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刍议

时间:2022-09-20 10:14:26

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刍议

摘要:本文就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表现,特征、本质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 非主题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

在现今互联网网页的浏览中,你不难发现很多以“非主题”命名的文化现象,如非主题涂鸦艺术、非主题摄影、非主题诗、非主题创作、非主题营销、非主题服务、非主题活动,非主题环境创设、非主题空间、非主题爱情、非主题公园、非主题风景、非主题聚会、非主题系列、非主题变奏、非主题城市、非主题模式等,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播现象,“非主题”文化传播正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开来。

如何界定非主题文化。从字面理解非主题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主题文化相对的文化取向。虽然还没有人为非主题文化下过准确的定义,但我们从其表现特征上可以发现:非主题文化现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时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动、艺术创作、感情交流和景观。它是对社会过于单一化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表现。后现代主义从内容上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非主题文化继承了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这也是为什么非主题文化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罗蒂的反对真理符合论,也在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上成为很多人的理论依据。真理只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所以不要让真理再压迫我们了。我们相信与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缚都要被打碎。

作为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就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所以善的、恶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恶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恋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个性的和没有个性的都能成为非主题活动的受邀者,德里达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也正是非主题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题活动取得了主题活动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当然,非主题文化核心还主要来源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奥塔,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则竭力主张用谈话、沟通、理解来达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十分活跃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表现与特征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为非主题的即没有通过理性和论证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是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进而实现共识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理论框架中,他把普通语用学首先定义为关于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学说,他认为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各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共识的范围越宽,合理性就越大。网络环境显然是哈贝马斯最佳的理想的话语环境。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网络构筑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而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里,意味着对于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着一种与真实社会不同的放松的感觉、放松的心态,你的态度、你的兴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与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与共识,直接可以决定你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而另一面,该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正是这种开放性它也为个性化游牧与对话创造机会和可能。只要愿意,网络就是一个永恒“自由”的互动过程。“自由”的牵引者一是兴趣,二是对话后共识和理解,这种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态,网民只有在这种心态中,才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才可以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才可以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才可以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才可以达成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所以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沟通理论的实施还是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非主题文化传播,必然借用网络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纵观网络传播,从搜索引擎到网站、博克、论坛,从点击、链接、超链接无处不留下非主题文化传播的影子。网络空间不仅有冠以“非主题”名头式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种类繁多的形式,还有很多隐性的非主题文化传播,譬如聊吧、网络小说、QQ、网络在线等形式,就是在这些虚拟交互空间里,网民通过聚会、对话、发图片、发帖子、作动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见个性化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戏谑、调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种非传统的另类表达呈现在网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诚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创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还可能是开放又带有个人狭隘,可是无论怎样,网虫们在互动交流中决不乏个性的展示,决不乏民众艺术的诞生,决不乏共识的达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装、社会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为面向网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沟通里,山寨版的《春晚》、《无极》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达成的共识中,“俯卧撑”、“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成为人们共同征讨的对象;而“打酱油”、“不怕雷到你,就怕自己”又表现了人们对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网民“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赢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鸣;“很黄很暴力”小学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语,则将网络“新道德”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令广大公众思考。而诸如“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现象”、“正龙拍虎”、“不能太陈冠希”等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另类网络对话与文化传播,既是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表现又展示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类的表达、对话、沟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之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又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的网络艺术家在谈“非主题内涵”时,就明确反对创

作时意义的导引和解读,他们认为“非主题内涵”躲避了“意义”的预设,从而让镜头“发现”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意义所在。于是我把纪实摄影的文本特征定义为――“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读者把现当代梭罗《种子信念》看作为“非主题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们是这样评价梭罗《种子信念》的,作者所观察的植物以种子传播的各种情况,细致敏锐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纯真到了“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学家的著作,它里边的那种内在的闲静与飘逸可与陶渊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对于我来讲是非主题的、自由的和引发生命感的。读它让你做久违了的美梦,平和的、稚气的、慢节奏的、不隐藏着阴谋诡计的。读某些文化作品其实对人的精神无益,催人老;而读梭罗的书,让你复原,让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主题”创作是很难用单一的思维去诠释的,它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特点,如果我们非用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去诠释作品,只能是误读和无功而返。“非主题”创作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往往是情境、灵魂和归宿,是浑然一体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语言的,也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网络成为“非主题”艺术创作传播的间接渠道,但同时“非主题”艺术创作又为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丰富了内容和改善了审美趣味。这也为“非主题化”文化传播迅速在网络走红奠定了条件。

三、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走向

有人把“非主题化”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认为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个性的创作、态度和表现,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题化”文化。还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题文化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相对于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来说,非主流、非主题意味着对个性的强烈要求。其实人皆有个性,但是在弱化个性的现有社会体制中,一直表现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个环境,有一份勇气,甚至说有一份勇于孤独的勇气和魄力,那么网络环境就催发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绝大多数个性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来到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在网络世界,也许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脾气”。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非主题文化是不具备他所谓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与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所认定的有效性即理论话语涉及我们命题的真实性,实践话语与我们行动的公正性相关,而审美的话语着重在我们能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他同时又说:规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题,这三个世界是我们意义的根源,也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的母体。从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构,他与其他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们是有着思想差异的,尤其对解构而不建构他是不赞同的。但另一面他为了建构使他又回到了他们所批判的工具论中来。

但无论怎样,哈贝马斯把非主题的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母体,那么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显然是屏弃社会人为功利心态的纷扰,屏弃单一意识的导向,回归母体寻找艺术之源的元态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其目的显然想找回被异化自我,找回原生态的创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当然,非主题文化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又衍生为有元生态氛围的非主题环境,有元生态感觉的非主题活动,有自然那种轻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题小说等。

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而网络空间正是创造力挥洒的乐园,今天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流行,就证明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还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综上所述,从概念的相关性,非主题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非主流文化的文化范畴,或者说非主题文化本身就是非主流文化的衍生物;从文化现象的理论渊源,非主题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其繁衍壮大的环境,虚拟网络世界有更大的包容性、嬗变性、自由性和自我建构性;从文化与政治语境的联系,非主题文化更具有边缘性、反叛性、解析性与重新建构性;从审美关系,非主题文化更具有非功利性、直觉性和排它性。

如何保持非主题、非主流文化的创造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正面引导,避免其极端化和片面追求非理性化,注意减少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对非主题、非主流文化的影响,争取非主题、非主流文化对社会影响的积极一面,尽可能减少该文化消极面的影响,通过网络形成自律效应,这样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的传播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有效作用;

上一篇:陕西关中方言在影视剧中流行的传播学解读 下一篇:涉农企业与农户间多结点信息传播范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