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9-20 08:23:58

浅论语文素质的培养

摘要:语文素质最重要的特征是综合性,即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运用能力及立德、审美、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目前制约语文素质教育的主因有两个:一是应试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解析;二是过于受制于课堂教学。本文深入分析了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条件和客体条件,重点介绍了语文素质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语文素质;培养;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9

语文素质,决定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杨道麟著《语文教育学导论》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即基础性、人文性、审美性统一的本质属性和综合性、社会织的一般属性”。[1]可见,语文素质最重要的特征是综合性,即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运用能力及立德、审美、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笔者认为,目前制约语文素质教育的主因有两个:一是应试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解析,即过于强调零散知识点的积累,语言规律的辨识(而不是运用),模式化的解读,造成语文教学的畸形发展。二是过于受制于课堂教学。[2]课堂教学论强调,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这样虽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将语文与实际生活隔离开来,抹杀了语文鲜活性,成了空洞的说教。因此,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要首先突破应试和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两道枷锁,建立语文素质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的教育教学机制。

1.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体条件

1.1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语文是非常有魅力的学科,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把语文魅力体现出来,把学生培养成“乐之者”。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把学生当成有自我求知欲望和求知能力的人,真正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创造潜能等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需要得到满足的愉悦。

1.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发展分为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生理发展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造成了不同的个性差异。在语文学习上,不同学生对文本内容、文本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情趣倾向,对文本的解析表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向和思考内容。这正是体现了世界的丰富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态度等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2.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客体条件

2.1教师要处理好语文素质培养与应试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目前,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质量的标准就是学生的分数,但是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那种“上课满堂灌,下课题海战”的应试教学方式,并不能使学生考出理想的分数。经常指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广泛涉猎、自由练笔的开放式语文教学,学生的考试成绩反而要好一些。语文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师不要过于专注应试训练,“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积极探索更加开放的语文教学方式。

2.2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一是压缩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自读时间;二是不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当作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要求学生阅读完整的著作;三是指导学生深入接触生活,学会读“无字书”;四是学以致用,让语文服务社会,服务生活。

2.3逐步改变语文学习的评价方式。建立以听、说、读、写为基本指标的考核体系,比如语文考试也可以考听力,学生的书写水平、口头表达能力计入学生的语文分数,作文试题要包括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用文体等。这样的考试才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3.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3.1系统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一个学期的语文教材约30篇课文,字词、文学常识、语法等分散其中。教师上一篇课文,基本上包括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讲解字词、结构层次、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内容。一篇课文用时约2-3个学时。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均不理想,远远达不到培养素质的需要。教师可以在学期初把一本教材的字词、文学常识、语法等知识集中来上,集中练习,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在课堂上集中锻炼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能力。也有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是养成做阅读笔记(含点评和阅读感受)的习惯,通读整部文学作品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效率。现代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量大,信息转换快,对阅读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位时间内从阅读资料中快速筛选要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语文阅读效率的体现,教师可采用定时阅读的方法进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重点教会学生辨别要领信息。其次,引导学生与作品产生认识共鸣和情感共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方法是经常召开作品讨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辅助方法是指导学生将讨论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文稿,采取进行公开或者署名发表等鼓励方式。教师也不能将教参上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只可供学生参考。

3.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分为两种,一是实用文体写作(含说明文),二是文学性写作。考试中,两种文体均考,且实用文体要占写作分数的70%左右,以体现语文为生活、工作服务的特点。实用文体写作要求格式正确、书写整洁,词句规范、贴切、流畅。文学性写作要求是准确审题、构思精巧,语言流畅优美,逻辑性强,观点正确,有一定思想性,此外不必有过多的要求;文风因人而论,不必强求。此外,两种文体均要求快速构思,快速遣词造句,快速成篇。

3.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训练也是语文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联想、想象、求异等形式的思维训练,使语文真正成为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

目前,应试教育主导着语文教学,的确缺乏语文素质教育的良性土壤。我们一方面呼吁有关部门,建立语文素质教育的考评机制,也呼吁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师,拿出师德应有的良知和勇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用语文素质考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为了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第2页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230页

上一篇:帮助高中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尝试 下一篇:区角活动中幼儿探索型行为及教师回应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