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现行体育选修课教学与管理探讨

时间:2022-09-20 03:25:11

对普通高校现行体育选修课教学与管理探讨

摘要: 本文对普通高校现行体育选修课在教学和管理中的有利因素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使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更加合理,更加完善。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选修课 教学 管理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已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课程。如何使体育选修课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使学生在个性上得到发挥并终身受益,在实践教学中更加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是目前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要研讨的课题。本文对普通高校现行体育选修课教学管理进行了探讨,揭示其中的有利因素与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分析探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使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更加合理完善。

1.普通高校现行体育选修课的有利因素

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开设体育选修课,旨在加强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设置体育选修课,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增强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为满足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打下基础。体育选修课因课程灵活、内容新颖、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实现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因此通过加强体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能为学生构建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2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及其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体育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个性自主选课,自觉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开拓视野,让学生多视角地了解体育科学的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地发展,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1.3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增进公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群众体育活动多半是自发的,无组织的,指导员水平偏低,从而影响锻炼的效果,达不到健身的目的”[1]。“以高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及这些学生所具备的综合体育素质与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的条件相比较,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兼职或业余体育指导员,有兴趣者经过培训有能力成为国家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体育选修课是实现培养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有效途径之一。

2.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部分高校开设年限较短,且整体开设项目偏少。

近年来,国家虽然对高校体育教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场馆的建设,使新老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但这并未解决由于高校连续扩大招生,人数急剧增加,使人均占有活动场地率逐渐下降带来的问题。而且,因为室内运动场馆的严重紧缺,综合性体育场馆偏少,其它场地(馆)种类的单一,以及旧器材设施的陈旧老化,功能的衰退落后,新器材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一部分高校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实行以传统项目为主的体育选修课教学,且开设的项目偏少。

2.2体育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近年来由于体育选修课的开设逐渐广泛,而不少体育教师担任了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使其对体育选修课认识存在偏差而影响开设体育选修课的积极性。学生认为选修课教学内容前沿性不强,现代意识不强,教学手段少,方法呆板。因此,体育选修课缺乏高水平队伍,从而影响到体育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3没有完全实行“自助餐式”的选课方式。

既然是“体育选修课”,就应当实行“自助餐式”的选课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然而由于部分高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太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意愿。[3]而且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只有少数学校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4]

2.4学生体育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的体育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差异,即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对体育的认识和习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中学体育教育质量不同。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在教学中,进行学进度和统一考核标准,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的发展,造成了优生得不到优教,“差生”得不到补教,形成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

2.5多数高校选项课教学时间短,选课制度僵化。

多数高校的选项课只在二年级开设一年,只有重点院校和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在一二年级开设共为两年,如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较多数量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的学生,课外由于专业课和基础课压力过重,同时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形成课外体育活动少和完全放弃运动的现象较为常见。这种现象不仅对体育教学不利,而且对达到国家规定的在校学生要掌握一到两项体育项目的技能不利,形成目前大学生一到高年级身体素质就下降的现状,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不利。

2.6重运动技术、轻保健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先导,现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无论是球类、武术,还是健美操,基本上是体育教师带着做。教师把重点放在动作技术的传授上,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对项目发展概况、规则演变、简单的裁判法、场地器材的介绍上,对学生掌握发展身体素质的理论知识,如运动保健知识、健身原理、常见运动创伤的救护与处理等知识的传授不充分。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自我锻炼,不利于健康水平的保持。这是因为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实际需要的体育健身知识,在校或毕业后独立锻炼的能力,自我调节监控的能力较差,无法形成长期的体育锻炼习惯,对终身体育不利。

2.7考试重技术、轻能力。

目前对大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评定,主要是期末的体育考试,考试一般采用测试运动竞技水平的应试办法。这种办法明显的缺点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程度考虑不够,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因素和技术提高幅度的考虑,严重挫伤了学生,特别是“体育差生”的积极性。这种只重视学生的运动成绩,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要求统一的及格线,已不适应当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日益向健康方面、注重能力评价方面靠拢的体育发展需要,是一种终结性评价,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过程缺乏必然联系,不能反映起点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对学习过程也缺乏积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忽视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导向作用,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也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的目标不一致。

3.建议

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建设;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场地和其他可利用资源;租借社会体育场馆和加强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挖掘教师潜力、选派教师进修和引进校外教师资源;教师挂牌竞争上岗,学生择优选课;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力(师资、场地器材等)进行选修课项目的开设,重视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改革选项课开设的年限;改革选课制度,按层次分班,因材施教;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所开设项目的特点;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与评价;加强选项前的辅导工作,让学生对项目有所了解;加强结课后体育选修课反馈情况,对于“市场”前景不好的项目予以取缔,避免师资浪费、场地器材重复建设或者闲置;加大体育师资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多样性上的培养力度,与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日益多样化相协调。

参考文献:

[1]李俊平.浅谈师范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J].青岛教育学院学报,2000,(4):49-51.

[2]向林阳.高校应成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地[J].福建体育科技,1998,(4):74-76.

[3]侯吉林.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课调研[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2:187.

[4]秦泽平.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J].体育科技,2003,(24)4:72-73.

[5]叶长文,孙月霞.普通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0,(6):102-103.

上一篇:试论高校体育教师与创新教育 下一篇:如何设计有效的英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