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导学案”

时间:2022-09-20 01:51:0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导学案”作为“教学合一”的载体,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年级、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供师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使用。在过去的几年里,笔者也在导学案的应用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思考,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下面仅就在教学中遇到的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

一、如何处理好“导学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

通过和学生及使用导学案的同行们的交流,我发现不论是在高一还是高三,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同时忽视了对教材的解读,特别是在预习环节中,很多学生只是满足从书上找到相应预习问题的答案,有的甚至抛开教材,直接将教辅书上相关的内容抄到导学案上,然后照着参考书上所提供的例题,“依样画葫芦”完成自我检测部分的习题,期间根本就没有阅读教材、主动思考的过程,当然也更谈不上积极反思了。而到了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关注于对导学案上相关内容的处理,以至于也没时间去解读教材,从而更让学生觉得数学教材没什么用,在复习时更不愿意看书,认为只要掌握了导学案上的内容即可,从而陷入了对导学案的完全依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曾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尽可能将教材中的内容反映到导学案上,矛盾似乎得以解决,但如果导学案只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罗列,这毫无意义;而如果不是,它就必须是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之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加工筛选过的结果,那么这与让学生自己去研读教材,然后带着他们自己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困惑走进课堂,到底哪个的效果更好些,更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呢?

事实上,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来说,教材中除了介绍新的数学知识,还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展现了丰富的数学文化及数学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材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对面临升学考试的高三学生来说,高考中每年都会有一定量的课本改编题出现,教材对高三复习尤其是一轮复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我认为导学案只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来指导学生学习的讲义而已,如果以导学案代替教材成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依据,这种做法难免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之嫌。

二、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案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通过问题情境、数学建构等多个环节的设置,层层推进,为学生设计好一整套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成功突破重难点,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而实际上,还是经常会有学生提出类似“为什么要这样去解,那样解释为什么不行”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关键还是生成问题的主体未变。导学案中提供给学生思考的学习提纲,虽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但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形式规划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模式,学生实质上还是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来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所要做的依然只是理解教师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当然,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此模式下学生更多进行的是主动理解型的有意义学习,而非以往的被动接受型的机械学习。然而,即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是积极主动地去内化新知,他们的思维仍然是沿着教师设计好的路线,跟着教师在走,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

就拿“基本不等式”这一课来说,我认为,与其在一开始就设计好详尽的预习提纲和练习,倒不如直接让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先进行一组针对性的易错题练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不提供任何帮助下的情况下充分暴露问题,然后大家再一起来进行错因分析和解题反思,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深度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记忆也更加深刻。而这样一来,是否使用导学案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我认为导学案的使用及设计都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制定并完成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案”。

三、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随着导学案的使用,不少学生都用导学案代替了传统的笔记,以导学案上现成的知识小结代替了传统的复习提纲,但我以为长此以往,这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并无裨益。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在走出高中校园之后,没有了教师整理设计好的导学案,而又要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就必然要求学生具备阅读、反思、整理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设想,一个在高中对教师的板书只会全盘照抄,却不会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摘要,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连复习提纲都整理不好的学生,如何能具备这样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呢?

四、如何更有效地体现“因材施教”

一个年级里的每个班级,每个班级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一张统一的导学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呢?简单地将问题设为难、中、易三等,似乎并不是一个好方法,因为对那些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选做题就等于不做题,与其做不出来信心受损,不如直接放弃来的干脆;而对那些自视过高,喜欢挑战难题的学生来说,基础题也等于免做题,于是容易造成基础不牢的后果。所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导学案并非万能,并不是所有课型、所有年级都适合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导学案的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有所选择的使用。那么究竟哪些课型,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宜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呢?导学案具体应如何设计和使用才能尽可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扬长避短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思考和探讨。

(责编 张亚欣)

上一篇:数学教学要兴趣为先 下一篇:幼儿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