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

时间:2022-09-21 12:26:31

小议目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

摘要:贫富差距是中国现阶段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贫富差距的产生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历史性、社会性的综合问题。文章将从相对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找出问题。

关键词:基尼系数;收入差距

我国近20年以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高速的经济发展是可以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随之凸显出来,也就是说,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在拉大,如何来行之有效地控制正在拉大的贫富差距和逐步消除贫困,是当前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现状

第一,基尼系数的变化。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为高度平均,大于0.6为高度不平均,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警戒线。基尼系数其经济涵义为: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由上表可以看出198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仅为0.288,与当时很多发达国家一样低,甚至还要低于他们当中的部分国家。但是截至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6,特别是从1994年开始就没有基本上没有低于过0.4,均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只有1999年为0.397,但是仍然很接近于0.4)。

第二,收入差距。近些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向财富占有差距进行转变。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性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分析

第一,历史因素。在我国,各地区在改革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各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

第二,政策因素。我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初期,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全部都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第三,贸易因素。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

第四,教育因素。在我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五,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刘力.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异――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贸易成因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4).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三联学店,2004.

4、杨成刚.事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关于通货膨胀持久性的研究 下一篇:论国际商务谈判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