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向Google叫板的中国人

时间:2022-09-21 09:55:50

沈向洋:向Google叫板的中国人

(记者杨霞清 实习记者马硕)他曾是一位天才少年,他肩负着“搜索”微软未来的重任,他和他的伙伴们被称为微软互联网之旅的“中国引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曾经这样评价: “如果你在感情上难以支持微软,那是你还未曾遇见沈向洋。”

沈向洋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办公室里接受我们采访。这里摆满了比尔•盖茨的照片。这间办公室的主人先后是3个优秀的华人科学家: 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以后沈向洋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难以眷顾这间办公室了。

今年3月,沈向洋被任命为微软搜索和广告平台研发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将负责协调微软搜索业务短期和长期技术投资事宜。7月31日,微软宣布组建互联网服务研究中心,沈向洋出任负责人。几年前,因为微软的失误,Google等新贵突起,微软一直努力弥补其在互联网策略上的失误。它选择了一位华人沈向洋来领衔与Google的技术之战。未来沈向洋将有一半时间要在美国与他的团队研究对抗Google的技术。

“搜索之战的大幕才刚刚拉开,未来的战斗将激动人心。” 沈向洋笑着对记者说。谈到与Google的竞争,他时而灿烂地笑着,时而不失幽默调侃。这位13岁入大学、彪炳视觉研究领域的华人科学家,对抗Google有什么高招?

“搜索”微软的未来

“最新的搜索市场份额我们已经升为12.3%,当然这还是非常低。” 沈向洋仍然以轻松欢快的语速对记者说。3月底,微软的Windows Live搜索仅占9.6%的市场份额。但目前,Google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了50%,雅虎的超过20%,微软只能“屈尊”第三位。

沈向洋并不忌讳微软在搜索方面面临的挑战。“搜索与广告的平台非常庞大,我们有很多很好的竞争对手,微软要赶上,应该是一个很长时间的挑战。”但他语气轻松,几乎看不到压力。

实际上,微软涉足搜索并不晚。10年前,微软开始了搜索技术的研究,而那时,Google公司还没有成立(Google成立于1998年)。但不到10年时间里,Google异军突起,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英雄,并逐步威胁PC时代的王者微软。这几年,觉醒的微软加大了对互联网业务的拓展。2004年9月,微软亚洲研究院新增了互联网搜索与挖掘研究方向。之后,微软进行了一系列的重组和并购,搜索和互联网成为了微软未来的方向。

为何起早却赶晚集?相信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微软人都好好思考过。沈向洋说,“我很有信心在技术上很快赶上和超越一些竞争对手。但除了技术问题,还有商业模式问题、如何让用户体验到产业和服务等问题。”最好的技术不一定带来最好的市场,这在高技术行业里已经被无数次地验证过。沈向洋也深有体会。如何改变用户已有的使用习惯,吸引用户到微软的平台上,无疑是微软要面临的挑战。

不过让沈向洋庆幸的是,目前的“搜索”大戏才刚刚开幕,还有很多精彩的章节,而微软有可能是这些章节的主角。

沈向洋们找到的这个方向就是“语义搜索”和“分类搜索”。“对语义的理解排序将取代原先的搜索结果排序。” 沈向洋说,目前的搜索结果繁多,会浪费掉用户的很多时间。分类搜索将会越来越受欢迎,虽然目前像Google等也在搜索框的上面分了几个小类(如资讯、图片、网页等),但未来分类垂直搜索将切分市场。实际上,微软的图片搜索在美国市场已经超越了Google。

沈向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互联网是一个不缺乏技术和商业奇迹的地方,Google之后,有Youtube模式、Myspace模式 ,还有目前炙手可热的Facebook。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互联网新星是谁。”

天才少年的抱负

与沈向洋谈论技术时的滔滔不绝、条理清晰不同,他对自己的经历介绍却只有“只言片语”,当然这并不代表其经历乏善可陈。恰恰相反,沈向洋是一名天才少年在微软稳步成长的典型案例。

沈向洋13岁考入大学,之后到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留学,并选择了视觉研究作为研究方向。1994年当沈向洋公布第一个三维全真模型时,几乎还没有人在这一领域从事这样的工作。1998年,沈向洋受李开复邀请,回国加盟刚刚创立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从研究员做起,逐步到出任高级研究员、副院长、院长。

现年41岁的沈向洋显得很年轻。谈到要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哪些要素时,他笑着说要“有抱负”。“这世界上,除了杨振宁几个人的科学成就普通人达不到外,其他的你努力了就可能实现。”他轻松地说,居然看不出“轻狂之意”。

沈向洋到美国留学时,发现“那些老美很强,都非常厉害”。当时他就想“再怎么差也不能输给他们,怎么也要把这个博士后弄好了”。他说,只有自己下决心要成为一流的科学家,才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

出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4年期间,沈向洋一直在营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和网罗人才。“很多研究成果不是埋头苦想出来的,而是一批水平在一个层面上的人吵吵闹闹,突然灵光一现,新的创意就出来了。”

对于未来,沈向洋希望很多年后,也许他们都不在世了,但人们会认为,曾经有这么一批人,对中国社会、科学界、教育界有影响。“我自己会感到很自豪,觉得自己做了很了不起的科学研究。”

采访手记

微软搜索的“中国引擎”

这是沈向洋担任微软互联网服务中心负责人后第一次接受采访,交谈中这个上海男人语速轻快、干练,平添了几分豪气。听到赞美时会爽朗地大笑,在慢慢交谈、放松中也似乎忘记了外面微软与Google的硝烟弥漫。

Web 2.0时代为互联网带来了第二波热潮,从过去的“读”网页变成了现在的“写”网页,原来的“流氓软件”插件摇身一变,成为了“绿色的”互联网定制服务。如今Google的工具条正在把微软的软件功能逐步囊括进去。对于微软与Google的差距,沈向洋看得很清楚,也分析得很透彻。承认差距是一种姿态,敢于谈论自己的缺点,也恰恰证明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解决问题。

在IT领域,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到永远屹立不倒、永远站在每一波潮流的最顶端。大型机时代造就IBM, PC时代诞生了微软,互联网时代似乎是Google们的天下。目前在搜索市场上的份额,微软只有Google的1/5,2007品牌价值评选中,Google取代微软成为第一,而比尔•盖茨也将首富的位子拱手让于墨西哥电信巨子。但微软试图创造自己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辉煌。

沈向洋们是微软互联网之旅的“中国引擎”,参与到这场未来的技术之战,他们“激动而荣幸”。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曾经这样评价沈向洋:“如果你在感情上难以支持微软,那是你还未曾遇见沈向洋。”

微软会打破IT的“咒语”,重新站上潮流的顶端吗?未来的发展永远无法预料,因为微软的“中国引擎”似乎已经加大了油门。(文/马硕)

上一篇:Sun带来多线程冲击 下一篇:如果戴尔赞助F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