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的三种境界

时间:2022-09-21 12:27:18

由亲情到社会,由社会到生态环境,孟子的仁爱思想原本就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系统。

编者按

国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和思想,尤其近年来,颇受世人关注。从这一期开始,本刊尝试着开设一个栏目,名曰“国学讲坛”,其目的在于融会古代圣贤的智慧,为创造现代文明服务。而我们首先推出的内容便出自经世致用的孟子学说。

孟子,名轲。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

著名文化学者兼作家田玉川先生集多年对孟子学说的研究所成,以通俗的语言为本栏撰写文章,以崭新的角度和现代的视野,诠释了孟子重要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百姓生活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价值。

文中黑体字为《孟子》书中原句。另外,需告知广大读者的是,本栏文章所述仅为作者一家之言,并不代表本刊观点。

――编者

孟子的“仁爱”思想分三个层次和三种境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章句上)“亲亲”,为第一层次和境界,以孝为本,意即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仁民”,为第二层次和境界,即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去爱所有的人;“爱物”,为第三层次和境界,即像爱人那样去爱万物。

“亲亲”:孝为德之本

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构

成了一个完整的人伦、人文和生态生存系统。

爱贯穿其中,仁才能实现。而“亲亲”是“仁爱”的内核;孝,又是“亲亲”之本。所以,“仁爱”先由孝始。孝道,蕴含着我们民族精神文化中很多精华,尤其是在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当代,继承孝道中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很有必要。

《孝经》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的品德如何,孝为根本,全凭教育培养。

孟子更是把孝提高到仁的高度,“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章句上)孝敬父母就是做到了仁,并认为一贯推崇备至的“尧舜之道,孝悌而己矣。”(告子章句下)由此可见,孟子认为孝道为做人的根本!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万章章句上)天下没有比孝敬父母更大的事了!孝敬有二:一要尊敬,二要奉养。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滕文公章句上)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出了孝敬父母的具体内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子终也。”(《孝经》)从爱护父母给的身体,到修身养性,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一生都在牢记父母教诲,报答父母之恩。“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从居住、患病到情绪变化,以及死后致哀、祭奠,任何细节都要做到让父母满意,这是为人之子的本分。

孟子还列举了五种不孝行为:“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章句下)放浪形骸,沾染上懒惰、玩乐、贪财、、好斗等恶习,不奉养父母,皆为不孝。

“仁民”:博施爱于众

孟子是彻底的性善论者。他坚信:“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章句上)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像水必然由高处向低处流一样。只要不受外界的影响,人性就不会变恶。

但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人性都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都会由善变恶。怎么办呢?“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章句上)只要固守本性,修养善心,无论生命长短,都可以安身立命,就能做到仁了。

“仁也者,人也。”(尽心章句下)仁即是人的本质,本心。“仁,人心也。”(告子章句上)仁,其实就是人心。只要能保留人的本性,那就会像爱自己的亲人那样去“仁民”,就会推恩于所有的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章句上)把对自己老人的孝敬推恩到别人的老人,把对自己孩子的宠爱推恩到别人的孩子,天下的治理就像手掌运用一样有把握。“仁民”还不能做到吗?

“爱物”:“无物不长”

“爱物”是爱自然生态环境,与“亲亲”和“仁民”的人文生态环境的对应点,也就是“仁爱”。

在孟子看来,爱护生态环境与爱自己的亲人及天下所有的人同等重要。

“取物不尽物”,“取物以顺时”,人的生活需求来源于自然,就不能采取“竭泽而渔”和“杀鸡取卵”的方式劫掠,而要取之有度,取之有时。孟子把人与自然看成了一个相生相依、和谐相处的整体。这是孟子等先贤共同的主张。

尊重自然规律,对自然的索取有度,“爱物”其实就是“仁民”“亲亲”。

“今恩足以及禽兽”(梁惠王章句上),保护动物,不滥杀,适度牧养,也是一种“爱物”。孟子可能是最早明确提出保护动物的先贤圣哲。

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心性善的培养结合起来看,是孟子“爱物”思想的独特之处。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告子章句上)仁爱之心本来都是有的,但一次又一次遭受伤害之后,就荡然无存了。犹如林木,天天被斧头砍伐,它如何能够保持茂盛呢?孟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爱护生态,必先爱护人心;爱护人心是治本,爱护生态是治标,二者以爱护人心为最。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告子章句上)养物必先养心,养心才能养物。

“爱物”思想无疑是孟子“贵民”和“性善”思想的精髓之一,不只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后世,尤其具有极其深远的警策作用。

下期预告:《养心寡欲,心理减负》

上一篇:戈壁看海子 下一篇:感冒病小说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