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沙漠地区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能源和谐发展的策略

时间:2022-09-20 01:29:14

初探沙漠地区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能源和谐发展的策略

摘要:为应对西部大开发建设中面临的沙漠地区人文、生态及能源方面的问题,在本文中提出了“区域联动、生态优先、服务旅游、文化创新、节能环保、普及乐活、扩大影响”等发展策略,探讨沙漠地区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能源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沙漠地区 乌海 人文 生态 能源

1 前言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所形成的大型黄河库区给滨河而生的乌海市城市未来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潜在机遇。高标准、科学规划环乌海湖区域是乌海地区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海市需要一个生态宜居的新区,内蒙古小金三角需要一个服务基地,蒙西北需要一个滨湖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黄河上游将出现一颗前所未有、高度发达、充满特色的明珠。

我们力求紧紧把握新型城市发展的特征和主题,以科学态度和未来视野全面分析关乎滨湖新区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理性评估新区建设的复杂性,科学、严谨、创新地提出富有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注重特色挖掘、寻求重点突破,使规划的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完整体现,全景式展现环乌海湖新区的美好未来。

2项目背景

规划范围是沿乌海湖周边区域,总规划面积约48平方公里。北临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南边缘地带,南接乌达镇区。

规划范围内现包含1个镇5个村庄1个社区,城镇建设用地占总用地面积的5.23%;110国道与包兰铁路沿黄河东侧穿过,交通非常便利。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有凌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扬沙天气也较多。植被覆盖率较低,种类较少,现有胡杨岛自然景观较好,但随着水库的建成,该岛将面临被淹的命运。基地内有一些二类工业,对黄河及一些分支河道造成一定的污染,对甘德尔山风景区建设不利。

3 优势与挑战

3.1优势

1)水库为乌海的环境与旅游创造了有利条件。

海勃湾枢纽水利工程形成的100多平方公里湖面具有区域性差异化优势;山水沙画的独特景观成为乌海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2)新兴的现代社会文化,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工业移民城市,历史文化明显不及周边城市厚重,然后短短的几十年发展却已积淀了良好的以书法、葡萄酒庄、摄影等为主的文化氛围,使乌海能明确文化发展方向,走文化差异化发展道路。

3)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矿产资源目前依然丰富,为支柱产业重化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

4)具备全力发展第二与第三产业优势

乌海的城镇化率有94%之高,相比较有着塞外江南之称的银川平原与瓜果飘香的巴彦淖尔平原,农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目前已具备良好的工业基础,且湖区在工业园区的环绕之中,具备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的潜质。

5)具备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的潜质。

乌海的日照时数年平均为3000-3200小时,属多日照地区。年平均风速3.1米/秒,日平均风速大于3米/秒的启动风速日数全年平均183天(即风能可利用日数)。

6)乌海是一座具有活力的城市

乌海目前正处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工业服务业方兴未艾,人口老龄化不明显,正处在城市发展的青壮年期,生机盎然、活力四射。

3.2挑战

1)资源正在逐步走向枯竭,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2)重化工业的兴盛令乌海的环境堪忧

乌海湖处于乌斯太工业园、蒙西工业园与棋盘井工业园区三角鼎立的重污染中心,乌海湖周边若不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区域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3)乌海需要寻找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

周边城市鄂尔多斯、银川、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等在优势与特色上都很突出,乌海势必找到个性突破口,寻找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

4)可发展用地较少

乌海市市域多山、多矿区,可建设用地较少。

4 规划途径

4.1区域联动――区域优势互补,实施错位发展

乌海市处于内蒙古西部经济区、呼包银经济区内,属于重要的节点型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实现区域式联动发展,共同实现经济区的繁荣。乌海是蒙西经济区中唯一的一座工业移民城市,在工业发展中具备先导优势,应积极承接国内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使工业向下游链条发展,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使“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环乌海湖区域具备区别于蒙西工业园区、乌斯太工业园区和棋盘井工业区的生态环境优势与不可复制的区域中心战略地位,在该区的发展中应适时错位发展,功能上主要作为三区的服务组团,为三区提供一个生活、学习、娱乐的生态住区;一个休闲、疗养、购物的旅游胜地。

4.2生态优先――积极治理沙漠,树立生态屏障

乌海市由于毗邻乌兰布和沙漠,区域沙化严重,生态前景堪忧。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使得乌海市域中心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为乌海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如果合理利用水库的水资源,积极防沙治沙,那么这个内蒙古境内唯一的沿黄大湖将成为乌海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而如果不加强节能环保意识,浪费水资源,那么在不久的将来黄河或许都将为此枯竭,使整个大漠环境更趋恶化,进而加速沿黄城市的衰退与灭亡。

因此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实际上给乌海带来了巨大考验,必须要树立非常强的责任感,在湖面形成之初即开始着手土地沙化的治理,为湖面的到来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基础。而环乌海湖区域势必要树立起一座坚固的生态壁垒,挡住来自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为环湖新区创造一个宜人的小气候,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4.3服务旅游――资源因势利导,完善旅游配套

乌海的矿产资源是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围绕着煤矿等资源的开采、重化工业的逐渐兴起,乌海市成为内蒙古建市最晚、发展最快的工业移民城市,矿产资源的发现是乌海市创立的先决条件。三十多年过去了,乌海的发展也渐渐趋于平缓,遭遇了它发展历程中的瓶颈,而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适时到来为乌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这里,可以看到未来乌海城市发展的美好蓝图,这将是乌海市实施产业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次重大契机。

基于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这一重大历史背景,乌海的发展就是要因势利导,整合沿湖旅游资源,抢占区域旅游市场,做好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积极打造未来宜游宜居宜业之城。

4.4文化创新――打造创意产业,推动文化进程

从宏观角度来讲,文化创新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策略,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整个华夏民族需要共同打造的事业。从中观角度来看,内蒙古的文化正在受外来文化的侵蚀,亟待寻求自身的文化发展方向。而站在乌海的立场,环乌海湖区域是未来乌海市的城市中心,是融合三区的重要节点,是乌海实现转型的强有力支撑点,也是改善乌海生态环境的希望。

该区与正大力发展旅游的甘德尔山相邻,不仅可以为传承蒙文化作出一份努力,也可以借势发展文化产业。乌海市的文化振兴将与环环乌海湖区域的发展密布可分。

但是,对比发现,作为工业移民城市的乌海,其历史文化底蕴并不够厚重,打历史文化牌定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的今天,文化创新势必成为热捧的对象,将文化与创新结合,走一条不同于周边城市的文化发展道路便势在必行。

4.5节能环保――顺应低碳趋势,发展清洁能源

低碳意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作为乌海这样一个重工业发达的城市,更应该将低碳放在首位,逐步实现能源替代、工业零排放,为打造生态低碳的宜居之城奠定基础。

乌海由于常年多日照、多风沙,具有开发清洁能源的潜质,而且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可提高自身垃圾的消化能力,变废为宝,实现垃圾发电等比较环保节能的处理方式。

4.6普及乐活――提倡宜人尺度,享受开放空间

乐活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国家,意指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将乐活理念引用在城市发展上,主要体现在城市空间格局的营造。未来的城市是提倡人性化、注重公平性的发展趋势。

就城市空间而言,什么是人性化的空间?我们知道,在工业革命到来以前,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慢节奏的、步行居多的、街区尺度较小的城市空间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跟精力去思考关于物质生活以外的事物,因此才有浩瀚的古代文明。工业革命缩短了空间距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拓宽了城市道路,割裂了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呈现越来越快的变化,人们的脚步已赶不上时间的速度,街区越来越大,街道越来越宽,整个城市发展是病态的,不宜人的。我们希望引入乐活的概念,打造宜人街区,提倡慢生活的节奏,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城市而言,又怎么体现公平呢?城市作为一个人类高度聚集的地方,它的空间塑造应该是针对大众的,每一个城市人都应该享有。因此,结合宜人尺度的街区,沿湖岸打造公共开放空间,让这里成为一个乐活之城。

4.7扩大影响――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内合作

积极提升环乌海湖新区的国际影响力,努力建立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准,以先进的理念、完备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外商人和游客的关注;积极推动国际性会展、论坛和商务、文化活动的开展,国际交流频度稳步提高,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程度和文明程度。使乌海市成为亚洲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城市。

策划和举办国内大型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娱乐表演,多层次组织和开展区域经济、产业合作讨论,建立中国西部经济合作的“乌海论坛”,成为西部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娱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生活休闲中心和生态科研中心。

5.结语:

沙漠地区城市建设与开发,机遇与挑战并存,把握好时代脉搏,充分挖掘沙漠地区人文、生态及能源方面的地方特征,化腐朽为神奇,为沙漠地区城市建设与人文、生态、能源和谐发展建言献策。

6、参考文献:

[1]包慧娟.沙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2]乌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3]钱正英,石玉林.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土地荒漠化卷.科学出版社.2004

[4]蒋德明.科尔沁沙地荒漠化过程与生态恢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张雷.能源生态系统:西部地区能源开发战略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探究景观规划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关系 下一篇: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景观生态