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引流与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的疗效比较

时间:2022-09-20 05:17:26

腰大池引流与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与脑脊液置换对SAH(Subarachnoid hemorrhage,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42例SAH入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1例,分别行腰大池引流和脑脊液置换,经过7天的治疗后,比较头痛持续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脑脊液廓清时间、CVS(cerebral vasospasm,脑血管痉挛)发生例数、脑积水发生例数以及再出血的发生例数、Glasgow预后评分。结果 腰大池引流术在改善患者头痛、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廓清时间、脑积水和CVS的发生以及预后方面优于脑脊液置换术,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腰大池引流术是治疗SAH的适合技术。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引流术;脑脊液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从而导致一系列综合症的疾病,通常由于脑底部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破裂、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外伤等原因所致[1]。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是SAH致死或致残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腰大池引流和脑脊液置换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比较其对SAH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病例均来源于郑州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其中治疗组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27-68岁,平均41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2岁,合并脑实质出血5例,治疗组3例,对照组2例。

1.2治疗方法:42例患者手术后24h内病情稳定后,对照组进行第1次脑脊液置换,每日置换1次,共置换7次。治疗组行腰大池脑脊液持续外引流,引流量为150-200 ml/d,最大引流量不超过350 ml/d,共引流7天。

1.3 疗效判定

1.3.1 CVS判定指征[2]:(1)经治疗或休息,SAH症状好转后再次出现持久或进行性加重性头痛、恶心、呕吐;(2)意识障碍突然加重;(3)出现失语、偏瘫、偏盲等局灶定位体征;(4)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有CVS征;(5)除外SAH再出血。当具备前4项中任意一项并与第5项并存,即可明确诊断。

1.3.2再出血判定指征[2]:(1)突然出现头痛、呕吐、抽搐、昏迷、脑膜刺激征加重,甚至死亡;(2)复查头颅CT,出血征增大;(3)复查脑脊液呈新鲜红色。

1.4 观察指标 :头痛持续的时间、脑膜刺激征持续时间、脑脊液廓清时间、CVS发生数、再出血的发生数、脑积水发生数以及Glasgow预后评分。

1.5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统计学意义差异的界限。

2结果

2.1两种治疗方法对SAH症状体征和预后的改善作用(见表1)

表1两种治疗方法对SAH症状体征和预后的改善作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可以看出,对头痛、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廓清时间和预后的改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见表2)

表2两组发生并发症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可以看出,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而在CVS和脑积水的发生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SAH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卒中的20%,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卒中后再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急性亚急性脑积水是SAH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

除了常规的内科治疗之外,脑脊液置换和腰大池持续引流是近年来应用最多的两种治疗方法,脑血管痉挛多发生于蛛网膜下腔血液环绕的血管、其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及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在的时间密切相关。通过廓清蛛网膜下腔的积血,能够预防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而且,积血的清除,可以防止由于血块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及蛛网膜颗粒被红细胞阻塞,防止因大量的血性脑脊液引起的软膜与蛛网膜之间粘连,从而预防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防止脑积水的发生[3]。通过对两种疗法的比较,初步提示腰大池持续引流在改善患者头痛、脑膜刺激征、廓清脑脊液、预后以及预防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再出血的发生率方面与脑脊液置换无明显差异。

与脑脊液置换相比,腰大池持续引流具有以下优点:(1)腰大池持续引流避免了反复腰穿,病人痛苦少,创伤小;(2)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引流量大,加快了蛛网膜下腔积血的廓清速度和时间,从而减轻由此引起的脑血管痉挛与脑积水;(3)硬膜外麻醉导管管径较细,具有一定物理阻尼作用,引流速度和引流量易于控制,避免脑脊液排出过快致低颅压甚至脑疝形成,并可减少使用脱水药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安全有效[4]。

参考文献

[1]刘鸣.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

[2]毛颖,周良辅.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M].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43~ 854.

[3]赵继宗.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49.

[4] Houle PJ,Vender JP,Fountas K,et a1.Pumpregulated lumbar subarachnoid drainage[J].Neurosurgery Rev,2000,46(4):929―932

作者简介:

苗治国,男,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脑病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术后早期护理干预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 下一篇:莫西沙星治疗老年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