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心理学理论应用

时间:2022-09-20 01:58:43

思政工作心理学理论应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教育人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期间存在着多重矛盾,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矛盾、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规范与教育者、被教育者和身处环境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在深层次上体现在认识、情感、意志、态度等心理因素中,在浅层次上表现为人某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依据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进行的,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受制于心理活动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在新形势下,把心理学知识合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来,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工作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典型示范法等,其中就包括丰富的心理学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对这一珍贵的精神财富进行挖掘整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未能被人们自觉地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往往忽略了人的心理作用,忽视人的心理素质对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难以使教育主客体发生情感共鸣和内心认同。思想政治工作缺少心理学依据,停留在感性阶段上,难以形成自身的科学体系;心理学则因缺乏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实践支持,削弱了自身的社会实践性。我们完全可以进行对心理行为关系与人的思想动态结合的研究,及时从人们行为反应中发现思想问题,了解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规律,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实效性。

一、心理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差异

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以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为对象的[1]。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过程,因而它是专门塑造人们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心理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和目的存在的差异就两者的功能与目的而言,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整个社会、国家和时代任务,而心理干预则着眼于人的个体。思想政治工作是“惊涛骇浪”,而心理干预则属于“涓涓流水”。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认识国家形势与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而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建立自我评价和自我形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属于宏观方面的调节;心理学理论则是使个体学会处理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属于微观方面的调节。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忽视心理健康问题,而心理学研究则往往会忽视政治方面问题。

(二)原则和方法存在的差异就两者的原则方法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善于主动出击,积极发现和解决问题,心理干预则强调自愿性原则,来访上门。前者是教育者找受教育者,后者则是受教育者找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较多,如授课、报告、对话、学习与讨论、检查与评比、表扬与批评、参观访问和个别谈话等,而心理干预主要采取个别交谈、咨询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与教育、言传与身教,而心理干预则主要是宣泄与疏导、倾听与情感沟通。

(三)运行机制存在的差异就运行机制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分别采取奖励、批评、肯定、否定、惩处的机制,心理干预则是按健康心理标准、模式,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理解、信任、尊重、接纳的基础上,帮助受教育者构筑健康的心理世界。

二、心理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

(一)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人的接受心理规律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来的,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通过人的内在的矛盾运动起作用的。人的这种内在矛盾运动就是人的能动性对自然世界进行反映,将客观世界的某种属性内化为自身的概念结构、思维模式,并提升为人的思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人的能动反映,还是人的内化作为,都要受制于人的现有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这是因为,人的所有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因需要而发出的,心理学家用“需要—紧张—动机—行为”的图示来说明人的行为的产生过程,在这个图示中,“需要”是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起点,“紧张”是需要在未满足时的一种不安状态,“动机”是“需要”和“紧张”驱导产生“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而需要、紧张、动机都属于人的心理要素,由此可见,行为的产生与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受这几种心理要素的制约,作为行为指导者的思想更是如此。因此,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心理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输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二)作用相同,目标一致坚持以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当前的时代环境和我国国情决定的。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和最突出的发展趋势,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全球化所要求的开放性促使人们的思想自由度不断扩展,各种新旧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断交换,造成了人们心理承受的负荷空前加大,心理适应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并且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各种新思想层出不穷,并借助信息化的高效率优势得以迅猛转播。

由于人们的辨别能力存在局限性,因此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伤害。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其心理发展既存在挑战也存在机遇。此时,心理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表现出了空前的一致性,要充分考虑个体心理特征,遵循个性发生、发展的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相结合,充分适合受教客体的不同特质。因此,以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三、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一)正确运用需要激励理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是人的本性,是指个体所处的缺乏和不满足状态。人们希望得到满足的欲望和要求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需要,整个世界对人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了,人也就不可能去学习、工作和发明创造了。需要是动机和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需要产生行为动机,有什么样的需要,就有什么样的行为。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层次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并随着时间、外部环境和人本身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但它始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人们的具体需要,并对其需要的合理性进行综合分析,对不合理需要应采取否定态度,不予满足;而对合理需要则应采取肯定态度,正确运用激励手段,给予适当满足。激励是指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加强个体行为的内部动力,鼓励个体向期望的目标迈进。

激励分为正激励(肯定和奖励)和负激励(否定和惩罚)两种,它们对人们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活动都有重要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对凡是做了好事的人或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和贡献的人都必须给予正激励,使其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领导重视,为社会所承认,从而进一步对此产生兴趣和积极情绪,使其动机得到强化维持,使其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继续保持下去,使个人的一些合理需要通过努力工作和奉献社会等途径得到满足。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敬业精神。同时,对凡是做了错事、坏事的人或因纪律松弛、、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作风霸道等给工作造成损失的人,都必须给予负激励,使其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意义和价值,使其动机弱化甚至消退,使其错误行为缺乏动力,不能保持下去。在运用激励手段时,要注意灵活运用内容型激励和过程型激励等心理学理论,坚持社会主义的激励原则和科学的激励方法,努力提高激励水平和激励效果。每种激励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只有结合职工个体差异和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合理选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激励效果。

(二)正确运用气质、性格、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的可塑性理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一种高级的个体需要,而且是一种高级的社会需要,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它不会自发地产生出来。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气质、性格、能力、人格和价值观等都具有可塑性,人是可以教育改造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可以按照预定目标培养的。因此,我们应正确运用心理学这种可塑性理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引导人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是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努力做到理想信念坚定,奉献大于索取,创造大于消耗,把勤奋工作、奉献社会和人民作为人生最大快乐,充分展现人生的价值。

三是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和职业技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五是加强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遵纪守法,增强民主法制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六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综上所述,心理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辨证关系决定了心理学知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有用武之地。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心理学知识,将它融会贯通并运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上一篇:书记在品牌推荐工作会讲话 下一篇:社会学视野下舞蹈与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