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锯嗡嗡声越来越响 剪纸嚓嚓声不能断了

时间:2022-09-20 04:14:52

电锯嗡嗡声越来越响 剪纸嚓嚓声不能断了

胶东人都知道,高密县井沟镇有两件了不得的东西。一件是木制板,电锯一年到头嗡嗡作响,当地人骄傲地将自己出产的板子叫做“胶东第一板”。另一件是剪纸,来自远离工业时代的过去,安静又纯粹的手艺道。在这行当里,范祚信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往下排的全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徒弟大不过师父去。

汽车出了高密县城,兜兜转转二十来公里,五层以上的楼房渐渐匿迹,路越走越窄,田野中冒起大片大片的人造林,制板用的木材就来源于此。再往里走,人造林也没了,露出成排砖瓦平房和冬季灰褐色的土地。72岁的范祚信站在一条没有名字的小路边等我们―他家其实并不难找,在他居住的河南村,随便问谁,对方都能准确地指出老范家的方向。几个村民笑么呵呵地问他,家里又来记者啦?“是呀,是呀。”他笑么呵呵地答,一口山东土话,嗓门奇大。

剪纸是村里老辈传下来的手艺,河南村统共有200多户,如今能看见传统高密剪纸的人家,只剩范祚信家一户。小院一共10间房,南4间,北4间,西2间。西边的两间房虽然也置了灶台,但长年不见明火,里头全是范家人的剪纸作品,窗户也是按照传统用纸糊的,四个角和窗棂之间都贴着红色窗花,窗户正中用细细的白线吊着两只头对头的剪纸大公鸡,红色已经褪了大半。范祚信出了屋门,从外面轻轻拉动白线,两只纸公鸡“突突突”跳起来,脖颈直愣愣地一伸一缩,热热闹闹地斗在一处。

“你们看有味道吧?这叫‘斗鸡花’。”他颇为得意地说。这是他二十好几年以前铰的了,那时农村没什么玩具,小孩们就趴在窗户上看这个玩儿,那时全村有一半人都会剪纸。

古稀之年的范祚信稀罕老物件。他从出生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从结婚就住在这座小院里,现在剪纸的这把剪刀用了快10年。他最爱铰的是窗花,花纹都是老样子。小时候每到过年,忙了一年的庄户人家家都得贴上这些鲜亮的红纸,让日子“新鲜新鲜”。“你看俺们这个,”范祚信捻起一片窗花,“哎,各种装饰。一个花盆里头长出这朵荷花,莲蓬,铜钱,这三个小猴,这两个小娃娃。”冬天的太阳透过窗户纸毛绒绒地照进来,花盆装饰线条细而疏朗,根根分明,这叫“白”;小娃娃的脸是红彤彤的一个整圆,只镂空了两只月牙弯弯眼,这叫“黑”;小猴的头毛则是细细密密的锯齿状小毛毛碎边,这叫“灰”。

高密剪纸的特色是疏密对比强烈,黑白灰分明,无论离多远观看,画面都不会糊成一团,花盆还是花盆,娃娃还是娃娃,猴还是猴。“灰”最是难剪,上世纪80年代范祚信去上海开会,无锡一个剪纸厂的师傅看了他的东西说,哎哟,你这个剪纸不一样,我学行不行?范祚信就教,发现教不会。“他光剪这个线条行,这块小毛毛,他处理不了。不是俺们这的人他剪不出来。”讲到这一段,他笑得眉眼舒展,“这就是高密剪纸的特点,为什么咱是全国一绝啊!”

范祚信的手艺是从六七岁开始练起来的。那时每到腊月,年关将近,母亲忙停了农活,就和大伯嫂、小姑、兄弟媳妇六七个人开始在炕上剪纸。小孩子不准上炕,就跑出去玩,玩回来天黑了,妇女们点着煤油灯还在剪。范祚信在学校坐在窗边,他偷偷拿了母亲铰的窗花贴在教室窗户上,高年级的同学瞧着好看,放学就给揭走了。第二天再贴,又给揭走了。第三天放学回来,母亲用煤油灯把自己剪的花样在一张新的红纸上熏了个印子,给范祚信一把剪刀,让他自己照着印子给剪出来。 村里能看见传统高密剪纸的人家只剩范祚信家一户

范祚信很快爱上了手里这把剪刀。不多久,他就不需要再用煤油灯熏印子了。看见小兔在地里吃草,他脑子里迅速就能勾出图样,腿该怎么蜷着,耳朵往哪边翘。把大概的轮廓画在纸上,剪子尖戳进去,一边剪一边琢磨身上应该装饰铜钱纹还是元宝纹,背上是开荷花好还是牡丹好,哪里该黑、哪里该白、哪里该灰。脑子里过完,手下一只栩栩如生的剪纸兔就出来了。

那个时候范祚信十来岁,还是个半大孩子,接替母亲揽下了家里所有的剪纸活计。当时村里人一半会剪纸,一半不会,不会的人到了年节下就拿着红纸找来家里,让邻里乡亲帮衬着剪剪。念完四年级,范祚信响应号召离开学校去坝上修水库,住在老乡家里,晚上没事儿就自己弄点纸,帮老乡剪窗花。慢慢地,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有个小伙子会剪纸,那剪得还是一等一的好。

范祚信怀念那个家家户户贴窗花的年代。他还记得以前最高兴的就是腊月二十八,那一天,村里每家每户的窗户上,红亮亮的窗花一下子都贴出来了。“很有意思,那时候,你别看着生活,虽然很苦,工作也很累,但是老百姓的思想很潇洒啊。”

现如今村里过年,再也没人找他铰窗花了。从1990年代起,村里陆陆续续换了玻璃窗,窗花贴在上头,屋里炕头烧起来,一暖和就有了哈气,把红纸浸得软塌塌,不好看。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不再去弄。到了腊月二十八,底红墨黑的春联贴上了,倒写的福字挂出来了,在高密最有年头的窗花却没了。制板厂大多开在镇上,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跟范祚信一般大的老人。“那还是以前有味道,比较有味道。”老人盯着自己家那扇全村唯一的纸窗,点燃了一根烟。

炕上的小圆桌边缘摆着一管铜烟斗,他抽的却是纸烟。烟斗放着,是做做样子。1980年代,高密县文化馆的一位焦老师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普通庄稼户范祚信还有这么一手好手艺,请他去文化馆专门剪纸,后来又开了课,办了班,教了徒弟,做了展览。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作家冯骥才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范祚信为代表的高密剪纸成为第一批抢救项目。到这个时候,范祚信理直气壮地敲掉了两间小西屋的窗玻璃,换回了窗户纸。“人家来我这看,来找中国旧的东西,不是来看咱中国的高楼大厦,人家是来看你旧的东西是不是还存在。”范祚信吭吭吭地敲着那杆铜烟斗,“人家家都没有(窗花)了,那我这必须得有啊!”

有人跟他说,你的东西现在是艺术品了。“实话,今天不是一回事了,这得说,社会发展得挺好。”他说自己现在主要跟“大学、收藏家打交道”,没有村里人要他的剪纸了,“你说弄个画挂家里?农村不兴这个。”但是在一屋子剪纸、奖杯和奖状当中坐了一会儿,他还是忍不住有点恼,突然提高了声音,“什么是艺术品?你老祖宗是个剪艺术品的?你的老爷爷、老奶奶是个搞艺术品的?只是个贴窗花,历史性是从贴窗花来的!”

高密剪纸的特色是疏密对比强烈,黑白灰分明

他剪纸从来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条件。随便一把三号或四号的剪刀,喊磨刀匠来,把前头磨磨尖;随便哪个有光的地方,炕上也能剪,站着也行,坐着还行。年轻时他一天能剪十几个小时,除了抽烟,喝水,“也没有别的干了”。高密剪纸都是平面图,要求的是专注,突然分一下神,手下一抖,线条就容易剪坏。“画画的有句真言,叫‘都是夜猫子’。为什么啊?白天总有干扰。我白天剪纸的时候一般把门一关,其他的事情都不考虑了。”他一手拿着剪子柄,一手拿着纸在下面抵住剪子尖,纸不离手,手不离剪,手下的剪纸就不会失去控制。

抵住剪子尖的那根手指最为敏感,范祚信甚至能通过皮肤感知使力的大小和匀称程度。要剪“灰”的锯齿状毛毛部分了,他对着光源,闭起眼睛,全心用手感受剪刀的力度。嚓嚓嚓嚓嚓……剪子尖左右摇摆,破纸的细小声响连绵。声音停了。范祚信把手中的纸拿起来一抖,剪掉的锯齿状纸屑簌簌落下,完全无需用手去拽―理想境界,完美。

1990年代,一家烟草集团请范祚信和刘财花夫妻俩剪一套水浒一百单八将卡。夫妻俩都不大识字,《水浒传》只看过小人书。当时集市上有个老说书先生,会说《水浒》,刘财花就老去找他。说书先生说这是个骑马将,骑着什么什么马,他们就回家想象着画,穿什么衣裳,拿什么武器,想不出来就再去问明白一点。然后再问这人物的名字,说书的一笔一划写在白纸上,他们再像画画一样,照着画到人物身上。老婆画,老汉剪,一套水浒人物就这么做了三年。图个啥呢?不就图个喜欢、高兴、痛快。

嫁到范家之前,刘财花就会剪纸。范祚信跟刘财花结婚之后,剪纸就变成了两个人的乐趣。乐事大多与过年有关。当俩人可以盘在炕上,在煤油灯下对坐铰窗花的时候,就说明农历新年将近,农活都已结束,是可以歇一歇,备置年货的时候了。腊月初七开始,夫妻俩晚上剪纸,清晨出发,背上个小书包,拿剪纸去集上去卖。凌晨三四点从家走,走上30里地,6点到集上占个地儿,从小书包里把夹在书中的剪纸摆到油纸上,用铁条镇着。集上卖剪纸的不少,不过他们家卖的“那绝对好着。反正同样情况,我卖得多,赚钱”。 这把剪刀范祚信已经用了10年,他还觉得时间不够久

那会儿在生产队,女人在地里干一天活儿能挣8分钱,男人一毛钱。范祚信和刘财花的剪纸,四个窗户角加一个窗户门能卖5分钱,多的时候一天卖出去一百多套。如果收益好,他们下午就去集上转转,割点肉,买点鱼,称一斤果子,拎上油和粉条。2点钟往家走时,小书包已经塞得鼓鼓囊囊。这样的集市,他们从腊月初七赶到腊月二十八,一点一点,把年货给凑齐,等待新的一年到来。

如今,新日子来了。超市随着人造林的生长和木制板的出售一道开进了村里,想买个啥,当天就能去。夫妻俩也老了,老伴腿脚不大灵光,他们已经好几年没去赶集。

但是剪纸的气脉没有断。名气出去之后,很多人找上门来想学。范祚信从来不藏着,只要人家想学,他就教。新学的人不用煤油灯熏样子了,直接用电脑打印出来,比着剪。在范祚信手底下,“没有学不会的”。若是大老远过来的学生,他干脆就让人家住在家里,跟他们一块儿吃高密白生生的大馒头,还有自己家里种的香椿和萝卜。

最得意的徒弟还是要数自己的一对儿女。儿子原本不想干这个,嫌不赚钱,一心要去镇上的厂子打工。范祚信从来不逼学生,唯独对自己儿子硬气了一回。儿子一面打工,手艺也没丢下,后来还得了全国的奖。

他略微有些遗憾的是,自己不会上网,如果知道怎么运作,剪纸还会更红,“就不是现在这样了”。他的年纪大了,没有精力再学了,曾经买过一台电脑,不会用,又卖了。不过今年,他将第一次参加互联网的大集――阿里年货节,超过100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都将汇聚于此。范祚信准备了好几种传统的剪纸图样,胖乎乎的福娃娃,十二生肖,龙凤双喜,他有70多个剪纸图样,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只有20多个。而在这次年货节中,淘宝众筹将推出“非遗众筹”项目,剪纸、窗花等一系列与年俗相关的传统文化产品会通过互联网,让年轻人既能体会到非遗传人老工匠技艺的精妙之美,也能让传统文化通过年轻人的参与,焕发出新的活力。

范祚信觉得,剪纸是一辈子的事儿。这辈子一共会剪多少个花样?他没数过,也数不清。他说自己一个庄户人,借着剪纸走了一遍中国,还去过法国、日本,很知足。现在眼睛花了,很多图样已经不能像年轻时剪得那么利落,以前一个月就得磨一回剪刀,现在半年才磨一回。但是还要剪,更重要的是,传下去。电锯的嗡嗡声越来越响,剪纸的嚓嚓声,不能给断了。

已经是腊月,2016农历新年要来了。范家的剪子,又到了该磨的时候。

上一篇:对《离骚》(节选)结构的分析 下一篇: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要追求“三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