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

时间:2022-09-21 08:47:18

试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 培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的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是高于个人目标的社会义务,是超越个人价值的社会价值。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优秀青年群体,其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所呈现的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行为态度的多维度,使得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以将其锻造成社会所需之才显得尤为迫切。

继承大学生优良传统,弘扬大学生优秀品质

中国大学生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先行人。1919年的中国大学生经过新文化运动的积淀,思潮萌动,蓄势待发,誓为国家之昌盛、民族之繁荣作不竭贡献。而此时的中国,内政不稳、外患不绝,经济虽有所发展,但仍不见强盛之机,尤其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慨。终于,中国大学生再也无法按捺住救亡图存的雄心壮志,走上街头,向北洋政府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要求,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很快,这次学生运动的影响扩散到全国,各地学生纷纷响应支持,唤起了广大工人阶级的觉醒。这为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民族的觉醒与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其中很多学生领袖,如瞿秋白、、邓中夏、高君宇、张太雷、陈潭秋、许德珩等更是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发挥着民族觉醒先行人的作用,引领中华民族的前进与发展。

中国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救难者。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与巨大的文化包容性,这也使其长期屹立于世界之林,发展五千年而连绵不绝。但是,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过许多挫折和困难,其中最近的一次关乎民族危急存亡的时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生再次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全国各地的大学纷纷内迁,为中华民族保存希望和火种,为抗日战争前线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在抗日战争期间,党的领导人高度重视大学和大学生的作用,、、等中央领导同志,更是亲自走进课堂,为大学生授课,鼓励他们运用自身所学到的知识,救国家、民族于水火之中。同志在抗日期间对陕北公学的一句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道出了大学生对民族危亡的重大作用。当然,这些大学生也没有辜负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怀和重托,他们在大学中学习“社会科学概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民众工作”“游击战争与军事常识”“时事演讲”等实用知识,完成学业旋即奔赴疆场,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成为抗日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国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中国。但是经历了百年屈辱史的中国,已千疮百孔,为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作为中国发展生力军的中国大学生自然是义不容辞。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每一项进步和成就几乎都离不开中国大学生的参与;中国每一个领域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理论人才基本上都有中国大学教育的背景。可以说,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建设者之一。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发挥技术特长,把所思所学带入实际工作之中,为祖国的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当代大学生不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还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从扎根山区支教的徐本禹,到带着捡来的妹妹艰辛求学的洪战辉,再到荆州搭成“人梯”拯救落水儿童的长江大学的学生,当代大学生不但鼓舞着中国人,感动着中国人,更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把握大学生发展动态,发挥大学生重要作用

在“知”的角度上,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与不成熟性相交织。大学生在整个青年队伍中,是认知能力突出、文化层次较高的优秀群体,同时也是时代特征鲜明、社会责任重大的杰出一代。90余年前,大学生是五四爱国运动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先进性;70余年前,大学生是“一二・九”爱国运动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具有抗日救国的思想先进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思想观念的主流仍然是先进的。众多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服务抗震救灾、服务奥运世博、参与社会实践等都体现出其思想观念的先进性。但不容忽视的是,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先进性还不能完全摆脱不成熟性的束缚。这种不成熟性是由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渐趋成熟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这使其对社会责任的认知表面化、肤浅化,难以真正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其的重要责任。

在“行”的角度上,行为态度的积极性与易冲动性相融合。青年一代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一代。同志曾指出:“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强壮的体魄、矫健的身姿、开放的心态,给予他们行为态度上的积极性。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向社会负责、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扶危助弱,节能减排,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每一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实践中,都不乏大学生主动积极的身影。这种行为态度的积极性是社会生命活力的重要来源,不容忽视。但无法回避的是,受到青年生理、心理阶段性特征的制约,大学生行为态度的积极性也不能完全克服易冲动性的羁绊。这种易冲动性使大学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鼓噪、错误思想的怂恿,从而使得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到侵蚀、社会担当的意识受到削弱,失衡偏激的对抗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就容易因此而滋生。观念落后了,行动消极了,无益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益于社会和谐发展。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大学生行为态度的多维度,不能掩盖其所肩负的中华腾飞的历史重任。大学生是能知能行的一批人,要重视其独特的群体特征,发挥其重要的群体作用。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知知者与好知者,需要担当起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输。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优秀青年群体,多数大学生有着对知识的浓厚兴趣,对学习的高度热衷。伴随着大学阶段知识学习的深化,大学生将逐渐成为掌握社会发展思路、关注社会发展现实的一批人,将成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并会充分发挥其个人价值,实现其社会价值。忽视其社会责任的担当作用,将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大学生是社会实践的先行者与善行者,需要担当起社会责任。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于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同志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学子“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具有求新求异的典型心理特征。而这种求新求异的典型心理特征,又往往内化为创新的思路和突破的视角,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探求意识。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如何牢牢把握大学生的发展动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重要作用,是值得探究的理论课题。全球化、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在开启发展大门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尤其显著。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乎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肩负使命、面对挑战,作为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唯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乐于肩负历史使命,才能成长为社会所需之才。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锻造社会所需之才

学用并重,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的思想行动鼓舞大学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先导作用。同时,他们又能在学生中间以“同侪群体”身份更为直接地弘扬主旋律,增进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做到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示范带动作用,首先必须毫不放松地坚持思想理论与社会时事学习。学生党团支部和学生组织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开展学习培训活动,率先使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带动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使命感,以先进的思想树立报效社会的意识,以出众的能力带动周边同学的进步。其次,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必须深入社会实践,特别是带动周边大学生共同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将所学所想转化为所用所有,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并发展出新的知识与成果,在实践中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再次,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持之以恒地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切实加强自身社会责任感。同志在2007年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曾以“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鼓励广大学生,而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更要以此为鞭策,做到将学习、实践、坚持三者相统一,并在统一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知行合一,发挥学生媒体、学生网络的宣传教育作用,以积极的态度观念武装大学生。学生媒体和学生网络活跃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大学生重要的价值认知系统,在加强知行合一的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中体现鲜明的导向性与规范性,又兼具强大的整合力与引导力。学生媒体和学生网络要成为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教育的重要媒介,首先,要坚持用一以贯之的宣传理念突出宣传重点、畅通宣传渠道。牢固树立加强社会责任意识、锻造社会所需之才的宣传理念,突出社会责任意识这一宣传重点,按照实时关注、密集跟进的宣传原则,调整宣传工作结构,优化宣传工作资源,推动宣传工作统合,力求实现社会责任意识宣传时时有、时时新。其次,要坚持用平台建设改变灌输式宣传、推进参与式宣传。要努力扭转传统的灌输式宣传教育的被动接收局面,变灌输式为参与式,变宣传对象为宣传主体,激励广大大学生参与到宣传教育工作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造自身、教育周边。再次,要坚持用贴近实际的宣传视角推动作风转变、促进文风改善。新闻宣传工作中“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按照新闻宣传规律办事的深刻体现,学生媒体和学生网络也要从中汲取经验,将新闻宣传视角集中于大学校园中平凡的人,努力寻找他们不平凡的故事。

教学相长,发挥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引导推动作用,以深刻的认知实践塑造大学生。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活动是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提升自我的重要平台,发挥着连接大学生与社会的重要作用,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对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积极作用,首先要求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活动贴近社会、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可以通过大学生社区助理、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社会调查等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用自己所学帮助社会、提高民众总体素质的同时,在社会中学习社会,在社会中理解社会,树立起牢固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可以通过邀请基层领导干部、普通民众、各阶层社会精英走入大学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真实的社会带入校园,带入广大大学生的身边,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需求,明确自身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方向,并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培养相关的能力,造就自身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呼唤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青年大学生只有加强社会责任意识、秉持社会责任观念,才能在未来步入社会的日子里,掌好自己手中的舵。也唯有此,未来和谐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机制,才能得以建立;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建成共产主义的千秋大业,才能薪尽火传。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上一篇:矿业工程研究生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模... 下一篇:中国高等教育需要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