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林丹和李宗伟技战术统计分析

时间:2022-09-21 12:43:44

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林丹和李宗伟技战术统计分析

摘要:为了探明林丹在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再次逆转战胜李宗伟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中国羽毛球队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录象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决赛中林丹和李宗伟的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林丹和李宗伟都在各自的特长技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凭借林丹在关键时刻强大的心理优势和稳定发挥,赢下了这场举世瞩目的“世纪之战”。

关键词:30届奥运会;羽毛球;技战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4)01-0090-04

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比赛于2012年8月5日在英国伦敦的温布利体育馆落下帷幕,在男子单打这个项目聚集了世界排名前十的优秀运动员参赛,比赛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其中林丹和李宗伟是世界排名第一、二两位的最优秀选手,凭借全面的技战术能力和超强的竞技状态,两人当之无愧成为本届奥运会男单金牌的最有力竞争者,经过小组赛、淘汰赛下来,两人如约而至,继北京奥运会后再一次进入金牌争夺战中。最终林丹以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的发挥,再一次在林李巅峰对决中取胜,获得了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的金牌,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卫冕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的运动员。两人赛场上扣人心弦的对抗诠释了当代竞技羽毛球运动的独特魅力。作为羽毛球项目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为林丹喝彩的同时,更应该以平静的心态去看待成绩,理性地对比赛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分析,期望从中获取客观有价值的数据,为中国羽毛球队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决赛林丹对李宗伟决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和查阅中国羽毛球官方网站,收集、整理比赛有关的资料和数据,阅读中文期刊全文数据收集的相关研究文献20余篇。

1.2.2观察统计法:观看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电视转播,并对比赛录像中运动员使用的各项技战术进行了数据统计。

1.2.3数理统计法:对观看比赛录像得到的相关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1.2.4对比分析法:对数据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第1期2014年2月 刘丹,等第30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林丹和李宗伟技战术统计分析No.1 2014本届奥运会决赛比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更具有悬念,对抗难分高下,经过苦战3局才决出胜负,尤其是在决胜局中比分交替上升,一直打到19平,最终林丹才以两分的微弱优势逆转,卫冕奥运会羽毛球男单金牌。李宗伟与林丹3局比分分别是21:15、10:21、19:21,总分50:57,比分相差不大。可以看出李宗伟经过4年的努力,进步很大,单从两届奥运会的比分结果可知,李宗伟与林丹之间的实力差距在缩小。从比赛场面和统计的数据则可以看出,李宗伟本场比赛比林丹打得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利用自己的前场优势克制了林丹后场特长技术的发挥,但林丹的心理优势更明显,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发挥较稳定。比赛中连续最多得分的数据显示林丹超出2分,反映出林丹在本场比赛中的连续进攻得分能力要胜于李宗伟,在一定程度上为比赛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1林丹和李宗伟的技战术特点剖析

2.1.1发球和接发球技战术特点分析。 发球是羽毛球运动比赛的开始,也是唯一不受对手干扰的技术,发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第三拍球的击球状态,高质量的发球更为接下来的进攻创造机会。虽然男子单打比赛的发球不像双打要求那么“讲究”, 但随着国际羽联2006年2月1日开始实行“21分每球得分制”以来,新规则对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1],较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男单比赛中运动员更多的是采用反手发网前小球的技术取代了传统的正手发后场高远球技术,这项技术的革命使得当今男单比赛竞争性更强。接发球技术看似被动,其实不然,因回球区域覆盖全场,并掌握了第一拍击球的主动性,可以很好地将自己的战术意识驾驭到回球方式上,有效组织进攻。

比赛中林丹和李宗伟主要是采用反手发网前小球为主,偶尔突发后场高球,其中李宗伟和林丹发网前小球分别使用了44次和50次,使用率为88%与87.7%,后场高球李宗伟使用了6次,林丹使用了7次。由此可见,比赛中两位顶尖选手的发球技术差别不大,主要还是想通过发网前小球,被迫对手起高球,从而掌握每分球的主动性,以此来控制对手。在接发球技术特点上李宗伟的回球方式更加多样化,搓放、挑球和勾球的使用率颇高,分别是43.9%、28.1%和10.5%,在极具威胁性的回球方式中推球和杀球的使用率占到了8.7%,另外还运用了4次吊球和1次高远球的接发球技术;林丹的接发球技术特点较单一些,挑球技术共使用了37次,占到全部接发球技术大半以上,搓放球为14.3%、杀球8.2%和1次高远球技术的运用。通过以往比赛可知,林丹的后场进攻能力较强,在防守中不惧怕李宗伟的后场进攻,因而挑球次数较多[2]。然而李宗伟网前球的技术比林丹更细腻些,结合本场比赛两人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数据综合分析得知,两位顶尖高手在发球和接发球技术运用上都选择与自己的技战术特点相适应的方法手段,在比赛中斗智斗勇[3]。

2.1.2主要技术运用特点分析。 技术特点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运动员的打法,只有当技术运用无限贴近自身的打法特点,充分发挥特长技术优势,在比赛中才能游刃有余,提高获胜几率。林丹和李宗伟是当今世界羽坛最优秀的两位运动员,全面的技术和超强的竞技能力,他们是这个时代竞技羽毛球运动的代表,林丹后场犀利的进攻加上李宗伟严密的防守能力,每一次两人的碰面都会成为羽坛关注的焦点,本场比赛中两人都在自己擅长的技术方面发挥出色,给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压力,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除了比拼技术水平外更需要斗智斗勇。表1的数据反映,林丹和李宗伟的整场比赛的搓放球次数相等,但在第一局中李宗伟比林丹多使用了10次,通过比赛录像也清晰反映,李宗伟的网前球细腻,很难得主动起高球,多数是以高质量的网前球给林丹制造麻烦,战术意图很明显。在推扑球的使用上,李宗伟16次推球和7次网前扑球,其中4次扑球直接得分,成功率相当高,林丹的推球33次和1次扑球,在比赛中曾被李宗伟抓住几次推球,以抽杀球还击导致丢分。挑球技术方面林丹则明显比李宗伟使用得多,在相持阶段林丹不惧怕李宗伟的后场进攻,挑球的运用可以充分把李宗伟调离到后场,消耗对手其体力,避免更多地与对手在前场周旋,削弱其网前技术的发挥,技术运用恰当,通过比赛也可看出,林丹几次高质量的挑球,造成李宗伟判断失误直接得分。中前场的勾球和抽挡技术李宗伟运用较林丹多,说明李宗伟的中前场技术的确要比林丹略巧妙。高球的使用上李宗伟45次,比林丹整整多了20次,结合比赛我们不难看出,林丹击出的后场球质量极高,使得李宗伟很难抢得最佳击球点有效组织后场进攻,被迫只能以高远球还击,林丹则恰恰抓住对手的过渡球,发挥自己后场进攻的特长,创造得分机会或直接得分,可见世界顶尖高手之间的对抗,除了华丽的技术比拼外,每拍球的处理都充满了智慧的较量。在后场进攻球的处理上,李宗伟更多的是采用自己擅长的劈吊技术,林丹则采用直接杀球,两人都多次直接得分,得分手段有所差异,则与两人的技术特点密切相关。

2.1.3主要战术意识和战术运用特点分析。 林丹和李宗伟的世界排名分别是第一和第二,是公认的世界顶尖级优秀羽毛球运动员,两人的技术全面,水平不相上下,他们之间的比赛,实质上更多的是智慧与战术的较量。通过比赛直播我们能清楚看出,两人都很熟悉对手的球路和打法特点,为了这场奥运会决赛也做出了相当充足的准备工作。李宗伟面对林丹的后场犀利进攻有所防备,在战术运用上主要通过自己细腻的网前技术控制林丹,比赛中频频利用搓球和放球限制林丹的后场进攻技术发挥,在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尤其是在第一局里,给林丹足够的压迫,迫使林丹自己的特长技术难以发挥,主动失误增多,最终赢下了第一局比赛,战术运用非常成功。

世界优秀运动员都非常善于控制比赛节奏和捕捉对手的弱点,并及时执行相应战术。在接下来的二、三局比赛中,林丹沉着冷静,在李宗伟出现体能极限的情况下加快了比赛节奏,以强大的心理素质战胜了同样发挥出色的李宗伟。其战术设计与运用主要表现在:1)以变制胜。第二局比赛林丹加快了速度,加强了对中前场的控制,减少挑球,使得李宗伟一时间难以适应,在较少的击球拍数中就败下阵来,林丹趁势拉开差距,打出了几波得分高潮,李宗伟很快丢掉了次局;2)以韧制胜。林丹历来的打法就比较硬朗、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球风,使得对手无懈可击。本场比赛同样如此,例如在第二局比分13:8(林丹在前)时,李宗伟持续下压进攻,林丹顽强防守,连续两次鱼跃倒地救球,李宗伟被林丹的韧性折服,无功而返,最终自己失误,输掉该回合;3)以稳制胜。林丹强大的心理优势,保证他在比分落后时也能从容发挥,尤其是在决胜局比分16:18落后时,林丹不急不躁,稳扎稳打,以一次坚决的杀球和一个高质量的搓球将比分追平,当李宗伟再次19:18超出时,林丹更是打得耐心和沉稳,多拍拉球和高质量的放球连得3分,以稳定的发挥再次摧垮了李宗伟。

2.2林丹和李宗伟全场综合分析

2.2.1得失分情况分析

羽毛球比赛中得分由自己的主动得分和对手失误送分两部分组成。从表2中本场比赛林丹和李宗伟得失分情况来看,两人的总失误数相等,都是36次,李宗伟的受迫性失误数比林丹多了3次,非受迫性失误林丹则比李宗伟多了3次,说明比赛中林丹在后场进攻方面给李宗伟的压迫较大。面对李宗伟严密的防守时,林丹出现的非受迫性失误相对较多,而非受迫性失误代表一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林丹在第一局中竞技状态没能调整到到最佳,非受迫性失误频频出现,也就直接导致了很快输掉该局。从两人的主动得分数来看并不算高,这与本场比赛两人太熟悉对方的球路和出色的防守有很大关系。其中林丹的主动得分数比李宗伟多了7分,主动得分率(主动得分率=主动得分数/总得分数×100%)高出李宗伟8.8%,可见林丹本场比赛的主动得分能力要强于李宗伟,在失误送分数相当的情况下主动得分能力成为了影响本场比赛结果的主要因素。

2.2.2击球拍数分析

击球拍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比赛的竞技特征,数据反映本场比赛林丹与李宗伟共击球1 283次,平均每分要击球11.99拍,大多数球的胜负都要经过多拍阶段才能分出胜负,竞赛激烈程度非同一般。其中第一局每分击球13.19拍次,第二局每分击球11.13拍次,第三局每分击球11.58拍次,林丹的技术风格属于拉吊突击进攻型,通过以往的比赛分析可知,击球拍数越多对林丹越不利,比赛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第一局比赛中每分高达13.19拍次的击球,大多数时间里林丹被李宗伟所控制,处于被动状态,很难将自身的特长技术加以施展。

3讨论

3.1林丹和李宗伟本场比赛中的优势

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或)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4]。纵观全场比赛林丹和李宗伟都在自己的特长技术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林丹本场比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进攻技术中杀球和推球技术运用的成功率上,极高的杀球得分率,结合前场推球技术的运用,给予李宗伟极大的冲击,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稳定的发挥更使得李宗伟无懈可击;李宗伟的优势主要是前场球技术多变,得分能力强,在相持球的处理上更加积极主动,抽压技术使用更多,进一步控制了中前场的主动权,后场劈吊技术的运用也极具威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丹的发挥,也创造了不少得分良机。

3.2林丹和李宗伟本场比赛中的劣势

通过观看比赛和统计数据发现,林丹本场比赛中在网前球的处理上相对李宗伟处在劣势地位,在网前回球过程中被李宗伟4次抓住机会扑杀直接得分,另一方面林丹的劣势反映在非受迫性失误过多,尤其是在第一局比赛中,林丹主动控球中后场和后场边线附近的出界较多,在相持球阶段的对抗处于下风,多次被李宗伟的抽挡所压迫;李宗伟本场比赛劣势主要体现在面对林丹后场犀利的进攻压迫时,未能找到有效应对办法,受迫性失误较多,在比赛关键时刻心理波动较大,造成连续失分,比赛尾声对节奏的控制上没林丹强,加上关键阶段的致命性判断失误,为本场比赛的失利埋下阴影。

4结论

比赛的成败,往往很多细小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纵观本场比赛,林丹和李宗伟两位顶尖高手演绎了一场经典对决,除了华丽的技术展现外,我们在欣赏比赛的过程中更是体会到两位选手超群的智慧。比赛最后阶段凭借林丹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控制比赛节奏能力压倒了李宗伟。这场比赛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启示:顶尖高手之间的对抗,往往是心理素质的比拼和细节上的把握,谁在比赛中犯的错误少,打得更耐心,最后胜利的天枰往往就偏向谁。为此,在以后的训练比赛中,教练们除了加强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外,更多的还要强调运动员心理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细节的把握和在逆境中控制比赛节奏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戴金彪,管颖,等.“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86-88.

[2]蒋家珍,钟秉枢,等. 应用“羽毛球比赛数据分析系统”研究林丹与李宗伟的胜负转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9):98-99.

[3]张珂. 2011年羽毛球世锦赛林丹和李宗伟技战术对比及伦敦奥运会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5):65-66.

[4]田麦久.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45.第30卷第1期12014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Vol.30 No.11February 2014

上一篇:皮电生物反馈技术监控运动性疲劳实验研究 下一篇:健步走对中老年超重、肥胖人群血清脂联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