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1 07:54:02

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属于“寒凝血瘀”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予加味温经汤;对照组28例予芬必得,比较两组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痛经程度及次症的改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加味温经汤对缓解痛经疼痛程度,效果优于西医对照组;同时,对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泻,带下量多、色白,形寒肢冷等次症的改善方面,加味温经汤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加味温经汤具有补益气血、散寒逐瘀、活血止痛之功,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加味温经汤;芬必得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4-01

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腰酸或有其它不适者[1]。发病年龄多在初潮后二、三年,到25岁左右便缓解,或生一个孩子后,则显著减轻或消失[2]。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多从止痛着手,难以治本,仍缺乏速效和长效药物。而中医药对痛经的治疗,用药灵活,方法多样,标本兼治,效果较佳而副作用小。本研究运用加味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包头市九原区蒙医中医医院妇产科2007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58例患者,均为寒凝血瘀型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15-25岁,皆为未生育妇女,由专业人员填写病历,详细询问病史,并经腹部检查与妇科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痛经程度评分在10-15分。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

1.2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 按照卫生部药政司制定的标准[3]:经前及其前后小腹疼痛计5分(基础分),腹痛难忍记1分,腹痛明显0.5分,坐卧不宁1分,休克2分,面色苍白0.5分,冷汗淋漓1分,四肢厥冷1分,需卧床休息1分,影响工作1分,一般止痛措施不能缓解0.5分,伴腰骶疼痛0.5分,伴恶心、呕吐0.5分,伴坠胀0.5分,伴大便次数增多0.5分,疼痛在1天内0.5分,疼痛每增加1天均记0.5分。重度:积分为13-15分;中度:积分为8-12分;轻度:积分为5-7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病例入选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①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痛经程度评分在10-15分。②未婚青年女子。③全部病例均排除炎性疼痛及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疼痛。

1.3.2 病例排除标准 经检查为生殖器器质性病变引起痛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血液系统等严重疾病,精神病、过敏性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

1.4 研究方法

1.4.1 治疗方法

1.4.1.1 治疗组 给予加味温经汤:吴茱萸5g、桂枝9g、当归15g、川芎9g、炒白芍15g、半夏9g、麦冬15g、党参15g、生黄芪15g、陈皮9g、枳壳9g、香附9g、元胡12g、莪术9g、炙甘草6g。于经前1周开始,每日1剂,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分早晚2次温服,至经期第3天停药,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1.4.1.2 对照组 予芬必得胶囊O.3g,每天2次口服,经前1天开始至月经第3天停药,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1.4.2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2.1疗效观察 ①主症:对痛经疼痛程度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②次症: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泻,带下量多、色白,形寒肢冷等症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

1.4.2.2 观察时点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个月经周期结束时进行相关症状评分,分别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证候评分。

1.5 疗效评定标准 ①主症: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评分进行比较。②次症:按轻、中、重分别记为1、2、3分,疗前症状积分与疗后症状积分分别相加,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痊愈:治疗后证候积分比治疗前减少≥90%。显效:治疗后证候积分比治疗前减少≥70%,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0.05,则所检验的指标的差别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2.1 对痛经疼痛程度改善情况的疗效评价 见表1。

2.2 对次要症状改善情况的疗效评价 见表2。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两组的R值,认为加味温经汤组对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泻,带下量多、色白,形寒肢冷等次症的改善效果优于西医对照组。

3 讨 论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容易反复,治疗千差万别。西医对引起原发性痛经的病因讨论甚多,多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子宫因素、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原发性痛经主要是子宫肌活动性过高,继发子宫肌层缺血、缺氧而导致疼痛[4]。近年研究表明:原发性痛经的病理机制与子宫内膜的前列腺素(PGs)关系密切[5]。痛经患者的经血和脱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高浓度的前列腺素F2(PGF2)。PGF2浓度的升高,刺激子宫肌肉强烈收缩,子宫内压增高;同时子宫内血管痉挛,血流减少,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使子宫肌肉进一步处于挛缩状态而产生痛经[6-8]。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或为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的“不痛而痛”,或为冲任气血虚损的“不荣而痛”。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包头市地处祖国西北,气候寒冷,许多少女平时衣着单薄,且喜食寒凉生冷之物,使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壅滞,故痛经发作,经色紫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腹痛缓解,如《素问・调经论》说:“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据病因病机,予“加味温经汤”以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其中党参、生黄芪、炒白芍、当归益气养血调经;吴茱萸、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香附、元胡、川芎、莪术活血行气止痛,川芎为“血中气药”,善“下行血海”,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元胡“能行血中气滞,和气中血滞”;半夏、陈皮、枳壳理气和胃,降逆止呕;麦冬滋阴润燥,清虚热;炙甘草补气,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并用,能达补益气血、散寒逐瘀、活血止痛之功。本研究结果表明,加味温经汤对缓解痛经疼痛程度,效果优于西医对照组;同时,对经色紫黯有块,月经量少或错后,经行呕恶,经行大便溏泻,带下量多、色白,形寒肢冷等次症的改善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加味温经汤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1] 韩蓁,郭菊英,段玛瑙.原发性痛经有关的社会心理因素探析[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8,9(3):97-99.

[2] 柯应夔,主编.临床妇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30-761.

[3] 卫生部药政局.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报,1989(2):70.

[4] 全军妇产优生专业委员会组编.妇产科急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04-405.

[5] 韩蓁.原发性痛经病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7,8(1):1-2.

[6] Muse KN.Clinical pelvic pain [J].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1990,17:427.

[7] Dawood MY.Dysmenorrheaq[J].Clin Obstet Gynecol,1990,33(1):168.

[8] Petrick TJ.Symposium on the Role of Prostaglandinsin Menstrual Disorder's[M].Academy of Medicine,Toronto,Ontario,1998:13.

上一篇:PBL教学模式在妇产科临床教学改革中初探 下一篇:疏附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效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