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汗腺汗孔瘤与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时间:2022-09-21 07:54:47

小汗腺汗孔瘤与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小汗腺汗孔瘤与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及免疫组化作用。 方法 收集10例小汗腺汗孔瘤和3例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Envision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中男6例,女7例,小汗腺汗孔瘤就诊年龄为32~72岁,小汗腺汗孔癌的就诊年龄为57~74岁。发病部位为足部、腿部、头皮、胸背部、面部等。皮肤表现多为增生性病变,若肿物或皮损短期内生长较快,或出现破溃、出血等表现,应考虑到恶变为小汗腺汗孔癌。免疫组化P16染色在10例小汗腺腺瘤中有2例灶状阳性表达,在3例小汗腺汗孔癌中均弥漫阳性表达。 结论 小汗腺汗孔瘤和小汗腺汗孔癌均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且有相关联系,临床极易误诊,确诊需依靠病理诊断,免疫组化P16染色在良、恶性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小汗腺汗孔瘤;小汗腺汗孔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3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76-02

小汗腺汗孔瘤和小汗腺汗孔癌均为较少见的皮肤附属器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极易误诊为其他良恶性病变。病理诊断也有容易造成干扰的鉴别诊断。为了提高临床病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我们收集了10例小汗腺汗孔瘤和3例小汗腺汗孔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0例小汗腺汗孔瘤和3例小汗腺汗孔癌均来自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2000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及住院病例,临床资料来自病历记录,病理资料来自本院病理科存档的病理切片及蜡块。

1.2方法与诊断标准

摘录临床病历资料中记载的性别、年龄、部位、主诉、临床诊断等信息并列表(表1)。原病理诊断为汗腺肿瘤的存档病理切片经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参照Rosia&Ackerman外科病理学中的诊断标准[1]重新诊断,选取确诊为小汗腺汗孔瘤病例10例和小汗腺汗孔癌病例3例,13例标本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两步法,所选一抗P16及二抗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设阴性及阳性对照。

2结果

2.1临床资料

13例小汗腺汗孔瘤/癌中男5例,女8例,就诊年龄32~74岁,发病部位依次为足部3例(3/13),腿部3例(3/13),头皮3例(3/13),胸背部2例(2/13),面部2例(2/13,封三图1为面颊部结节),其他临床资料详见表1。

2.2病理诊断

小汗腺汗孔瘤表现为肿瘤组织从表皮内呈宽带样向真皮内延伸(封三图2),以至于大部分甚至整个肿瘤都位于真皮内,并相互交织成网,部分区域肿瘤融合成团状,但周边不成栅栏状排列,瘤细胞较棘细胞小,大小一致,呈立方形,可见细胞间桥,但不如邻近表皮的棘细胞明显。部分区域可见内衬护膜的管腔样结构(封三图3)。部分病例可见透明细胞。

2.3免疫组化结果

8例小汗腺汗孔瘤P16染色中有3例细胞核灶状阳性,5例核阴性,3例小汗腺汗孔癌P16弥漫核阳性表达(封三图4)。

3 讨论

小汗腺汗孔瘤,又名汗孔瘤,是向末端汗管的汗孔细胞和护膜细胞分化的附属器肿瘤,约占汗腺肿瘤的10%[2],由Pinkus等[3]1956年首先报道。小汗腺汗孔癌是与其相应的恶性肿瘤。

3.1临床方面

小汗腺汗孔瘤/癌主要发生于手掌、足底、下肢和头皮等部位,其他很多部位都有报道。发生于足跟部和足侧缘是因为该区域有丰富的小汗腺,其余部位发生发病机制不祥[4]。本组病例发生于足部3例(3/13),腿部3例(3/13),头皮3例(3/13),胸背部2例(2/13),面部2例(2/13)。因为该类肿瘤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所以临床极易误诊为其他良恶性肿瘤或病变,易与之误诊的临床诊断有皮肤疣、血管瘤、脂溢性角化病、皮肤纤维瘤、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等,加之该类疾病临床相对少见,本组病例术前无一例明确诊断,良恶性误诊率为30.8%(4/13)。故对临床长期存在的以增生物、皮赘或皮疹等形式出现的皮肤病变,要考虑到该病。小汗腺汗孔癌由原发或长期存在的良性小汗腺汗孔瘤发展而来,恶性转化的标志有自发性出血、溃疡、瘙痒、疼痛和短期内突然增大[5],特别是在长期病变的基础上近期出现上述改变等情况,要考虑到恶性病变的可能。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是确诊该病的唯一方法。临床医生切除肿物或切取肿物送病检时应注意:①对于较小的临床诊断倾向良性的病变建议完全切除送检,同时也可达到治疗的效果;②对于肿瘤较大或因临床其他情况(如糖尿病)不宜一次切除的病变,取活检时应避开肿瘤出血坏死的部位,最好取肿瘤与正常皮肤交界处,且应保证送检病变组织的大小满足病理诊断的需要;③对于临床怀疑恶变的病例可以用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以保证切缘阴性;④病理检查申请单最好由熟悉该病例的医生亲自填写,临床病史应填写详细,尤其是肿瘤的生长时间、伴随症状及近期改变,由于临床资料不充分导致的不充分或不全面的病理诊断不应该发生。

3.2汗孔瘤的亚型

小汗腺汗孔瘤是汗孔瘤的一个亚型,其余的三个亚型分别为单纯性汗腺棘皮瘤、真皮导管瘤、汗孔样汗腺瘤。它们之间的鉴别诊断依据汗孔细胞所处的位置:单纯性汗腺棘皮瘤又称表皮内汗孔瘤,病变完全位于表皮内;小汗腺汗孔瘤累及表皮及真皮层,瘤体内可见向汗腺导管分化的现象;真皮导管瘤病变完全位于真皮层,与表皮少或无连接,瘤体内可见汗管穿过。汗孔样汗腺瘤是一种真皮汗孔瘤,与表皮无连接,瘤细胞由汗孔样细胞和导管细胞组成,后者可聚集形成管腔样结构。这些病理亚型也可以反映相对应的临床表现:单纯性汗腺棘皮瘤成斑块状,小汗腺汗孔瘤呈隆起结节状,真皮导管瘤和汗孔样汗腺瘤常表现为结节状小肿块。

3.3病理学检查

小汗腺汗孔瘤是向末端汗管分化的肿瘤。肿瘤组织最初位于表皮内,常向真皮内扩展,甚至大部分或整个肿瘤位于真皮内,与表皮分界明显。瘤细胞较棘细胞小,大小一致,呈立方形,胞质内含有不均匀分布的糖原,成空泡状。瘤体内往往无黑色素和黑色素细胞。瘤细胞相互交织成宽带状上皮网,周边细胞不排列成栅栏状。瘤体内可见小孔和鳞状上皮或空泡状鳞状上皮细胞的聚集,表明向导管分化。间质可见透明变,甚至可形成大囊肿。小汗腺汗孔癌常在小汗腺汗孔瘤的基本特征上表现出浸润性生长,细胞异型性增大,核分裂象增多,出现坏死等。病理诊断中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起源于表皮和毛皮脂腺的基底部细胞,几乎所有的病例肿瘤均与表皮相连,且细胞与小汗腺上皮瘤/癌有相似之处,但前者有显著的栅栏状外周结构,周围有疏松的黏液间质,在上皮细胞巢和间质之间常常可见一些裂隙样空隙,部分肿瘤细胞巢之间可见真皮噬黑色素现象。基底细胞癌可有数量不等的核分裂像,与小汗腺汗孔癌鉴别时应注意前者没有汗孔、汗腺导管样分化。2、脂溢性角化病:它们的细胞形态很相似,但脂溢性角化病基底部常在同一水平面,可见角囊肿和黑色素,同时没有汗孔、汗腺导管分化。3、小汗腺汗孔瘤和小汗腺汗孔癌的鉴别:在汗孔瘤共同表现的基础上,出现浸润性生长、坏死、异型性明显及核分裂像增多时考虑恶性变,而且后者多由汗孔瘤恶变而来[6]。

3.4 免疫组化

P16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依赖激酶的抑制剂,又称“有丝分裂抑制因子”,也是肿瘤抑癌基因的产物,目前临床常用于肺小细胞癌、宫颈肿瘤、乳腺癌等的研究。用于汗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报道较少。国外有报道[7]9例小汗腺汗孔癌中发现8例P16染色阳性。本组8例小汗腺汗孔瘤P16染色中3例灶状和阳性,5例核阴性,3例小汗腺汗孔癌P16弥漫核阳性表达。P16蛋白在小汗腺汗孔癌表达的质和量都明显高于小汗腺汗孔瘤。与赵菊平[8]等研究一致。我们认为P16蛋白在小汗腺汗孔瘤和小汗腺癌的鉴别诊断中有价值。另有研究报道[9]P-STAT-3和CyclinD1在小汗腺癌明显相关。陈思远[10]等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赫尔磷酸化Rb蛋白在小汗腺汗孔瘤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小汗腺汗孔癌。

3.5治疗及预后

小汗腺汗孔瘤属于良性肿瘤,治疗多采用手术切除,切除不彻底易复发,长期存在与恶性变有关。小汗腺汗孔癌也应尽早切除,70%~80%的患者予以扩大切除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术后放疗、化疗缺乏确切的疗效证据[3]。

[参考文献]

[1] 回允中,主译, ROSIA&ACKERMAN外科病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40-144.

[2] 李秀丽,林华,徐楠,等. 头顶部小汗腺汗孔瘤误诊为脂溢性角化1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22(7):440.

[3] Pinkus H,Rogin J,Goidman P. Eccrine poroma:tumors exhibiting features of the epidermal sweat duct unit [J]. Arch Dermatol,1956,74(5):511-521.

[4] 王心声,付萍,周晓鸿,等. 非典型小汗腺汗孔瘤1例[J]. 实用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4(1):48-49.

[5] 刘久利,陈杨鑫,杨顶权,等. 瘢痕继发小汗腺汗孔癌一例[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3):165-166.

[6] 庄贺婷,李航,陈喜雪,等. 小汗腺汗孔瘤恶变[J]. 临床皮肤科杂志,2009,38(9):579.

[7] Nemoto I,Akiyama S.et al. Eccrine poro-carcinoma and eccrine poroma arising in a scar[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4,150(6):1232-1233.

[8] 赵菊平,祝宇,何竑,等. 阴囊小汗腺汗孔癌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肿瘤,2011,31(6):570-571.

[9] 杨家彬,林能兴,黄长征,等. 磷酸化STAT-3和周期蛋白D1在小汗腺癌中的表达[J]. China J Lepr Skin Dis,2009,25(10):736-738.

[10] 陈思远,钱悦,朱里,等. 细胞周期蛋白D1和磷酸化Rb蛋白在小汗腺汗孔癌和小汗腺汗孔瘤中的表达[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0):696-697.

(收稿日期:2013-03-26)

上一篇:贝那普利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 下一篇: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心律失常中临床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