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2-09-21 12:06:40

我农村文化重建的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我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日益凸显,根本原因在于农村文化自身的落后性。重建一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农村文化,是解决我“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我农村文化重建的必要性、机遇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了我农村文化重建的“1234”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重建,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1)06-0126-10

农村文化重建,是以改造农民核心文化价值为落脚点,运用继承、扬弃和创新的方法,对当前同时作用于农村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改造和重组,寻求它们的和谐结合点,培育我农村文化新的核心价值取向,重建一种符合我情的新农村和谐文化,凝聚成一种合力与整体趋向,促进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文化重建的必要性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农村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中农民长期处于封建意识和自然经济的束缚下,对精华和糟粕缺乏判断能力,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一并涌进,由于对现代和传统、城市和农村、东方和西方三对文化缺乏统筹和协调,任其自生自灭,各自作用,逐渐形成了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迷信、开放与保守、求新与守旧、繁荣与无序等多对矛盾并存的现代农村多元文化共存体。

其突出特征表现在:(1)封闭性: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自我封闭,盲目排外,缺乏开放的胸怀、竞争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2)保守性:为人处事小心翼翼,凡是讲究惯例,缺乏创新意识,做人守旧,做事循章,视野狭窄,墨守陈规,缺乏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3)冷漠性:农民之间缺乏团结力和凝聚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自身以外的事十分冷漠。(4)被动性:听天由命的思想根深蒂固,主动要求发展意识差,对信息接受能力差,反应不灵敏,不能及时主动地捕捉市场信息,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5)封建性:宗教手段历来是统治阶级迷惑和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他们利用宗教的手段,大力鼓吹命运论,让人民相信统治和被统治都是上天(或上帝)赋予的与生俱来的职责,造成封建迷信思想和活动的不断泛滥。(6)等级性:逆来顺受,懦弱盲从,缺乏民主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三纲五伦、尊卑上下的等级关系。(7)落后性: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高,对新思想、新观念反应滞后,制约着农民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8)缺乏民主:重宗族、尊祖宗、尚人伦、讲忠孝,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利益。(9)市场意识淡薄:不能及时捕捉经济信息,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经营思路,经营、管理、组织、协调能力较差,勇担风险、敢于竞争的精神不足,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上所述,我当前农村文化不仅文化主体内部各项矛盾十分突出,它与农村经济之间的矛盾,以及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对农村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和重建,建设一种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农村文化重建的外在机遇分析

(一)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政府对文化建设的日益关注和重视,文化设施建设重点进一步向农村倾斜,投入不断加大,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各级文化部门制定了具体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新的建设发展目标。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社会各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也十分积极踊跃。全文化建设呈现一种蒸蒸日上的发展氛围,为农村文化重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二)日益完善的发展环境

首先,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市场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市场对农村文化发展的自主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农村文化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为农村文化重建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发展条件。其次,随着我的文化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各种关于文化市场的法律法规相继推出,我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为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创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三,农民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一些新兴的农村文化产业,比如特色旅游业等,逐渐崭露头角,虽然和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但是,农民经济意识的萌发和社会对农村文化的关注,无疑是农村文化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开端。第四,民间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农村培育了不少的文化队伍,也使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向下延伸,呈现出农村文化日益繁荣的良好趋势。第五,很多落后的文化习俗逐渐被先进文化所取代,如许多祠堂、庙堂都被改造成阅览室或村民俱乐部,成为农村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农村文化逐渐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三)不断发展的农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为农村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基础和经济后盾。另外,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须以共同的文化基础为纽带和动力,强化文化对农民统一行动的凝聚力和组织力,营造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使发展成为全体农民的共识,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我文化建设总目标的制定

“十一五”、“十二五”规划都对我农村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制定了发展总体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步骤,为农村文化重建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重建先进的新农村和谐文化成为时展的必然。同时,农村是我传统文化的起源地,我当前文化(包括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都是对传统农村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其核心文化价值观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农村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农村文化重建,改革传统农村文化核心观,是实现我当前文化建设总体目标的根本保证。

三、农村文化重建的可能性分析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传统农村文化遭受了各种文化的侵袭和破坏,核心价值不断受到撼动,逐渐与当前农民进步和农村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但是,我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农村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自身许多内在的特点都为重建提供了可能。

(一)民族性

我传统民族文化根植于农村,是我漫长的农村发展历程中各种经验和智慧的不断积淀,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我的宝贵财富,为农村文化重建提供了基本内容。

(二)可塑性

我传统农村文化博大精深,以“以和为贵”的最高原则的价值讲究各种要素的和谐相处,协调统一,这个特点成就了农村文化包容海纳的宽容性。必须加强引导,使农村文化充分吸收各种先进的文化精髓进行融合和改造,达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目的。

(三)求同性

即讲究文化的同一性。我传统农村文化追求人民自觉遵守统一的道德准则条件下的社会内在和谐,讲究最终各种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的“大同”。农村文化重建,要充分发挥这个特点,协调处理各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求同存异,扬弃创新,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合农民进步和农村发展需求的农村文化。

(四)人文性

我传统文化讲究人文主义精神,以儒家的人文思想和道家的自然主义为代表,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和自身的超脱。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借助人文主义精神对农民的深刻影响,加强各种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确保农民主体地位的发挥,使农村文化重建切实为农民素质提升服务。

四、农村文化重建的“1234”对策

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的渐进性,结合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发展总体目标,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制定农村文化重建的战略规划、工作思路和基本模式。要坚持“一个核心”,即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二个特色”,即色和农村特色;统筹“三对关系”,即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把握“四个原则”,即坚持民族主体、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和市场主体的原则,最终实现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和我和谐农村建设的目的。

(一)把握一个核心

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传统是民族的本。必须坚持传统民族文化在农村文化重建中的核心地位。我传统民族文化虽然经历了各种文化的不断侵袭,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至今仍然是全人民的巨大财富。数千年,勤劳智慧勇敢的中华儿女谱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创造出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并以独特的表现形式、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内涵和神奇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世界各人民的目光。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现代文化铺天盖地而来,许多农村的传统民族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有的甚至已经不复存在了。如果我们通过保护与培育来刺激传统文化的内生,对其进行优化整合,就能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使我农村文化发扬鲜明特色的文化韵味。

(二)抓住二个特色

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坚持色和农村特色。

抓住色,是坚持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阔步发展的今天,我们首先要树立对我传统农村文化的强大自信心,在立足情、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坦然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力求做到色与世界眼光、全球现代化的有机结合。要大力发展农村传统民族文化产业,树立农村民族文化品牌,提高农村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次,要发扬我传统文化包容海纳的特性,取法先进的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农村发展实际,求同存异、扬优弃粕,培育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和伦理精神,建设有色的新农村文化。

抓住农村特色,是农村文化重建的基本要求。必须认清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内在区别,摆脱以城市的标准建设农村文化的粗放式方法,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以是否符合农民需求,是否促进和谐农村建设为标准衡量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就。必须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坚持文化重建为了农民,文化重建依靠农民,文化重建成果由农民共享的总体原则,建设区别于城市的、符合农民精神需求的农村文化。

(三)统筹三对关系

在受到各种文化侵袭时,选择意识和创造意识不强,没有对各种文化进行统筹协调,扬精弃糟,而是盲目发展、泥沙俱下、囫囵吞枣,这是我农村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农村文化重建的关键是把握文化主流,按照继承、扬弃和创新的总体思路,统筹协调现代和传统、城市和农村、东方和西方三对文化关系,把农村文化建立在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成就之上。继承是创新的基础,扬弃是去糟求精的手段,创新是辨证地扬弃,是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只有在继承我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农村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展方向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

1、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

传统是文化之本。在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时,首先要充分体现我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注意继承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取之精华,去其糟粕,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力求更大的创新与发展。其次,要善于吸收和借鉴现代优秀文化成果,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新的形式、新的内容、新的品位,进一步弘扬农村传统文化,激发农民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三,要积极规划农村文化建设,倡导文明新风,普及科学思想,破除封建迷信,严禁不良文化流入农村,禁止其在农村泛滥。

2、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只有产生于农村,并最终服务于农村,才能体现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益扩大着它的文化影响,其文化地位日渐突出。90年代以后,在文化的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趋势下,城市文化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地位,并通过传媒、人口流动等途径对农村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农村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冲击。因此,正确处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关系,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好文化遗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文化需要重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文化的全盘否定,把农村文化彻底,完全按照城市文化的模式进行重建是不符合实际的。在农村文化重建的过程中,必须立足农村本土,立足农民需求和农村发展需要,寻求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和谐结合点,有选择地、有规划地推进城市文化反哺进程。

3、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而中农村文化的根只有深深扎入中情的土地,才能发芽、开花、结果。因此,农村文化重建必须立足情,面向世界,包容海纳。民族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文化随市场经济破门而入,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外来文化的融入,对我传统文化造成严重侵袭。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沉醉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中,一些传统民族文化逐渐衰落。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工作不能闭关锁、简单地将外来文化隔离起来,当然也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应该以开放的胸怀和发展的眼光,在加强引导前提下,坦然让不同民族、家等之间的多种文化在相互冲突、碰撞、摩擦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四)把握四个原则

1、民族主体原则

民族主体原则回答了农村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农村文化重建的关键,是改造农村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农村文化发展为符合我农民进步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主流文化。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全盘否定。相反,要坚持把传统民族文化作为我农村文化重建的核心。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重建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提升,而不是。要把握继承、扬弃和创新的原则,达到既进一步巩固农村传统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又对其落后的因素进行改造的目的。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民主和等级。我农村传统文化讲究人伦,举世闻名的“三纲五伦”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君尊臣卑、官尊民卑、男尊女卑在农民思想里根深蒂固。这个思想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对立。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在农民中大力开展民主与法制教育,倡导民主精神,解放农民思想,提倡人人平等。

(2)和谐和创新。中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和”的思想。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倡导“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提出“知和日常,知常日明”;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可见,和谐的观念在我由来已久,历史渊源,这也符合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和谐不等于被动接受,盲目妥协,而是要发扬创新的精神,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达到最高境界的和谐统一。具体地说,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精神传统,结合我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和文化。

(3)发展和竞争。竞争是发展的手段。当前市场经济条件,更加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只有积极主动融入竞争,才能在竞争中发现缺点,不断改正,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开展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帮助农民摆脱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传统保守思想的束缚,培养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和竞争精神,造就一大批敢于竞争、积极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新一代农民。

(4)封建和科学。封建迷信危害极大,是我农民素质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农村文化重建的其中一个重大使命就是普及科技知识,强化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意识,彻底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民的毒害,提高全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5)重农和重商。重农轻商一直是传统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先秦的韩非子甚至把商、工之民列为“五蠹”之一,这是小农自然经济结构在观念上的反映。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展为先,不管“农”还是“商”,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发展。无可置疑,发展农业的最有效途径是农业商业化,让农业进入市场,直接面对竞争,利用市场手段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因此,农村文化重建必须培养农民的商业意识,使广大农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商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高我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6)集体和个体。我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强调“人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都是我传统文化“以人为本”思想的充分体现。但是,在强调人的个体地位的同时忽略了集体的利益,这是我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开展农村文化重建,一方面要加强爱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牢固树立为祖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人人有责的观念,把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中,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突出农民个体的因素,强调个体在集体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把发展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要协调统一,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为家和集体创造更大的价值。

2、农民主体原则

农民主体原则回答了农村文化为谁重建的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表现为农民是文化的创造者、使用者和首要消费者,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农村文化重建应以农民素质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不仅要服务农民,更要调动农民创造新文化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第一,按照市场的要求,完善有关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文化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市场中独立人格。

第二,强化农民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强化农村文化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热情和使用热情,培养自主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消费习惯,培育开放的文化市场,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

3、政府主导原则

政府主导原则规定了农村文化重建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受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影响,我政治干预经济具有长期历史遗传性,和当前现代化的市场竞争形成较大矛盾,不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市场经济。当前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开展农村文化重建,政府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认真学习现代西方管理文化精髓,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发展体制,解放生产力。

政府在农村文化重建中应扮演好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主要职能是:第一,加强宏观调控,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明确文化重建的目标。第二,提高全社会对农村文化重建战略作用的重视,明确把农村文化重建纳入农民素质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的战略规划中,制定符合我社会发展情况的农村文化重建规划,加强监督,统筹协调,有序推进。第三,树立文化产业观念,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农村文化重建创造各方面条件。第四,加强对各项政策制度、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确保农村文化重建沿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4、市场主体原则

市场主体原则回答了怎样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的问题。

荀子很早就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它强调我们必须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这也是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当前经济条件下,遵循客观规律,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体制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运用市场机制、市场手段激活农村文化产业,提升农村文化综合竞争力,这是我农村文化重建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让企业自主依照市场规律发展。其次,改革农村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按照企业的模式运行和管理,激活发展活力。第三,大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加速农村文化产业化,提高农村文化产品综合竞争力。

五、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工作思路

根据以上讨论,确定我开展农村文化重建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提炼核心价值观、制定发展规划、全面有序推进。

(一)提炼核心价值

认真分析当前我农村文化的消极和积极成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建设伟大战略,总结过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吸收各种先进文化精髓,提炼和培育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符合农民素质提升需求的、鲜明的农村文化核心价值和精神,形成树立共产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包括指导原则、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三方面。在提炼的过程中,关键要注意对传统民族文化主体地位的把握,以及对现代和传统、农村和城市、东方和西方三对文化的统筹协调。

(二)制定发展规划

提高对农村文化重建战略作用的认识,把农村文化重建纳入和谐农村建设总体战略中,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一起构成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结合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和农民素质提升实际需求,制定农村文化重建战略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在制定规划时,要注意把握民族主体、农民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原则,充分体现我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牢牢把握农村文化重建为农民素质提升和和谐农村建设服务的方向。要体现前瞻性、系统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强化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推进农村文化重建顺利开展。

(三)全面有序推进

建立健全各项文化法律法规,用法律的手段管理和推进农村文化重建工作深入开展。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重在继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水平,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良性发展;要改革文化发展体制,发挥市场作用,提升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推动文化产业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提升农村文化竞争力;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规范农民行为和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上一篇:国有上市公司利润分配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 下一篇:“使用与满足”理论视阈中的青少年网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