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9-20 09:57:0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3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28-02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可按两种方法进行分型:血清型和基因型,目前国内外分型研究表明HBV的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点,并且HBV传播方式、临床疾病谱、预后判断、疫苗预防及抗病毒治疗效果与其的关系密切。对HBV分型的研究,有利于了解HBV分布传播的规律、探索HBV的致病机制、提示预后等,是目前乙肝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将对国内外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分型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基因亚型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很高的疾病,现有约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现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2000多万人,我国每年用于肝炎对症治疗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超过500亿人民币。目前,已经发现的HBV血清亚型有10种,而1988年Okamoto等通过对18株不同血清型乙型肝炎病毒DNA进行全序列分析比较后发现,血清亚型的区分并不能真正反映HBV基因组的差异。从基因型角度看,不同血清型间仅是S基因区2个位点上的差异[1]。还有研究发现HBV基因亚型的不同与HBV传播方式、临床疾病谱、预后判断、疫苗预防及抗病毒治疗的选择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研究比血清亚型的研究更为重要,成为许多医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下面就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型、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等方面做一综述。

1HBV基因型及亚型

根据HBV基因分型的标准――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差异≥8%或S基因序列差异≥4%,将HBV分为8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H。每种基因型又可分为不同亚型,A基因型可进一步分为A1(Aa)、A2(Ae)、A3(Ac)亚型;B基因型分为B1(Bj)、B2(Ba)、B3、B4和B5亚型;C基因型分为C1(Cs)、C2(Ce)、C3、C4和C5亚型;D基因型分为D1、D2、D3和D4亚型;F基因型分为F1和F2亚型等[2]。

目前用于HBV基因型分型的方法有多种,如基因序列测定法、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分型法、单克隆抗体ELISA基因分型法、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线性探针分析基因分型法和基因芯片法等。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基因重组对乙型肝炎分型有一定的影响。重组在HBV中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而且在部分地区重组现象较突出,如亚洲国家存在B/C基因型的重组[3],另外目前报道的重组现象还有A/D、A/B、A/C重组[4]。重组株的不同部分属于不同的基因型,选择代表不同型别的部位进行分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将影响与基因型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所以在选择和设计分型方法时应全面考虑,选择多个型特异表位,使分型更加准确。

2HBV基因型及亚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HBV基因型呈一定的地理区域性分布,在不同人种中的流行及传播的方式也存在差异。如美国和欧洲主要流行A型和D型,D型的分布最广泛,是地中海地区和中东的优势基因型,也发现于亚洲少数地区。亚洲主要流行B型和C型[5],Bj亚型在日本HBV基因型B感染者中占主要地位,所占比例高达88%,而Ba亚型流行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其他亚洲国家[6]。E基因型主要见于非洲西部,基因型F多见于美国土著居民和玻利尼西亚。G型首先在美国和法国发现,在世界上有限的地区流行,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可能通过特殊途径进行传播,并且可能与基因型A合并感染[7]。

在我国,北方以C型为主,南方以B型为主,D型仅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如和新疆。A型偶有发现,无E和F型[8]。李雅娟等[9]利用基因型及亚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联反应分析技术,对我国6个城市445份HBV感染者血清的HBVDNA进行了基因型和亚型的分析,结果显示,该6个城市HBV主要是C型,其次为B型,以Ba和C2亚型占优势;在不同类型HBV感染者中,B型、C型、B与C型混合感染及亚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患者中C型所占比例较高,无症状携带者中B型所占比例较高;在HBeAg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中HBV基因型分布不同,HBeAg阳性组C基因型及B、C型混合感染的比例较高,而HBeAg阴性组的B基因型的比例较高;但在不同性别患者中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无差异。周陪静等[10]应用巢式PCR对山东地区HBV基因型及亚型进行分析,结果为存在HBV基因B、C、B+C型,其中B型均为Ba亚型,C型中以C2亚型为主。阎丽等[11]对宁夏地区HBV基因型类别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地区HBV基因型中C型为优势基因型,无A、B、E和F型,并首次发现存在少数D型。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HB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分布有明显的地区性,但其地域性分布情况仍不十分明确,需更广泛的调查研究。

3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

国内外研究表明HBV基因型可能与疾病进程、感染后临床表现、预后与抗病毒治疗应答等密切相关[12]。由于HBV基因型A、B、C、D的发现较早和广泛流行,HBV基因型的临床意义主要是对这4个基因型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主要流行于亚洲地区的B和C型。由于HBV地域分布的局限性,使得囊括全部基因型的比较研究难以进行,大多是在B与C之间进行比较。因此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1基因型与疾病进展和转归的关系

由于不同患者的年龄、免疫反应、个体感染的病毒株及环境因素均有差异,所以不同基因型的HBV感染者在临床上有很大差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BV基因型与临床进展有关。目前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C与B相比,HBeAg阳性率较高,HBeAg自发转换率较低,炎症活动更频繁,病情进展更快,更易于发生肝硬化和肝癌。李洪权等[13]在对不同临床结果的HBV感染者的研究中发现,患者感染结局与感染病毒的基因型有很大关系,从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到肝硬化的进展,C基因型比例逐渐增多,B基因型逐渐减少。许正锯等[14]报道D型肝硬化肝癌患病率、患肝硬化肝癌相对危险度明显高于C型。

2基因型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关于基因型与抗病毒应答效应和耐药性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无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而且研究结果差异较大。Hou等[15]对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分析显示,A基因型患者对标准干扰素的治疗应答优于非A基因型;台湾Kao等[16]对58例B、C型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研究发现干扰素应答率分别为41%、15%。关于拉米夫定的抗HBV应答效应,国内研究结果不一致,存在较大的争议。部分研究显示B基因型的治疗反应、耐药发生率均优于C型,HBVYMDD突变株(YIDD/YVDD)多发生于基因型C和D[17]。Kobayashi等[18]对拉米夫定抗HBV的长期疗效观察显示,A基因型较B、C型等更容易发生YMDD变异。

3结语

目前介于HBV基因型确定的时间还不长,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据,加之地域分布不同造成一些研究相互矛盾的报

道,致使国内对HBV基因型的研究尚缺乏统一的可靠的方法和大范围大样本的研究,一些数据缺乏可对比性。但随着对HBV基因型及其生物学意义的深入研究,在了解HBV基因型分型、分布、追溯感染源、判断疾病进展与转归、监测抗病毒用药疗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等方面将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这对进一步治疗和控制HBV感染意义深远。

上一篇:新形势下地方性医学期刊如何服务医疗卫生市场 下一篇:浅谈健康教育对乙肝病毒携带者临床治疗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