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课程”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时间:2022-09-21 01:49:31

“合成课程”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兴起,合成课程备受关注。“合成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我学习的机会,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选择学习内容,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张中原与徐林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可见,语文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这与现今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念相一致。本文旨在运用“合成课程”的观点来分析语文教学,以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合成课程”的内容概述

由于深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温斯坦、范迪尼、夏皮罗、梅茨等合成主义者主张经验课程应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实施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其潜能不断得到开发,并实现其自身价值,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倡导“合成课程”的合成主义者夏皮罗曾探讨了“合成课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合成原理,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参与,要求一致性,权利分享、协商以及共同参与者的联合责任,非权威性和非单面化是必要条件;(2)整合,需要教材在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与参与者的需要和生活紧密联系,并具有重要性;(3)关联,需要教材在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与参与者的需要和生活紧密关联,并具有重要性;(4)自我,自我是学习的合法对象;(5)目标,“合成课程”的社会目标就是要在人类社会中发展完整的人。

由此看来,“合成课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整合性:情感与理智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整合,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合成课程”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情意领域(情绪、态度、价值观)和认知领域(理智知识和能力)加以整合,把认知教育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根据生活进行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可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创造学习机会,将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动加以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对学生情感和理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课堂中师生应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语文知识,具有一定语文素养的完整的人。

二、“合成课程”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

“合成课程”的构成要素及其合成原理中指出需要教材在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与参与者的需要和生活相互关联。可见,“合成课程”强调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联系,并对学生的情感和理智有重要意义。从整合和关联两个要素的阐释中可以看出,生活不仅仅是表面上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生活应内化融于课程的灵魂中去。众所周知,语文课程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能够唤起学生内心体验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语言文字引领学生与生活、生存乃至生命进行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如学习《社戏》,通过学习,学生知道社戏是一种民俗,过去在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流行。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之后的农民闲暇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连续演几天,十分热闹。从《社戏》中也可以读出农家少年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

以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活动课为例,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在初中阶段展开,语文教师尽可能使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贴近社区及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有利于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作文教学中也应让学生走进生活,作文题目的选择应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生活,注重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力求给学生以启发。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现实生活是检验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最佳途径。生活是检验语文学习效果的试金石。日常生活中读书、看报、交谈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语文知识快速转化为语文能力。可见,语文教学中倡导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教学中应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思维、情感与行动的整合,渗透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情感历程。林克在《中学语文》发表过一篇文章《浅议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文章指出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意识,所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使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应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比如个体道德感、美感,并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教育既是学生人格得到完善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与“合成课程”所要求的情感教育具有一致性。语文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来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经过编者精心挑选,往往语言优美,内涵丰富。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巧设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包括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情感,编者倾注在课文中的情感等,让学生读懂老师,读懂作者,读懂作品,感受不同背景、不同作者、不同作品所带来的不同的人生体验。以《背影》为例,教师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忆自己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说说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这易于让学生懂得感恩,更能让学生体会文中的父子深情。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感情境。

(三)语文教学中应师生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相长

“合成课程”强调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学生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成为独立自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体验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双边互动活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语文课堂应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实现教学相长。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一面》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鲁迅三次外貌描写的语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归纳出鲁迅的性格。这样易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此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教学相长,还应善于总结,恰当评价。语文教师可以自己总结教学内容,也可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可以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也可让学生自己评。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学生探究语文知识,归纳语文学习方法,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比如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可指定学生朗读,然后可让学生评价、交流。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应充分运用“合成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语文教学,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强调情感、思维、行动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合成课程”中的观点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值得语文教师关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初级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邹明:给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和视野,这是最实际... 下一篇: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