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归一 质从量出

时间:2022-09-20 05:58:11

始于2006年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题,至今已进入了第6年。为配合实验而编写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也已在1800余所实验学校使用了5年。在前期实验基础上,今年已提出申请国家“十二五”课题。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经过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其中对语文学科的定位、性质和目标有了新的阐述。与此同时,启动于本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走过了10年历程。值此新旧交接之际,有必要对“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论与实践作一番深入的思考。

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理念

何为“语文主题学习”?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何为“主题”。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解释,所谓“主题”,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核心”,其次,“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在今天,“主题”一词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主题班会、主题展览、主题公园、主题词等。具体而言,如关于“感恩”、“珍惜青春”的主题班会,关于“环保”、“教育”、“人与自然”等主题展览,以“地质公园”、“世界公园”、“欢乐谷”等命名的主题公园。由此可见,“主题”的内涵可大可小。不同的主题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讲,“主题”既是人类为了认识自身及自身之外的世界而概括、归纳出来的某些范畴,也指某些特定的内容。因此,主题本身不是一个狭窄、固化和封闭的概念,而是多义、开放、宽泛的。

200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后,中小学语文教材也随之重编。除了选文的更新之外,单元结构也有了变化,即由原来的按文章体例组合,改为按主题组合。人教版、江苏版和北师大版等莫不如此,遂为一时之风气。

语文主题单元的特点是根据儿童认知及成长规律,以某个主题为中心来建构课文单元。大体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直接标示出单元主题,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主题为“读书”,分别选了《小小的书橱》、《山沟里的孩子》、《珍贵的教科书》、《观书有感》、《书本里的蚂蚁》5篇不同文体的课文,从不同的时代呈现了“书”与“人”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领悟“书”对于人的意义。另一类单元主题则隐含在单元课文背后,如人教版小学第一册第一组,一共选了4篇课文,有《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槐乡的孩子》等。单元开头有一段编者导语,这段话相当于该单元主题的阐释与提示。其中的4篇课文选取该年龄段儿童不同生活场景,从校内、校外,城市、农村等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对“我们的生活”的较为整体和全面的认识,也易激发儿童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显然,主题式学习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开展学习。学习内容既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同时又是开放、多元的。在主题式学习中。教师是主题内容的组织者,学生是主题的主动学习者。因此,主题单元能强化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整体、全面的知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编写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的实验教材(又称《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载体的语文学习体系。其中的“主题”依托教材单元主题,或者说,是教材单元主题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和延伸。《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则以教材中某一单元主题或其中一篇课文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其“例子”作用,从作者、体裁、内容、情感、写法等角度,做相关、相近、相反、相对的延展链接,构建新的课程资源。

比如教材中有一篇关于“童年”主题的课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即围绕这个主题选择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相连续的甚至相对、相反的文章。这些文章既要照顾到古今中外,还要注意到文言的、白话的搭配,既要兼顾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又要照顾到不同的年代,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单元主题进行扩展和延伸,展现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使单元主题更加丰富、多元,同时强化学生对主题内容的理解。

夏丐尊先生当年在《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说:

精读文章,每学年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有两百篇光景,再加上高中三年,也只有四百篇罢了。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旁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这里不谈略读书籍,单说所谓相关文章。比如读了某一体文章,而某一体文章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必须多多接触,方能普遍领会某一体文章的各方面。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

语文主题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课文作为例子与出发点,推广开来,通过对相关文章的阅读、参读,进而在比较、揣摩中领悟其得失优劣及所以然。

实验教材的编选及内在逻辑结构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选文标准大体有四类:1,经典名篇。2,贴近学生生活。3,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阅读兴趣。4,题材多样、广泛。如与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对应的“丛书四”上第2册《万物有灵》,选了季羡林先生的《老猫》、老舍先生的《小麻雀》、普里什文的《柱子上的母鸡》、儒勒。列那尔的《母鸡》、布丰的《松鼠》、新美南吉的《小狐狸买手套》、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等经典名篇。这些篇目十分贴近学生的经验世界,符合儿童阅读兴趣和认知发展规律。同时。围绕“万物有灵”这样一个主题,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充满灵性的童话般世界,激发儿童想象力,培养儿童对世间万物的爱,也帮助儿童初步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载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内在逻辑结构上也颇具创意,以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课文有《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等3篇。前两篇以“老师”为主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此为出发点,编写了以“百味老师”为总题的一册书。在单元设置上,根据两篇课文的内涵与写作特点,延伸出“言传身教”、“亲亲我的老师”、“名家笔下的老师”、“润物细无声”、“叶的事业”、“七彩校园”、“永怀师恩”等7个主题单元,每一单元下面又精心选取多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来阐释、拓展单元主题:

百味老师(书名)

言传身教(单元主题):难忘的体罚([美]兰妮·麦克穆林)、老师有双猫眼睛(玄圭)、顽童与绿头蝇([意]吉奥瓦尼)、兼职教师(黄春华)、老师无法拒绝美(李树彬)、“朽木”的春天(蔡成)

亲亲我的老师(单元主题):有种水果叫香蕉(聂翠)、亲亲萧老师(张博庆)、蓝手套(晁秀梅)、我和橘皮的往事(梁晓声)

名家笔下的老师(单元主题):我的老师(贾平凹)、老师窗内的灯光(韩少华)、金岳霖先生(汪曾祺)、藤野先生(鲁迅)

润物细无声(单元主题):校长的决定(洋洋)、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冯俊杰)、我最好的老师([美]大卫·欧文)、尊重的力量(张丽钧)、教授的桶(樊宇明)、最后一课([法]都德)

叶的事业(单元主题):三朵玫瑰(李忠东)、零分之约([关]保罗·斯蒂文弗)、为“我不能”举行葬礼([美]奇克·牧门)、梨一样的苹果(耿青)、温暖的约定(黎丽敏)

七彩校园(单元主题):毕姆小姐的学校([英]爱德华·凡尔拉尔·卢卡斯)、米老师送一个呼啦圈给肥猫(杨红樱)、爱的教育(节选)([意]亚米契斯)、纯真年代(孔庆东)

永怀师恩(单元主题):怀李叔同先生(丰子恺)、我的老师(魏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我的老师(冰心)、袁老师(梅子涵)

文章的编排类似多层次的辐辏状结构,即从一个圆心向四周一层层辐射,又如涟漪般向外一层层推开,形成丛书单元的内在逻辑结构。这样的结构,大大拓展了学生对于认知对象——老师——的认知宽度和深度,在学生面前展开古今中外的教师群像,并在阅读过程——与这些教师的对话中,得到情感上的熏陶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启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语文主题学习正是为实现这样的阅读目标创造条件,或者说,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

“语文主题学习”的实践特点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三个“一般”:一般学校、一般学生、一般师资情况下都能够适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具体操作上有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加大阅读量。低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万字以上;中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100万字以上;高年级每学年课内阅读量2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的课内外阅读量1000万字以上。这个主要借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

《丛书》与其他版本的中小学生阅读类书籍不同之处,在于这套书是和中小学语文必修教材配套的。在编写体例上和教材一样,以主题单元作为呈现方式。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配备一册10万~15万字的《丛书》。一本教材就要配备六七本近100万字的《丛书》。凡选入的文章后面均附有相关活动提示。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学期阅读量即达100万字,远远超过了课标要求。

二是课内阅读。“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向课堂要时间,要求用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语文课本,剩下三分之二的课时全部用来阅读《丛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尽量少讲,“简简单单学语文”,将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在教学策略上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1+X”模式,即以一篇课文为基点,向“面”上辐射,把从一篇课文中学习到的知识,尝试迁移运用到多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文章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形成“一课带多课”的辐射式教学方法。第二种是“X+1”模式:先选择《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文章,学完之后反过来让学生自学必修教材中的某篇文章,即“反三归一”。第三种是“X+Y”模式:学生学完必修教材一单元的文章,再整体补充一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多篇文章。

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实验学校的语文教学有了可喜的变化:小学一年级识字1828个,二年级识字1111个,两年时间便基本完成了小学阶段的识字量。老师引导学生一周学习9篇课文,两周学完一本教材;小学6年,平均每年课堂阅读大约100多万字,6年学生课堂内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0万字……实验让阅读超越了语文学科,走进数学科、英语科、美术科、音乐科、科学科,等等,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落实了新课标倡导的三维目标。

这一切发生在生源一般、师资一般、办学条件一般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已有1800多所学校正在程度不同地发生着类似这样的“奇迹”。

如何进一步深化实验?

正如自然万物有其生命周期一样,“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作为一个课题,经过6年的发展、生长,也到了一个新的节点,需要停下来反思与总结。在课题组与实验学校教师的座谈中,一些参与实验的老师反映,实验到了一个“瓶颈期”。

那么,突破点在哪里?也许,还是要从实验的载体——《丛书》——来入手。因为它是课题的载体和主要资源,而课题的另外两个目标:高效课堂和学生自主学习,也是依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得以完成的。因此,要突破瓶颈,首先要提高《丛书》的编写质量。

要提高质量,意味着要挣脱束缚,打破原有的编选思路。从目前来说,《丛书》基本由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体例的文章汇编而成。平均每册40-50篇左右。于读者而言,一如进了百花园,姹紫嫣红、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这些文章囿于篇幅和体例,对故事的叙述、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刻画,都无法充分展开和深入揭示。而普遍的阅读经验表明,真正深刻地影响人类心灵。进而建构其审美观和价值观的作品。往往是由连贯故事情节及一系列相关人物构成的整本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个超越于现实的广阔世界,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活其中的芸芸众生: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歌哭悲笑……并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从而极大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启迪读者领悟何为假恶丑和真善美。在人生观形成的初期,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人更亲近,更能唤起人向善、向上的力量,引导人去追求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并成为其人生楷模。很多人的阅读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丛书》应该承担起这个使命:引导孩子们去阅读整本的书。比如在《丛书》中设置“经典导读单元”,引领学生进入经典文学作品的世界。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实现阅读之于人的意义。

当然,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在这方面,要放开眼光,吸收近年来阅读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比如新教育研究院2011年4月的“中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小学、中学各100册)”。比如吸收近年“民国老课本”的研究成果。民国老课本在尘封几十年之后,近年又重见天日。众多出版社争相整理出版,家长也纷纷追随,不少人买了给孩子读,也有个别学校拿来做语文实验教材。这些老课本之所以受到青睐,究其缘由,一是老课本真正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以读书做人为旨归,教育孩子立身处世,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二是老课本的课文非常贴近儿童天性,贴近生活,容易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三是作为母语教材,老课本的语言较为纯粹、典范,体现了汉语的凝练、优美、典雅,培育孩子热爱母语,热爱中国文化,以做中国人为自豪。

教育的变革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作为体现国家意志的语文课本,其更新的速度更是滞后于教育本身的变革。近年小学语文教材备受社会诟病,其原因也与此有关。《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作为语文学科的辅助读物,恰恰有此天然优势,即可以及时吸收语文教育方面的新成果,包括吸收民国老课本中的精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上述两者,目的都是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为学生拓展一个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提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来推动实验的深化,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语文主题学习”的目标。

另外,在实验机制上也将有所改进。教育改革的真正动力来自一线教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也是语文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广大教师中蕴藏着巨大的改革热情和智慧,是推动实验深化的主力军。因此,如何建立一个上下沟通的实验机制,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实验学校的经验,加以提升和推广,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走到今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意味着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突破。我们有信心在下一个实验阶段里,依靠广大实验学校的教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开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新局面、新气象,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第3部分学校实践语文的“病”与“变” 下一篇:在反思中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