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临床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分析

时间:2022-09-21 10:51:57

20例临床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早期胃癌在胃镜下及临床特点,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方法:总结我院自开展电子胃镜检查以来的11年间,经胃镜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临床早期胃癌患者术前胃镜确诊为胃癌,具体分布在胃窦占12例(60.0%),贲门3例(15%),胃体2例10%),胃角3例(15%)。肉眼内镜分型沿用日本内镜学会1962年的早期胃癌“三型”内镜分类为:隆起型(Ι型)4例,浅表型(Ⅱ型)5例,溃疡型(Ⅱc、Ⅱa+Ⅱc、Ⅲ、Ⅱc+Ⅲ等)11例。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不适、进食后饱胀、恶习嗳气。结论:早期胃癌胃窦是好发部位,凹陷型病变易发现,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目前早期胃癌确诊的最可靠手段。

【关键词】胃镜;早期胃癌;病理;幽门螺杆菌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309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79-02

胃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胃恶性肿瘤中约占95%以上,居全球肿瘤发病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二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胃癌的发病在不同年龄、性别间有很大差别。早期胃癌是指癌细胞浸润局限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的胃癌,不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转移。故早期胃癌的发现对临床肿瘤的治疗及预后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作者对内镜检查及经病理学证实的31例早期胃癌的回顾性分析,为胃癌研究提供一些临床资料。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9年开展胃镜检查至今,胃镜下及术后病理证实属早期胃癌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6~80岁,平均58岁。同时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15例阳性,阳性率为75%,男性11例阳性,女性4例阳性。主要临床表现黑便、上腹隐痛不适,进食后上腹饱胀不适,返酸及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1.2方法:本组20例术前均行胃镜检查和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明确。

2.结果

2.1病变情况:

2.1.1病变部位。贲门3例,胃体2例,胃窦12例,胃角3例。其中15例幽门螺杆菌阳性,发生部位以胃窦者12例,占全部HP阳性病例60.0%。

2.1.2病变大小。按直径分:小于1cm者12例,1-2cm7例,大于2cm1例。

2.1.3浸润深度。粘膜内癌7例(35%),粘膜下癌13例(65%),术后未见淋巴结转移。

2.2分型:

2.2.1肉眼内镜分型沿用日本早期胃癌“三型”内镜分类。隆起型(Ι型)4例,浅表型(Ⅱ型)5例,溃疡型(Ⅱc、Ⅱa+Ⅱc、Ⅲ、Ⅱc+Ⅲ等)11例。7例均为粘膜内癌;其余13例为粘膜下癌。

2.2.2组织学分型。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高分化腺癌6例(30%),中低分化腺癌8例(40%),未分化癌2例(10%),髓样癌2例(10%),粘液腺癌1例(5%),印戒细胞癌1例(5%)。

2.3伴随病变:本组伴有萎缩性胃炎5例,肠上皮化生8例,异型增生7例。

3.讨论

胃癌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胃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男、女世界调整死亡率均居首位。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0%~90%[1]。已证实改善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2]。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多无症状[3],或者仅有一些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而常规胃镜检查易疏漏,临床上确诊时多属进展期癌。内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是作为胃癌的最重要、最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认为,放宽适应症,尤其对无症状人群进行胃镜筛查更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

本组早期胃癌占同期胃癌病人的5.8%,而在日本,该病的检出率已超过50%[4]。如此大的差距,与经济发展程度、人群保健意识以及胃镜检查开展情况有关。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点:①对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持续时间长,有胃癌家族史者,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单凭肉眼很难诊断,特别是Ⅰ型,Ⅱa型,Ⅱb型内镜下易被遗漏,凹陷型易与良性溃疡混淆,故临床从事消化及内镜医师应具有早期胃癌意识,凡有黏膜粗糙、色泽改变、特别是粘膜局部隆起,浅表不规则溃疡、糜烂的,均作活检,胃镜下全面的检查,对可疑病灶进行多点6点以上活检,镜下活检组织学检查是确诊早期胃癌的关键。②注重高危因素:目前公认的高危因素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有胃癌家族史。这些因素与胃癌关系密切,对于存在这些因素的患者一定要严密随诊并于短期内复查胃镜,在复查胃镜时,应于前次活检部位四周再次取活组织检查。③重视癌前病变及相关因素,早期胃癌几乎所有癌旁组织均提示有黏膜萎缩或肠上皮化生。其次还应注意HP感染率及胃癌家族史,HP感染能诱发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与胃癌发生关系紧密[5]。根除HP可阻止胃黏膜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和进展,有利于减少胃癌发生。因此,临床工作中对癌前病变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相关因素要给予重视和适当干预。④积极开展放大胃镜、超声胃镜及染色胃镜等内镜先进技术在临床的推广使用,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5]。

最后,笔者认识到早期胃癌检出率低,也与广大患者知识匮乏有关,因此,还应加强胃癌防治宣教,让人们认识到胃镜筛查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8.

[2]吴玉林,丸山雅一,主编.早期胃癌研究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03.

[3]严志刚,邓彬,等.胃镜诊断早期胃癌及临床特征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8,16(7):1205-1206.

[4]张维国,王思霞,田晓升.38例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与临床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3):183.

[5]杨力,王平.幽门螺杆菌抗体和血清胃蛋白原与慢性胃炎及胃Ca的关系[J].河北医药,2004,26(10):773.

上一篇:肌钙蛋白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原发性胆囊癌误诊19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