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2-09-20 05:16:56

借助职业规划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竞争中所拥有的、别人不具备或无法在短期内具备的优势资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发展态势。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有共同的指向、基础、时段和可持续发展性,应当从职业规划教育的各个环节入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进行差异化培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1-0033-02

就业市场门槛越来越高,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历已经不是确保大学生成功就业以及良好职业发展的唯一砝码,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学历选拔”转变为“能力选拔”。在此形势下,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不仅是大学生全面成长和谋求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社会发展与高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需要。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组成

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竞争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素质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部分,是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占据主导的力量,也是实现职业生涯成功的要素。[1]它在基本层面上包含硬功夫和软实力两个部分:硬功夫即专业素养及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内掌握的知识、技能,通常是可见的。软实力即非专业素质,是指专业学习之外的素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团队合作、人际交往、沟通表达、环境适应等可迁移技能。

在硬功夫与软实力的基础上,还有以价值观、身心素质、道德水平等为主体的核心系数。核心系数是比例关系中的重要因素,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公式为:核心竞争力=(硬功夫+软实力)×核心系数。

因此,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三个方面同时入手,打造硬功夫,增强软实力,并将核心系数在正数范围内尽量提升。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属性和特点

异质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具有个性特色的竞争能力,与某些特定的素质能力有关,由于无法复制,所以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创造其他人不能创造的效益。异质性决定了个体间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中决定性的因素。

积累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来自理念、知识、实践经验和教训的长期积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计划和行动才能获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在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反映,是道德品质、知识与运用、身心健康、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的集合。

持久性:核心竞争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它内化在大学生行为中,能够持久地发挥作用。

发展性: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体的要求而改变,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关系

职业规划是指大学生在科学的自我探索与充分的职业认知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发展路线与行动计划,并为之行动实施的过程。职业规划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确立目标、实现择业与就业的重要工具,其教育应该具有全程性、系统性、全员性;处于规划实现状态的个体具有计划性、发展性、实践性。

职业规划理念与核心竞争力有以下共同点:第一,共同的指向:两者都指向大学生的学业与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中包含着学涯规划,利用在校时间完成专业技能和非专业素质的积累,并在职业定位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入职场后,结合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审查修订,调整规划,打造更适合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第二,共同的基础:职业规划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是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为基础的。职业规划中探索自我的部分就是确认自己兴趣、技能、性格、价值观的过程,这些都属于综合素质的范畴,也是构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第三,相同的时段性:两者都需要在大学期间形成、积累,在职场发挥作用并进行调整和再提升。第四,可持续发展性:两者都要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和提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要求。

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又有内在的联系。首先,职业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通过职业规划确立初步的职业定位后,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来选择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方式与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核心竞争力为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力量。职业规划目标确立后,需要采取行动实现目标,其中包括了整个在读阶段的个人积累和毕业阶段的求职行动。发现并提升核心竞争力之后,大学生更容易在求职竞争中赢得机会,也为后续的职场发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三、以职业规划教育助力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职业规划的教育和辅助,结合职业目标的选择,引导学生培养个体独特优势、身心素质与职业素养,更有动力地积累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的职业决策与发展。职业规划与核心竞争力有许多共同点,在大学阶段的发展与提升也有一定的并列性。按照年级进阶为序,依次为: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立感兴趣的职业倾向,三年级在提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构建核心竞争力,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与职业者的角色转换。[2]

(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在参与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通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认知确立初步的职业目标,将目标所需的能力与素质分解至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两个领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计划,提升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推进,从学生入学时普及职业规划的理念,推动职业测试的普遍开展;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辅助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实践教学,提升综合能力,使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使用知识,敢于表达和创新;帮助大学生掌握职业发展的理念与方法,科学规划,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明确路径和方法。

(二)以学生个性为依归,进行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个性的差异是核心竞争力异质性的关键,是最具特色、无法模仿的部分。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异质性,从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个性品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创造性和技能等素质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培养,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活动,提高他们的竞争优势。[3]

目前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非常丰富,学生增长才干的平台也很多。应向低年级学生进行发展平台的宣传展示,指导学生依据兴趣特长合理选择社团;在学生日常管理和主题教育活动中做好与课堂教育的衔接互补,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顶端优势;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活动,并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学生在浓厚的氛围和不断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不一样”。

(三)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形成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在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之后,大学生势必要考虑职业世界对自己的要求,初步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不同行业与职业对于工作者的要求不同,大学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部分行业、职业、企业进行深入了解,在人职匹配的原则下初步选定职业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和学校要为大学生提供接触用人市场、了解职业信息的机会。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企业家进课堂等途径,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职场。大学生要通过实践和观察,总结出自己目标行业所要求具备的综合素质,比如道德品质、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公关能力、文字综合能力、礼貌品质、健康的身体、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抗挫折能力等,[4]并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职场要求为标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职场中即为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素养是大学生与职场对接的重要环节。高校必须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更新教学观念。树立职业意识,建立专业、职业、就业和创业贯通的管理体制,并建立完善的职业素养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5]

大学生应该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就业观与职业观;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作风;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加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立自强的意识;将综合素质内化为职业素养,成为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向明.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6):83-84.

[2]严安.大学生就业该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J].学术论坛,2011(9):218-221.

[3]胡芸.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力的培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2(3):121-122.

[4]孙德刚,陈刚,文雪.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研究[J].中国人才,2010(11):191-192.

[5]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179-180.

上一篇:大学生优秀朋辈心理辅导员人格特质分析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职校生源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