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给氧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9-21 03:23:00

改良给氧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给氧在无创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呼吸衰竭住院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面罩内鼻导管吸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面罩给氧孔给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治疗后患者的气管插管例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pO2、PaO2和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pO和Pa0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改良给氧;无创通气;呼吸衰竭;SP02;PaO2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3-191-03

呼吸衰竭是目前一个普遍存在的国际性问题。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临床上呼吸衰竭患者病例呈持续性升高。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及越来越高的防治费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防治需求极其迫切。相关研究发现面罩内鼻导管给氧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患者寿命方面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临床上,呼吸衰竭病例较多见,常规药物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利用传统的面罩给氧孔给氧又存在一定的缺陷。我院通过改良无创通气治疗中的给氧技术后,对呼吸衰竭患者行面罩内鼻导管供氧治疗,效果甚为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于呼吸内科收治的呼吸衰竭住院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5~77岁,平均(51.9±1.3)岁;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76岁,平均(51.5±1.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PaO2低于8kPa(60mmHg),或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nf Carbon dioxide,PaCO2)高于6.65kPa(50mm Hg)”呼吸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排除标准:妊娠、气道分泌物多、排痰障碍;极度紧张;近期行上腹部手术;未经胸腔闭式引流的气胸或纵隔气囊;上气道机械性阻塞;严重的肺大疱患者。本研究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的抗感染祛痰、平喘、解痉、鼻导管给氧等基础治疗后,对于血气指标并未明显改善、仍然存在呼吸困难现象的患者采用无创机械华鑫PA-700A型呼吸C(山东省曲阜市华鑫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进行给氧。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同步/时间(Synchronous/Time,S/T)模式,并设定呼吸频率为12~18次/min。(2)开始的呼气末压力(Expiratory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EPAP)为2~4cmHO2O(1cmH2O=0.098kPa),再逐渐增加到4~6cmH2O。(3)初始的吸气末压力(InspiratoryPositive Airway Pressure,IPAP)为8~12cmH2O,然后以每次2cmH2O的水平增加,作用间隔5min左右,IPAP的最大值控制在24cmH2O以内,直到患者逐渐适应,自主症状呈明显改善。(4)氧流量为4~8L/min,对照组采用面罩外接导管给氧,对观察组使用面罩内鼻导管进行供氧。在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下,观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pO.和PaO2变化,以及治疗后4、12、24h时点患者的呼吸频率。

1.3观察指标

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下,观测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pO2和PaO2变化,以及治疗前、治疗后4、12、24h时点患者的呼吸频率和治疗后的气管插管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SpO2、PaO2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pO2和P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p01和PaO2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呼吸频率和治疗过程中的气管插管例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4、12、24h三时点的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研究表明,作为全球性的常见、多发病,无创通气可有效治疗呼吸衰竭,而有效合理的给氧方式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目前治疗呼吸衰竭方法主要分为有创通气和无创通气。传统的无创通气采用面罩外链接导管进行供氧,面罩与氧气管连接的接头部分较短,所在位置不易固定,使得导管容易脱落,导致患者缺氧,从而加重病状。目前在国内,无创通气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呼吸衰竭,尤其在缺氧患者中的使用更为显著。无创通气时,呼吸机通过口或鼻面罩与患者项链进行正压通气,当患者呼吸力学异常、呼吸肌疲劳等问题明显而痰液引流问题又相对次要时更有必要使用无创通气;而且无创通气临床应用简单、方便,治疗费用较有创通气便宜,患者更容易接受。

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SpO2、PaO2和呼吸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pO2和PaO,比较,观察组的SpO2和Pa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改良无创通气治疗中的给氧技术治疗呼吸衰竭,可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提高病症治愈率,在减轻患者痛苦不适及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上一篇:免疫功能缺陷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影响 下一篇:早期心理干预在脑梗死后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