部首诠释》,1992年1月第一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② 许慎《说文解字》的简称,下同

③ 此处所举例字与其部首字存在意义上或者字形上的联系

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简称,以下同

参考文献:

[1] 《汉语古文字字形表》,1981年8月第一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2] 《殷周金文集》,徐中舒,1984年版,四川人民出版社;

[3]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四川辞书出版社;

[4] 《汉字学》,刘志成,2001年7月第一版,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

[5]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6] 《说文部首诠释》,康殷,1992年1月第一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7]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1988年8月第一版,商务印书馆;

[8] 《汉语大字典》,1993年11月第一版,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9] 《说文解字》,许慎,1963年12月第一版,中华书局。

上一篇:《翻译学》之浅析 下一篇:语言习得和思维角度观察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