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心理干预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时间:2022-09-20 10:49:43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抗病毒治疗期间的心理干预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肝功能及病情的影响。方法:心理干预组59例,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49例单纯进行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在干预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比较两次检测的结果,以观察心理干预在抗病毒治疗期间的作用。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肝功能、HBsAg无差别,干预后两组患者ALT,AST,ALB,HBsAg转阴率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心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和病情。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心理干预;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liver function and pathogenetic condition.Methods:The intervention group(59 patients)accep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plus medica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49 patients) accepted only routine medication.Each group was tested liver functions and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HBsAg)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n found ou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by comparing the test result.Results:There were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liver function and the HBsAg befor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LT,AST,ALB and HbsAg.Conclusion:It's effective to improve chronic B liver sufferer's liver function and HBsAg by routine medication plu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Key words】Chronic hepatitis B;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Liver function;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肝脏发生炎症及肝细胞坏死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约占总人口的8~20%[1]。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并且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亚太地区,乙型肝炎病毒(1-IBV)感染率高,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易形成持续性感染并诱发各种慢性肝脏疾患,大多数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人易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应激反应,对病情的反复发作有影响。作为一组特殊人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2、3]。因此,我们对病人进行一定的临床心理干预,使病人的心理障碍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我院感染科就诊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脱落者已排除),符合2000年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其中男性55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6±8.2)岁。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59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均辅以休息、补充维生素、合理营养等措施等。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仅进行与肝炎相关的健康指导。心理干预组给予心理干预,包括:①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以及使病情加重或反复的因素,强调戒酒的重要性,同时应保持乐观的心态,指导病人尽量避免不利因素,说明在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休息是本病治疗的主要措施。同时介绍本病的传播途径及消毒隔离措施,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可能引起的副反应。②每天选择非治疗时间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每天由责任护士与病人交谈,大约10~20min/次。接触病人时表现出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愿意接受对方的感受并使病人感到我们是真心帮助他们;与病人交谈时掌握好说话的音调,流畅的程序用词的选择,脸部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做一个有效的倾听者;按照整体护理的观点对待病人,给病人提供全面的照顾,创造治疗性环境,给病人提供一个舒适的、有利于健康恢复的环境,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舒适,真正使病人感到温暖而且愿意接受帮助。③认知-行为干预:通过会谈、家庭作业和认知治疗日记等形式,帮助患者识别、检验并改变负性自动性思维,打破负性自动思维和情绪障碍之间的恶性循环。帮助病人学习并实施有效的应对技巧、应激处理对策和沟通技术,强化良好的行为方式。④婚姻和家庭治疗:促进夫妻和家庭成员之问的沟通和理解,促进相互通融和协调,帮助患者建立利于康复的家庭氛围。⑤提供心理支持:提供一个场所或氛围,营造支持性的环境,运用鼓励、倾听、说明、指导等方法,使病人表达所有心理困扰及与疾病相关的害怕、悲伤、愤怒等情绪。通过会谈消除患者顾虑,缓解紧张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治疗,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等情绪给予鼓励和安慰。鼓励病人主动寻求社会支持。⑥借用森田疗法理论:使患者认识并体验到目前乙型肝炎治疗的现状,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对自然界的抵抗是无用的,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及肝功能恢复正常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方法。3个月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分别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医院检验科在人院后和临出院前进行两次化验。

1.4统计学方法:各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及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心理干预前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及HBsAg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ALT,AST,ALB及HBsAg转阴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期间的肝功能和病情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见附表)。

3讨论

慢性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但给家庭经济、生活等带来巨大的负担,而且给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成为一种较强的心理应激源。因此,我们在对病人实施中西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识水平,使其了解通过合理治疗、饮食及休息可使病情长期保持稳定;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帮助病人面对现实,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建立新的心理平衡;给予心理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网络的积极作用,有效地稳定病人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整个心理干预过程简单、易行、经济、始终贯穿于日常护理工作中,能更好地体现了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易复发,目前缺乏能彻底治愈的特效药,患者往往有较多的心理问题[4、5]。心身疾病产生的负性情绪,影响了患者战胜疾病的意志,也影响了肝炎的康复,是给予心理干预的高危人群。CHB出现心理障碍有以下原因:①CHB疗程长,易复发和加重,是躯体化心身症状的主要原因;②由于认知的误区,认为CHB必然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加上工作、经济、家庭等负担,使患者不能自拔,出现难以自控的强迫、恐俱、焦虑症状;③病情久治不愈,对生活、交际出现自闭情绪;④病区重症患者的死亡,导致患者出现偏执、敌对症状;⑤反复住院及生活质量下降,使他们产生孤独、脾气怪异乃至精神症状,我们曾遇到多个产生轻生和精神症状的患者。这些特征均可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使病情反复乃至恶化。

医务人员对患者而言有权威感和信任感,故医务人员可合理运用沟通技巧,采用同情、支持、启发、疏导等方法,指导患者了解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特点、自然转归、治疗现状和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使患者对乙型肝炎有正确的认识,改善不良心境。常用于忧郁焦虑型患者。多数患者在住院期间收集有关自己疾病、治疗情况的信息和资料,尤其是1~2个疗程后,患者希望得到医务人员肯定性的治疗效果评价。根据患者这一心理,医务人员可利用对患者心理活动有积极影响的信息,给其肯定暗示,从而影响患者的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多用于患得患失型和焦虑型患者。教会患者有不愉快想法时暗示自己停止,通过想象美好的前景或听音乐来分散注意力。有研究表明,悠扬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导至大脑皮质后,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改变患者异常情绪状态,对情绪不稳、易冲动型患者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干预后两组病人肝功能损害程度及HBsAg转阴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我们认为,支持性心理干预是一种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生活质量和改善病情的有效手段,能增强病人的依从性及治疗信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利于护士自身素质的提高。

心理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身症状[6]、改善肝功能。工作中通过劝导、安慰、暗示、指导,最大限度地缓解患者各种精神压力;提高患者认知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与疾病斗争的信心和毅力,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有效地控制心理功能紊乱,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鉴于CHB患者存在的心身疾病,临床医护人员应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干预对提高CHB疗效的必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问题,给予积极的心理治疗及护理。

参考文献

[1]池肇春主编.实用临床肝病学[M].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北京:2001,145-147.

[2]周赛君,何金彩,金旭如,等.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身心症状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8.

[3]魏倪,王凯,颜迎春,等.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395-397.

[4]李菊兰,朱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抑郁焦虑症状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34.

[5]梁秀娥,任秋芸.乙肝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及有关因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2):141-142.

[6]Embling S.The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in depression[J].Nurs Stand,2002,17:33-41.

上一篇:糖化血红蛋白的认知与护理干预 下一篇:肝硬化失代偿合并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