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指导的几点建议

时间:2022-09-20 09:28:57

关于区域环境创设及活动指导的几点建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域活动作为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已经成为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科学开展区域活动,也已成为落实《纲要》要求的良好途径。我园的区域活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探索到发展的过程,现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在创设适宜儿童发展的区域环境、有效投放区域活动材料和开展科学的活动指导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区域环境创设要充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区域环境要富有童趣。区域环境除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考虑区域设置的大小、形状、结构外,还要在视觉上刺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积极性更高。比如我们幼儿园小班创设的“娃娃家”,无论是“客厅”“厨房”,还是“卧室”,都充满了童真童趣,幼儿都很喜欢参加,活动时也模仿得逼真。

区域环境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了激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探索、创造的兴趣,我们在进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尽可能扩展幼儿的知识范围,让每个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比如我们在创设美工区时,会考虑小、中、大班不同的年龄特征,创设出的美工区各具特色,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

区域环境应是动态的,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教育目标要随着主题活动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表演区,不能让幼儿一直只表演同一个节目,这样幼儿会失去兴趣,节目要随着主题教育活动的变化有所改变。同时区域环境还应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调整,如果班级幼儿对原有的区域活动已经没有了兴趣,教师们可根据幼儿当前需求作适当调整,最大程度满足幼儿个性与创造力发展。

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有效、实用

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因此区域活动的材料不能成为摆设。那么怎样投放材料才更有效,更实用呢?

投放材料要有目标性。我们应当以当前主题活动中孩子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与主题相关的操作材料,并且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区域的多种教育作用。同一种材料能为多项目标服务。比如我们阅读区里的手工类书籍、绘本是美工区的主要材料,但在美工区加工过后的立体几何物品也可以成为建构区搭建的材料。只要孩子的发展目标与材料的教育功对应,就能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孩子进入区域活动。

投放材料要有探究性。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因此我们在材料的提供上,应密切注意材料的探究性。比如我们把七巧板投入益智区,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投放材料要有动态性。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变,如果我们区域环境中材料没有更新,肯定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中二班的美工区,先投入了一些常规的美术材料,紧接着又投入了沙画、刮画材料,后来又投入了一些编织、粘贴材料,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因此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时,要不断增加新材料,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又比如我们的阅读室,每个星期都增加了一些新图书,幼儿读书的热情越来越高,阅读兴趣越来越浓厚。当然一些已让幼儿失去兴趣的旧材料我们也可以进行打包、收集,留着以后再用。因此,我们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调整和补充,让材料真正地为活动服务。

三、区域活拥闹傅家科学、适度

区域活动的指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区域活动的主体部分,它包括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两部分。教师们在区域活动开展中既不能“放羊”,也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幼儿自由、自立、自主地活动。

要让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主动探索学习。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这样才能真正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首先要充分发挥进区卡的作用,要改变老师指定幼儿参加某个区域活动的方式,尽量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决定要参加的活动。同时,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处处干预,而应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主动参与,真正地体验学习探索的快乐。

教师参与活动要充分照顾全体,并把握好最佳的切入时机。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何时介入呢?介入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当幼儿的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时老师要介入;当幼儿有求助需求时老师要介入;当幼儿发生纠纷或幼儿活动有停顿、放弃迹象时老师要介入;当幼儿遇到新材料无所适从时老师要介入。教师的介入要做到适度,不能代替幼儿活动。在介入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幼儿鼓励、启发、挑战、暗示,让幼儿自主发现与探索,获得成功的快乐。

(作者单位:重庆市合川区沙鱼镇中心幼儿园)

上一篇:例谈美术课堂作业分层的策略 下一篇:“遗传信息的表达”一节递进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