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八年级语文实施启发式教学

时间:2022-09-21 03:11:32

浅谈如何在八年级语文实施启发式教学

摘 要:启发式教学是立体引学式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本文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三个方面去探讨。

关键词:八年级语文;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启发性教学,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做到胸中有丘壑

要在一堂课中成功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备课。这个备课的过程包括两个步骤:

(一)研究教材――确定目标,梳理知识点的分布。

整套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共六个单元三十课,内容可说是浩如烟海,庞杂繁复。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大略或更为具体的了解,熟悉各知识点的分布,了解各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总的目的要求,正确把握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在学期初就应该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做到在完成教学目的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对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任务有了整体的把握之后,更重要的是对本单元、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要进行梳理。一篇课文、一次作文训练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可能有很多,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45分钟中全部顾及,因此要敢于取舍。有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喜欢面面俱到,觉得这也重要,那也必须,舍不得放手,结果自然会变成“满堂灌”。在教学目标要求下,哪些知识点应重点突出,哪些可以一语带过,哪些必须反复训练,哪些甚至可以根本不涉及,这都是备课时应该明确的。

(二)研究学生――划分层次,顾及不同程度学生。

在备课中还应对教学的主体――学生――进行研究,脱离了学生的教学是一种无目的的教学,是完全失败的教学。同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接近的,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内容的传授上、教学手段的采用上、语言方式的运用上,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往往会造成“启而不发”。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没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提问题的老师。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学识水平、认知结构等都会存在不同的差异,一个成功的教案应顾及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一堂课中既应让程度高的学生有所得益,也应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有所收效,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不致拔高了一些人却抛下了另一些人。总之,备课时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就为成功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供了基础。

二、“浅入深出”,恰当设计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成语――深入浅出,它指的是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词却浅显易懂。用浅显的文字表达深刻的立意,这是表达上的成功。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浅入深出”,它遵循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孔子的“温故而知新”,从已知导入未知,就是“浅入深出”。从浅显而逐渐深奥,需要一个启发的过程。启发的关键就在于“浅入深出”地、恰当地设计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我的母亲》时,这篇文章很多老师觉得不好教,文章容量大,主题也隐藏得较深。笔者在讲授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文章题目《我的母亲》,作者怎样表现母亲的“教之严”、“爱之慈”?(用文中的文字回答)

②文中“我”的身体性格如何?(概括回答)

③母亲对“我”实施怎样的“厉害”教育?(答: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

④作者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与对“我”在做人方面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在一起来写,贯穿全文,这两条线索有何特点?(答: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⑤题目《我的母亲》是个什么短语?(答:偏正短语)强调“母亲”的作用是什么?(答:说明母亲已成为我的化身,是我的命运的象征。)

这几个问题都是同学精读课文后能够回答的,不会太深而致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作为一篇自读文章,解答了这几个问题就基本上可以说是达到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要求。这些问题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开拓思维,从而在旧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新的提高。问题的设计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由具象而抽象,逐步提高,逐步发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随之得到解答,学生藉由这些问题的引导得到启发,学得新知识。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可以在导语中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敬畏自然》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我们学过《雷电颂》,郭沫若写: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看那的咆哮。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作者歌颂了什么力量?(学生答:伟大的自然力量。)而作者写这些,起到什么作用?(学生马上答道:敬畏自然。老师板书课题)”此则导语的问题复习旧知识,讲了新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对大自然的敬畏,新颖有趣地导入新课。另外,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还应注意在一堂课进行总结时提出有关下一节课内容的问题,激疑导新。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承接过渡,同样可以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

战国末期的《学记》要求教师做到“善喻”。要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打比方,善于创设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得更为自然,而思想也会更为活跃,也更能激发灵感。要更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其间,设身处地地去理解里面蕴含的内容和丰富意味。如“水漫过经石峪”(《雨中登泰山》)中要讲出“漫”一词的好处,就可让学生设想情境,“水漫过”可见水的速度不急,轻缓的;用“水流过”是较为一般的用法,“漫”与之相比可见面积之广,而经石峪之大如在眼前;轻缓而面广,象一匹轻纱,“纱”薄而字见,显得很有诗意,写出了经石峪的美景。用“冲”则太急,用“淹”失之轻妙,且水也太深,意味全无。

三、加强检查,恰当运用奖惩,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成功地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备课时要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要善于设计问题外,还应辅以一定的检查。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有适量的双基训练。学生不会总是那么自觉,如果教师只是在口头上布置,而不进行检查,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养成懒散的坏习惯,教学任务也完成不了,而教师更是无从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缺少检查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应该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检查,学期考试、单元测试、口头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通过检查,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成绩。检查与“减负”并不是对立的,相反,适当的检查有利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了使检查落到实处,必须运用一定的奖惩。奖惩,在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一切形式的评价。诸如:表扬、鼓励、肯定、打高分,批评、训斥、否定、打低分;乃至教师对学生的举止、表情、语调都属于这个范畴。任何的奖惩都会对学生心理造成影响,在运用奖惩时应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恰当的奖励,产生的是积极的心理效应,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著名哲学家斯宾塞说:“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即使是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学生的学习动机便会由被动而转为主动。相反,奖而失当,容易造成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不利于其取得进一步的进步;罚而失当,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教师形成对抗心理,导致厌学情绪,造成消极的心理效应。但这并不表示不要惩罚,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一些自觉性差的学生会对检查无所谓,因此适当的惩罚还是必要的。对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课后让其留下继续完成是应该的。

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的前提,“浅入深出”、恰当地设计问题是关键,加强检查,以奖为主、辅之以罚是其保证。经过这三个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便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医院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下一篇:浅谈园林工程中的景观化策略与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