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时间:2022-09-21 07:29:41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突出五个重要因素:情境导入简单有趣,实验探究真实有效,教学节奏和谐同步,布置作业学以致用,课堂小结画龙点睛。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方法的引导、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及问题的探究,打造有生命力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优化设计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093

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众多同行积极地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但发现部分一线教师还是没能将“三维目标”落实好。笔者在近三年的新课程教学中,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优化设计,重视教学环节,开展群体探究活动,突出探究的自主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新颖、有创意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一上课就能把兴奋点集中到课堂上,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教者轻松愉快,使听者心驰神往。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中乙醇的教学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魔术

“烧不破的神奇手帕”

引入课堂教学,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这个魔术的玄机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学生们都在想这个手帕为什么这样神奇,浸泡它的魔水是什么。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构建合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笔者设计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生活常识和工业生产知识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实验探究乙醇结构、乙醇与钠反应

【创设情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乙醇。

【问题探究】由分子式C2H6O预测乙醇可能的结构式。

【学生活动】给学生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再给他们一个氧原子,让他们把氧原子往乙烷的模型上连接,看有几种连接方式。

学生通过对球棍模型的搭建,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a):

假设(b):

【提出问题】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乙醇的结构式?

【实验探究】由学生提出实验探究方案:对比乙醇、水与钠的反应,并检验生成的气体。

乙醇与钠反应产生了什么气体?推测:H2、CO、CH4……

【学生活动】学生开展小组实验、展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乙醇与钠反应产生了H2。

为确定它的结构式再做如下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操作:取过量的钠放入烧瓶,然后加入一定量

的无水乙醇,测量钠与无水乙醇反应生成的H2体积。

数据处理:4.6g乙醇可以得到1.12LH2(已换成STP),这说明1mol乙醇与钠完全反应可以放出0.5molH2,乙醇分子中只有1个氢原子可以被钠取代,这1个氢原子与其余5个氢原子是不同的,由此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假设(b)的结构式,乙醇分子含有羟基。

【教师展示】展示乙醇“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醇的几种“式子”及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归纳总结】通过实验验证了乙醇能与钠反应,明确乙醇的结构,并对比了乙醇、水与钠反应的差异,乙醇羟基中的氢比水中的氢活泼,既理解醇与钠反应现象和原理,又巩固了水与钠反应的知识,领悟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

2.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提出问题】乙醇被氧化后的产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吗?

【创设情境】工业上生产乙醛。

【学生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然后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回答上述问题,写出乙醇的催化氧化方程式:

2CH3CH2OH+O2Cu2CH3CHO+2H2O

【讨论分析】乙醇与钠的反应和乙醇催化氧化过程中分别是乙醇分子中的哪个化学键发生断裂?

【归纳总结】乙醇与钠的反应断键位置为④处,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为②④处。

【情境创设】短片:交警查酒后驾车。

【身边的化学】检测司机酒后驾车的方法。

用“吹气法”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一般是用经硫酸酸化处理过的三氧化铬硅胶检查司机呼出的气体。当酒精遇到三氧化铬与浓硫酸的混合物时会将红色的三氧化铬硅还原成绿色的硫酸铬,同时乙醇被氧化为乙醛,乙醇发生氧化反应。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喝少量葡萄酒,再用交警使用的酒精检测仪进行检测。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乙醇的教学是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将乙醇化学性质的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在解决如何用乙醇和钠为原料制备乙醇钠,酒精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交警用“吹气法”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化学原理是什么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乙醇的相关性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还要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节课把“乙醇与钠的反应”和“乙醇的催化氧化”改成学生随堂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的艰辛与乐趣,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实验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

新课程教学强调师生互动,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增大教学容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新课引出乙醇时,采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的酒,然后演示乙醇的结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交警使用的酒精检测仪检测酒后驾车。在实验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画模拟,形象逼真,尤其是对“微观粒子”的动画演示教学,如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乙醇的结构变化的动画演示,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地感知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特别是播放一些工业生产流程,效果显著。这样,

既大大提高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宏观实验现象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一个精彩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应该是“虎头―驼峰―豹尾”,课堂应高潮迭起,课堂结束应有余音绕梁之感。精彩的结尾,可使课堂充满艺术的韵味,令学生回味无穷,终生难忘。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强化,把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进行重构,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因此,精心设计课堂结尾这一教学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小结,通常运用:

①知识网络法

②充满诗意韵味法

把乙醇的性质编成打油诗,如:“与水互溶飘清香,电离水比乙醇强,钠粒投入放氢气,氧化成醛铜帮忙。”这首小诗紧扣乙醇性质,朗朗上口,方便记忆。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最佳载体。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习题有助于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单一的题型和测试目标会限制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效的作业可以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发展的促进点,甚至可以成为提升学科课程意义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平台。因此,教师在注重对教法和学法进行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作业的改革。

1.生活式作业

如:下列语言或应用体现了乙醇的哪些性质?

①酒香不怕巷子深;

②久置黄酒会变酸;③汽车、飞机要“喝酒”;

④乙醇浸泡中药材;

⑤高烧病人擦拭酒精或用白酒降温;

⑥75%(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用于医疗消毒;

⑦交警用三氧化铬试剂测定酒后驾车的司机体内的酒精含量;

⑧电工师傅在焊接铜漆包线的线头时,常把线头放在火上烧一下以除去漆层,并立即在酒精中蘸一下再焊接。

这些习题既是乙醇用途的体现,也是性质决定用途的本质回归。这样的生活化作业让学生不仅能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进行反思,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学习效果良好。同时,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从转变方法到转变态度,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2.层次性作业

作业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化学作业的设计,既要针对具体的化学知识,又要充分考虑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实际,不能随意把“繁、偏、怪”的作业交给学生,加重其负担。高度统一的作业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使作业“低效”。所以,作业要有针对性,不要太难,最好不要出现重复性试题,作业的形式最好能多样化。教师要树立作业分层设计的意识,掌握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比如: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做,“选做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可做,对学困生可不作要求。也可以将题目按难度进行分类,比如用星级表示,一星级代表基础题,二星级代表中等题,三星级代表难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实现“人人能练习,个个可成功”。

总之,作业是师生每天都需要面对的工作,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要求,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有效地改进作业的设计,设计中突出以生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让作业体现出知识的价值,使学生在做作业时充满激情,快乐答题。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能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领会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教法,虚心学习并吸纳别人的成功做法,就会形成适合学生情况的独具特色、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心忠.一次市化学优质课的案例评说[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5):63-65.

[2]杭伟华.关于优化高中化学作业的设计、布置与评价的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6):18-19.

上一篇:关于高职课程《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一... 下一篇:正本清源,通过“数数”活动理解运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