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及工程师培育对策

时间:2022-09-20 07:24:46

工程教育及工程师培育对策

进来,教育界和工程界在讨论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问题,使人振奋。前一段时期,‘股升格、上层次、办不同地域一流大学之风席卷而来,似乎不如此,学校就不会发展,发展就会丧失目标。近来对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间题的讨论,给了我们冷静看待工科教育及其发展问题,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总的来讲,从建国到现在,我国工程教育有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是建国初期,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建立了一系列专科学校,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大约为印%,并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实用人才为主的教育体系。从质t上来说,建国以来各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包括“两弹一星”,除了有一些当年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作为领军人才,大量的人才还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科学家作为领军人才,大量的在校生总数的进1/3;我国的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在校生51万人,研究生3.1万,成为工科教育中规模最大的专业类。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工程教育体系,并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国。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工科类教育保持较大的规模,工科毕业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够成为弄潮儿。以建设行业为例,2003年城建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分别上升到8.1%和3.82%,达到了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城建投资的重点已逐步向与环境保护密切的,如城市嫌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及道路交通设施等方面转移,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从无到有,管道燃气、集中供热和园林绿化的投资增长较快。2003年用于上述设施的投资已占到城建总投资的69.78%。这些都为相关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带动了相关专业教育的发展,并为土建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还不是工程教育的强国,当前的工程教育还有诸多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一、工程教育中招要解决的问题

从宏观上讲,当前工程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层次和专业结构暴露了一些间题,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现在突出的问题是高级技工严重缺乏,高薪酬聘不到合格的高级技工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技工荒”。不研究人才培养层次问题,只用一个统一的、划一的标准去要求我们的年轻人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这显然是有问题的。专业结构也是一个问题。各种不同门类之间的比例,特别是交叉学科的问题,很值得研究。从微观上讲,一些因素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工程教育质量。

第一,知识陈旧。传统专业几十年来经过了很多变化,但是很多教材还是更新不够;对一些新兴专业的教材又明显跟不上,像智能建筑专业的教材内容就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段距离。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二,学生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在教学中实践环节不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由于在大学或者整个教学领域里,基本上没有“方法论”,如思维方法、逻辑等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当差;此外,学生在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也明显不足。

第三,学制问题。尽管多年来推行学分制,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真正建立学分制,用我们的话说是“学年学分制”。不同的教育类型能不能相互衔接?比如高职学生毕业后能不能让他们考研究生?现在是不允许。不同的教育类型不能相互衔接,这很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工程师的培养

现代工程师的培养,需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中来考虑。它不仅包括职前的学校教育,也包括职后的继续工程教育。同时,要把人文内涵和社会科学知识融人到工程教育中,工程师要从单纯的技术工作者变为“技术人文主义者”。工程院组织撰写过一个调研报告,提出了工程师的七条素质,这七条素质把人文方面的素质、工程方面的素质、继续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全包括进去了。这是时代对现代工程师的要求。作为工程师培养的主渠道,学校教育至少需要考虑如下问题。

(一)目标明确,形成自己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程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是工程师还是科学家?四年制学校的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实践的环节很少,要想能直接担任工程师的工作恐怕还有困难,所以我们提出要培养工程师的毛坯。但是现在我们各个学校里,基本采取的是科学家培养模式。当然,工程中孺要一部分工程科学家,但比重应该是很小的,绝大部分都应该是工程师,或者说工程师的毛坯。怎样形成我们自己的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教育体系,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二)学科建设,工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工程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工程师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只有有了高水平的学科,才能使社会对大学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才能很好地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工程学科一般是由生产实践、科学发现、学科分化和综合等途径形成的。以智能建筑这一工程学科的形成为例,建筑设备投资在总投资中比例迅速提高,占到50-印%,其中智能方面的投资占到10一15%,这是生产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智能建筑的建设提供了可能,这是科学发现带来的建筑革命;智能建筑概念的形成,是在分化了的建筑及其设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综合。学科建设要遵循工程学科形成的一般规律,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学校和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应该跟踪科学技术、生产实践发展的前沿,使教学工作始终处于前列,能够为工程师的成长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回归工程,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的学生理论知识较好,实践能力较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需要我们开发一套实践计划,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教育,首先针对工程,才有教育。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脱离实践的工程教育是空洞的。目前一些大学的硕士、博士论文根本和实践无法结合起来,都是一些实验室的东西。大学和学生不能深人到企业的生产前线,躲在后面,这样的学生是很难成为高水平的工程师的。(四)练合主导,提高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的水平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走的是引进吸收的产业发展道路,自主研发的产品与技术很少,工业界对工程师级的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旺。在单项技术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严重短缺,这恐怕不是长久之计。在整体系统中,集成水平的提高恐怕是个长期的工作。我国的工程教育理应拓宽专业知识,注重学科交叉。工程院校应积极介人企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开放式的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和合作教育,建立一支既位教育、科研又世工业生产的教师队伍,从工业企业聘请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并加强与世界各国工程技术界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我们的学科分化与学科综合水平。(五)统筹兼顾,促进职前和职后教育以及不同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职前和职后教育以及不同层次教育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建设对工程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区分不同教育,是为了各安其位,而不是为了减轻学校的责任,应该理解为学校责任的延伸。随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我国在一些事关国家财产安全、公众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专业技术关键岗位实行执业资格制度。参照国际成熟做法,我国建设行业执业资格认证体系包括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六部分。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工程教育搭建了更大的舞台,广大工程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三、我们的工作

面对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中的一些问题,各方面都需要做出较大的努力,因为这其中有办学和教学问题,也有政策引导和制度建设问题。针对当前的一些情况,我们的工作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宜传。我国的工程教育发展很快,但有一个情况不容忽视:二十年前,我国工科专业学生的比例大约为印%,而到现在已降低至113,每年降低约一个多百分点。当然,这其中有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原因,但工程教育在高等学府正被日益边缘化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些重点高校热衷于办世界一流大学,办综合性大学,办研究型大学,很少有学校明确表示要办成高水平的工程性大学;本科院校把申办博士、硕士学科点当作主要的发展目标;而专科学校则在忙着升格为本科。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过去我们有很多专业性的工科大学和综合性的工科大学,而现在在工程教育的意识上有所退化和减弱,这是我们不得不看到的事实。其次,工程师的地位在下降,如何吸引最优秀的年轻人像二十世纪下半叶时乐意选择做一名工程师,这是值得工程教育界深思的问题。

2、培养。对于大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说,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工程第一线,应把培养工程师确定为专业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中,应该充分体现,并给予必要的条件保证。过去,本科生的毕业设计113左右在企业和工厂进行,一般校内也有生产实习,工科学生出校门时就有了二级工程师的水平。而现在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学生实习没处去,国营企业不接受,民营企业没这个能力。培养工程师,培养人才是社会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这一点是我们的企业家和有些政府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的,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像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主要特点就是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和大量的实用课程。学生理论的东西也学,但是学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课程还是集中在实用上。课程设计繁多,很多课程都有课程设计和答辩,而且都是公司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自己把自己当成项目负责人,动手解决这些生产实际问题,学生打电话了解情况,自己跑公司参观,和有经验的工程师讨论,提出解决方法,最后答辩。还有两次或三次每次半年的公司实习让学生很早就大量地接触了公司生产的实际情况。学生毕业的时候早已对公司那一套胸有成竹,加上学校学习的新东西,所以一进公司立即就可以胜任工作甚至立即担任领导工作,我们国内本科生那种眼高手低的情况是很少出现的。培养人才是社会的责任,这需要引起各方的重视。

3、使用。对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目前国家建立了职业资格制度解决人才的使用问题。建设领域有八部法律、行政法规明确提出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准人制度,如在勘察设计行业推行17个专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在建筑业、房地产业推行了4个专业的执业资格制度,并把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作为政府加强建筑、房地产、勘察设计市场监管的手段,执业资格制度在市场监管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企业用多少人政府不管,企业至少用什么样的人政府要管,这是国际通行惯例。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如何衔接,这是政府部门和学校当前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4、评价。这其中既包括对人才的评价,也包括对学校办学的评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方法。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开展以岗位要求为基础、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工作。评价是使用的前提,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晴雨表。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尚不完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人才评价中介组织的发展和规范、评价技术的开发和使用等。大学的评价不能单纯从学术水平来评价,工程院校很重要的是企业对学校的看法,还有学校毕业生薪酬的高低。大学的发展应该有多种模式。现在的评估导向引得高校都往一个模式发展,这是非常不利的。当前,我国正在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要求我们的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部提出要将工程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里,推动中国在这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李工程教育的同志应该着眼于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大环境,出色完成时代赋予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工程教育重视入学教育策略 下一篇:区县老龄工作试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