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从中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发展空间

时间:2022-09-20 04:38:46

小议从中职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发展空间

摘要:语文“三好”课堂力求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空间,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乃至人生愿景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较长时期的实践,这一理论颇得学生的认可。同时,也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谈得上是高效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三好”课堂;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52-02

日本教育学家大田尧先生与我国教育界同仁在研讨素质教育时讲了一个故事。大田尧先生说,他在农村有一位朋友,给他剖开了一个苹果,苹果核中有苹果的种子。他指着种子说,每颗种子里都有自己的设计图,他的工作就是培土、施肥、浇水,使这个设计图按照设计发展成一个优质的苹果。这位朋友还告诉他,他只施有机肥料,从不施无机肥料,完全让种子自由发芽、成长,这样的苹果才又香又甜。如果施无机肥料,那生长出来的苹果,不是原来种子中设计的苹果。大田尧先生举了这个例子后说道,这就是素质教育吧。大田尧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是要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教育必须尊重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为了更好地体现科学的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个性,更好地体现和实践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体现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践,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文提出语文“三好”课堂教学理念。“三好”是指学生好才是真的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一、课堂是学生发展的空间,学生好才是真的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舞台,让学生得到发展。学生好的课堂才是真正好的课堂。

与其他学科侧重于科学性不同,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对其他学科来说,学生着重解决的是知识和技能问题。而在语文学科,学生需要着重解决的是审美问题。对其他学科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对不对,而对语文学科的效果评价通常不是对不对,而是好不好,或者美不美。通常其他学科的答案是唯一的,一千个人也只有一个答案,其他的皆为错误答案。而语文学科的答案则是多样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那反而是错误,是语文教学的失败。艺术性还表现出这样一个特点,即能力的形成需要不断的练习。强调科学性的学科,只要会了就不需要练习。语文学科仅仅是会了还不够,需要上升到艺术性,追求美,直至更美。例如,三角形的作法让一千个人做出来的图形可以做到完全一样,并且一旦会做,也不必再做过多练习。而很多语文学科的技能需要达到艺术性。拿简单的写字来说,光把字写正确是不够的,还应把字写得美,直至更美,就需要不断的练习。要把文章读得美,理解得美,表达得美,更需要大量的练习。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艺术性,让语文学科的审美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掘,散发多姿多彩的魅力,生气勃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获得发展,仅仅靠教师的传统讲授断然不行,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多练习,多反思。这样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好,是真正让学生好的课堂,是最好的课堂。

当然,让学生多练,绝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完全不讲,而是指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一些简单的知识,对中职学生来说确实不需要再讲,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不足应予以及时的指正,对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应给予科学、精当、切实的讲解。尤其要注意规律性的知识和技能,要让学生真正过手,学会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组织学生明确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让他们每学一部作品都能有所收获,绝不能放任自流,入宝山而空手归,绝不能让教师在课堂上“目中无人”地唱独角戏,以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进度、发展教师能力为主要目标。

二、课堂是所有学生的发展空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古语云: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发展。如果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参与课堂学习。因此,要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学习,必须改变课堂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建设,这是使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小组建设的关键是确定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有组织的作用,而小组合作学习能否有效开展,跟组长的组织能力分不开,因此,必须确定好组长,尽量让那些积极、主动、有号召力的学生当组长。组长可以是由学生选举产生的,也可以由教师指定。确定好组长后,教师应对组长进行培训,再由组长培训并确定各位组员的学习、交流、展示等课堂常规活动中的职责,如发言人、记录人、检查人等。分工的原则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各小组成为生机勃勃、积极向上的学习团队。各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合作探究,共同进步,攻克学习难关。同时,应让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的态势和激励机制,在有限的时空中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好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有利于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和能力,能在课堂上将“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三、课堂是学生人生发展的空间,考试好才是真的好

美国人本主义哲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了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类的需求构成了一个层次体系:生理、安全、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而每当一种需要得以满足后,另一种需要便会取而代之。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而考试是高中学生自我实现的最重要途径。因此,只有让学生考好的课堂才是真正好的课堂。

这种说法,在社会各界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狠狠地批判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有鼓吹应试教育之嫌。但是作为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树立科学认识考试的观念。其一,考试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和提高学生的素质。考试不是应试教育,只有为考试而存在的教育才是应试教育。其二,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历史的进步。考试是当今世界各国都在运用的最科学、最公正、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选拔人才的高考,是科学、公正、合理的。我们不能否定考试的存在价值,不能否定考试的价值,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高考,否则社会将开历史的“倒车”,陷入混乱的局面,因此各科教师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考试,让教学活动与高考密切相关,让学生都能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为其人生的事业书写辉煌的一笔。其三,我们不能否定高考,也不能否定平时的考试(包括小测验)。因为考试除去选拔功能外,还有检测、评价等功能。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只有通过考试的方式,才能做出相对科学的评价。再由考试结果的反馈,警示学生要注意的学习问题和不足,调整学习态度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其四,应明确考试是一种学习方式。考试不仅有选拔、检测评价的功能,其还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几乎每一份测试题,都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较为系统地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素养。试卷的信息容量较大,训练也较为科学严密。另一方面,考试的量化评价和教师的精心讲评,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这两个方面来说,无论在知识、信息、能力的考查上,还是在学习态度方面,都会为学生提供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且是高效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同时,刺激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随着学生观念的转变和认识的提高,考试不但未给他们造成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还让他们接受并适应了通过考试来检查和评价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考试好才是真的好”,这一理念说明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乃至人生修养都能通过考试的刺激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较快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作为中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考试这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元素。

总之,语文“三好”课堂理念以一种通俗的方式理解和践行着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标理念,将语文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空间,力求让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乃至人生愿景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通过较长时期的实践,这一理论颇得学生的认可。在实践层面,也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体现出新课程改革以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各个方面的发展。

上一篇:寒武再临(十六) 下一篇:统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