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民乐系庆贺建系50周年

时间:2022-09-21 08:58:29

学堂弦歌

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是我国最早开设民乐专业的院校之一,为了回顾、展望五十余年的成就与前景,上海音乐学院日前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

上音民乐系建立于1956年,它确立了器乐演奏、乐队指导、理论研究三个专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民族音乐发展新模式。学贯中西的沈知白、国乐大师卫仲乐等先贤为这一专业的高标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纪念活动很好地总结了民乐系取得的成就。在理论探索上,出版了《乐苑凝香》(桑桐语)的论文集,文中汇集了沈知白、卫仲乐、胡登眺等伴随民乐系成长的师生的学术论文50篇,展现了民乐发展学理内核。其中沈先生的《中国音乐、诗歌与和声》一文独辟蹊径地探讨了中国音乐发展的基础理论及学科视角,卫仲乐从自己演奏的角度展示了作品内容与演奏的关系,而后辈学者陈应时则从史学角度挖掘了中国古代的纯律理论。在创作和演奏上,集中出版了CD辑《雅乐国风》8张碟片,其中包括卫仲乐演奏的传统古曲《十面埋伏》、胡登眺创作的丝弦五重奏《欢乐的夜晚》、王建民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等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展示了民乐系辉煌的历史。此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的《岁月流韵》(桑桐语)的纪念画册,直观地再现了上音民乐系的历史与现在。

纪念活动上各界宾朋齐聚一堂,在民乐系主任王建民的主持下,除了畅谈历史之外,还由三位民乐系校友作了建系初期的三位创始人历史功绩的学术报告。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家陈应时教授以《怀念沈知白》为专题报告,展示了沈先生的历史贡献及价值。第一届毕业生、琵琶演奏家叶绪然深情地回顾了其恩师卫仲乐先生,他认为卫先生的演奏非常有章法、层次分明,本质上始终体现着创新意识,这种创新表现在演奏中的现代意识。香港音乐家阎惠昌回顾了其恩师胡登眺的教学艺术。胡先生的教学非常严格,教学方式很幽默、淳朴,能抓住人,跟着胡先生的思路走,总能峰回路转、豁然开朗。高厚永回忆了民乐系建系及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他认为沈知白是古今中外无所不通的大师,卫仲乐是当时闻名遐迩的国乐大师,有了这两位参与组建的民乐系在全国范围处于领先地位,再加上沈知白开放的办学思路,如引进音韵学家龙榆生参与教学,建立民族音乐理论教研室,奠定了理论、作曲指挥、演奏三大块的教学特色,由此,开始了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的辉煌时代。但高先生坦言,现在的民乐系发展不如初创时的态势,需要反思和改进。江明也认为民乐系的建立翻开了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新一页,开办之初,举步维艰,但创业者思路开阔、扎实奉献,汇集了当时的各方专业,抒写了上海音乐学院发展史上的辉煌一笔。杨立青院长从上海音乐学院建院之初就有朱英(琵琶)、吴伯超(笛子)等史实谈起,认为上海院“整理我国民族音乐”的办学宗旨一直就有,贺院长所倡导的民族音乐系的建立更是对民族音乐发展的极大推动。同时表示,学院将加强对民乐系的支持力度。■

上一篇:厦门爱乐繁忙之中考核依旧 下一篇:胡咏言普及音乐会为观众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