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纤维:在“冷落”中生长

时间:2022-09-20 05:41:16

马尾纤维属于天然动物蛋白质纤维中的一种,在行业内大多将其归于动物毛鬃类。按照生长部位的不同,马尾纤维又分为马毛、马尾毛、马鬃等。另外根据马匹品种、产地的不同又可分为蒙古马毛、荷兰马毛、西伯利亚马毛等。还可以根据其颜色分为白马尾、花马尾、赤马尾等等。

马尾纤维在古代就被我国先民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利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酱法》中就提到“麴及黄蒸,各别擣末,细簁,马尾罗弥好。”这里说的是用马尾毛制作的一种过滤药材的筛子。然而,随着我们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马尾纤维及其织物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非常陌生了。但是,马尾纤维仍然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琴弓用马尾毛、马尾装饰布、马尾手工艺品、马尾衬、马尾纱等产品正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

视而不见,最熟悉的“陌生”纤维

马尾纤维无疑在动物蛋白质纤维中属于一个非常小的分类。长久以来,因为马尾纤维的应用范围小、产量小、普通消费者了解得少,所以就导致它的“知名度”自然就更小。但是,实际上有一种马尾毛纤维制品却是我国广大群众基本上都见过、基本上都知道的“大众”产品。

喜欢小说的人都知道金庸先生笔下有一位绝世武林高手,他就是武当派的祖师爷张三丰。这位老先生但凡出场必然是鹤发童颜,手持一把飘逸的拂尘颇显其仙风道骨。遇到邪恶之人,老先生的拂尘则立即化为无敌武器。谈笑间那拂尘就如同长长的发丝一样,在瞬间缠缠绕绕成一根根看起来很是平常却厉害无比的利刃将对手制服。实际上,古时道士们必备的法器“拂尘”就是用白色的马尾毛制作而成。

另外在旧时,我国民间大众对马尾毛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从古至今,“诗以言志,歌以咏情”都是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的事情。《西厢记》里张生苦追崔莺莺到最关键的时候一时技穷,无奈之下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琴弹了一曲《凤求凰》。张生虽然没有司马相如那般器宇轩昂、才华横溢,但也凭借琴声最终赢得了美人的芳心。发出这“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琴弦也是用马尾毛纤维制作而成的。无论是诸葛孔明城头上一曲琴声演绎的空城大计,还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嵇康临刑前的千古绝唱《广陵散》都无不透露出琴在我国古代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现在我们很难想象没有马尾毛纤维的中国古代文化将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当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由于各种化纤替代品的出现,对于马尾纤维的应用也随之开始减少。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前的相当长时间段里,马尾纤维的应用可以说是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那段非常时期里,马尾纤维的唯一用处就是供应国内各个乐器厂生产之用。那个时候,大城市的国营乐器厂采购人员需携带盖有单位公章的介绍信到产区的国营供销社联系收购事宜。广大牧民生产的马尾纤维也只能通过供销社这个唯一渠道才能换成钱。不可否认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尾纤维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纺织服装行业各方都重新对马尾纤维进行审视。产学研诸环节都在力图开发出一些新的马尾纤维纺织服装产品。但是由于受到当时技术、设备均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都没有取得大的突破。不过,此时我国少数民族中的水族特色手工艺品“马尾绣”却绽放出了异常炫丽的光芒。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刺绣,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与方法。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及翘尖绣花鞋、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族马尾绣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神秘的图案花色深受欧美、日韩等外国客商的青睐。一度,马尾绣成为了当地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后来,水族马尾绣入选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审美观念的改变等方面的原因,如今水族马尾绣工艺传承不但出现了严重断层现象,马尾绣的产品质量也急剧下降,导致了水族马尾绣目前处于基本上技术失传、市场上产品难见的即将消失的状态。

毋庸置疑的是,马尾纤维及其制品从古至今都见证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即便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用马尾纤维制作的琴弦发出的声音仍然是化纤等替代纤维所无法比拟的。马尾纤维行业虽然小众,但是在不经意的“角落里”仍然顽强地演绎着自己的传奇。

失而复得,有“搞头”的古老纤维

在我国古代几乎所有跟马尾纤维有关的产品都是纯手工工艺制作,采用的也是师徒父子口耳相授的传承模式。这种传承模式确实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了马尾纤维工艺的持续性,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模式又因为传承渠道过于单一,在经济高速发展、消费观念日新月异的当下,受到其他行业、工作高收入、快致富的冲击。我国传统的马尾纤维制品生产工艺从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面临着后继无人,甚至是濒临消亡的窘境。

如何才能让我国众多的传统手工艺纺织服装产品重新焕发出生机,一直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具体到马尾纤维制品上来说,让它再次进入人们眼帘,并且成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副业的主要收入的,却是源自于一笔久久不敢接手的订单。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这里被称为“中国丝网之乡”。 安平丝网出口量占到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份额,基本上形成了“世界丝网看中国,中国丝网看安平”的产业格局。现年31岁的赵士峰是土生土长的安平人,虽然年龄不大但从事马尾纤维制品的外贸却已经有10来个年头了。从他的祖父那一辈开始他的家庭就一直从事着马尾、马鬃的生产加工生意。

时间还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刚刚跟随家里的长辈进入到马尾纤维行业的赵士峰接到了一笔来自日本一家公司的订货单。这家公司一次性订购大约3000张“马尾罗”。然而,面对这笔诱人的订单赵士峰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来,虽然这家日本公司给出的“马尾罗”价格很高,但是,赵士峰几乎跑遍了当地的每一个村镇都没有见到一张“马尾罗”的影子。

“马尾罗”是我国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产品,指的是以马尾或马鬃为筛绢的筛子。根据史料记载,河北安平正是马尾罗的发源地和主要生产及集散地。在过去,由于安平境内的滹沱河经常泛滥成灾,庄稼颗粒无收,于是马尾织物特别是马尾罗的生产就成为安平百姓重要的谋生手段。

上一篇:自然光照和模拟光照在检验棉花品级中的差异 下一篇:棉花市场行情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