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 第3期

时间:2022-09-21 11:12:23

关于改革高校教师考核方法的建议

现在许多高校教师的考核方法是机械式的算分数。把各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划成若干档,然后规定每档的分数,而分数由上课类别、到款课题费、数等组成。笔者认为,这种考核方法,完全属于机械式的考核方法。致使教师的精力主要用于拿到相应档次的考核分数,长此下去,高校师资质量将会下降,高校水准也必然下降。

其实要考核高校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聘任关,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对应聘者的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二是明确职责。如开展某一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招研究生,担任课程。三年后进行一次评定,看是否达到被聘要求。三是严格晋升制度。晋升条件要严格,符合晋升条件才能晋升,不符合晋升条件者坚决不升。晋升也要有一个专门委员会来评定。现在提倡创新精神,要自主创新。如果把教师管得只去追求分数,没有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怎样去创新,怎样去培养优秀的学生?

要成为世界一流或高水平的高校,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一支人数较多的大师队伍。而这样一支队伍,绝不是用现在机械式的算分数的方法就能够造就的。因此,必须改革现在的高校教师考核方法。把好聘任、晋升二道关卡,建立浓厚的、创新的学术研究气氛。■

(徐忠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研究生教育应贯彻“导师负责制”

近些年来,研究生培养一改过去严格实行的“导师负责制”,开始采取所谓“导师组”体制。这种“集体导师制”弊大于利,最主要的问题是,它采取的实质上是一种“本科化”的培养模式。如果导师的责任心稍有欠缺(在当前导师水平缺乏严格的考量机制和导师教学过错缺乏追究机制的情况下,这种责任心的欠缺还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对研究生的学习较少关心督促、基本放任自流的情况也就不是个别现象了。于是,在这样同一个知识背景和学术平台上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自然是批量化、共性化、平均化的。为此,笔者建议:

(一)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2005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科工作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要精神就是“严格贯彻导师负责制”。从“导师负责制”的本义而言,这里所说的“导师”,应该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义上的,或至少是以“个体”为主的。

(二)落实个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尊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规律,改变目前“本科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着学术个性、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科学落实个体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

(三)导师负责制应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导师有自主培养研究生的权力,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没有限制。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应对导师的培养行为实行“目标化管理”。导师必须为他的培养任务制定一个比较详尽的、明确的、最好是量化的目标,而他的任务完成情况,则要经过学位委员会的严格考核认定。

(四)研究生管理体制要同导师负责制相配套,否则导师负责制也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导师负责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这里只是提出一种大略的思路,倘要实行,还需经过科学细致的研究论证和认真规范的推行实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导师负责制”是搞好研究生教育,培养富有竞争意识、学术个性和自主创新精神之人才的较好途径,应当予以科学地贯彻和推行。■

(郭松海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教育质量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工程类专业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具体表现如下:

1.原有工科院校纷纷向综合型、研究型发展,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已经削弱。

2.本科教育忽视实习环节。大学四年,最后一年基本上在找工作;专业实习基地难找,绝大多数企业由于效益原因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学校往往采取学生自行找单位,结果学生找个单位盖章了事,专业实习名存实亡。

3.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校门到校门,缺少实践经验,而现行高校职称评定也主要是以论文篇数论高低,评定体系本身也不鼓励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实践。

4.工科毕业生不会画施工图,不懂生产及施工基本规程的现象非常普遍。相当多的工科毕业生不愿到工厂、工地甚至设计院等工程技术第一线去工作,而热衷于当高级白领、公务员,搞策划管理。

科学要转化为技术和工程才能成为生产力,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此,建议:(一)对工科院校或工科专业的评估应重视实践环节,将有无实习基地及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作为专业设立的基本条件之一。(二)从事工程类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当具有一定年限的工程技术实践经历并将其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对主持过具体工程项目设计或生产的教师在晋升职称时可将其项目业绩与论文同等看待。(三)校办企业(含工厂、研发基地、设计院等)应有别于社会上的一般企业,应当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学校在经费上要给予支持。(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鼓励毕业生去生产第一线工作。(五)多层次办学,恢复和办好工程技术类中专、大专,培养大量的各种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

(马凯梅 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关于改进高校贫困生贷款的建议

近年来,让大学贫困学生都能完成学业,“不使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已经成为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任务。尽管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帮助贫困学生贷款的政策,但在一些地方未能得到很好地执行。

笔者认为不应把助学贷款的事全部交给银行去做,而应改为从国家预算中专门设立一个贫困大学生贷款基金,真正做到使贫困学生都能有地方贷款和能够贷到款。在贫困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学习艺术专业的,他们遇到的困难更为严重。因为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学费为每年一万元,专业艺术院校的学费更高,有的院校达每年一万二千元或一万五千元。目前国家规定的学生贷款最高贷款额为每年六千元,显然在做出这一规定时,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困难考虑在内。

在安排和使用所收学费的时候,各教育单位应该有向贫困学生倾斜的政策规定,笔者建议将所收学费的20%-25%专门用于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性质和教育公平的准则。■

(徐庆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

上一篇:高等教育必须直面社会与市场 下一篇:走向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